王娟 張婷 楊波
(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天津 300192)
肺癌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均居于惡性腫瘤首位[1]。依據組織學類型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NSCLC)。 約70%的肺癌發現時已處于中晚期,而以鉑類為基礎的雙藥聯合化療是治療中晚期NSCLC的傳統標準方案。 新生血管被認為在腫瘤的生長、發育、增殖和轉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抑制新生血管已成為治療腫瘤的關鍵靶點。 新型小分子抗腫瘤藥物—甲磺酸阿帕替尼, 可選擇性地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2(VEGFR-2)結合, 抑制酪氨酸激酶, 調控下游信號傳導通路, 發揮抗腫瘤作用[2]。但在治療過程中會出現高血壓、 蛋白尿、 腹瀉等不良反應。 我科2016 年9 月至2018 年12 月,應用阿帕替尼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62 例,均在短期內達到了不同的治療效果。 現將抗血管生成藥物所致不良反應的護理報告如下。
本組患者62 例,男30 例,女32 例,年齡<50 歲患者6 例,≥50 歲患者56 例。病理類型: 腺癌49 例,腺鱗癌3 例,鱗癌6 例,肉瘤樣癌3 例,胸膜間皮瘤1例。 我科常用抗血管生成藥物為阿帕替尼,本組應用阿帕替尼單藥治療42 例,聯合EGFR-TKI 類藥物治療12 例,聯合化療6 例,聯合放射性粒子治療2 例。用藥時長:≥3 個月38 例,<3 個月24 例。 PFS 分析(無進展生存期)≥3 月24 例,<3 月38 例,中位PFS 3.4 個月。 死亡8 例。
本組55 例患者治療中出現了不良反應,發生率88%。
2.1 高血壓 高血壓是抗血管生成藥物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 可引起繼發性高血壓或使原有血壓有所改變,阿帕替尼服藥后約2 周大部分患者血壓升高,以輕、中度高血壓為主,常規服用降壓藥物可使血壓得到良好控制。 本組合并高血壓患者23 例,血壓控制不佳[>150/100 mmHg(1 mmHg=0.133 kPa)],需長期服用抗凝藥物的患者應慎用阿帕替尼。 本組患者服藥后8 例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頭疼、頭暈癥狀,遵醫囑給予降壓藥物治療后癥狀均得到緩解。
2.1.1 給予抗血管生成藥物之前, 預先控制血壓(<140/90 mmHg) ,每日監測血壓,治療初期的2 周內,保持血壓穩定和盡可能控制血壓<140/90 mmHg。18 例1 級、2 級高血壓患者,密切監測血壓,調整鹽攝入量、進行健康教育,如勸導戒煙酒、適當鍛煉肺功能、加強有氧運動,無需調整劑量,繼續口服血管靶向藥物,同時給予常規降壓藥物治療,血壓控制在120~139/80~89 mmHg。 5 例3 級高血壓患者,需一種或聯合應用降壓藥物,如血壓控制仍不理想,則需停止應用抗血管藥物, 本組中1 例患者聯合應用降壓藥物后,血壓仍控制不理想,收縮壓≥160 mmHg 或舒張壓≥100 mmHg,停用抗血管生成藥物后血壓控制良好。4 級高血壓患者:惡性高血壓或高血壓危象,可危及生命,立即和永久停止服用抗血管生成藥物[3];請心內科醫師會診,積極控制高血壓,本組未出現高血壓危象患者。
本組通過對23 例高血壓患者的觀察及有效的護理,住院期間18 例患者血壓得到有效控制,血壓在140~155/90~95 mmHg;4 例患者通過7 天的降壓治療, 血壓由175/105 mmHg 下降到145/90 mmHg,得到有效控制。 1 例患者聯合應用降壓藥物后,血壓仍控制不理想,停用抗血管生成藥物。
2.1.2 健康宣教 告知患者抗血管生成藥物在治療時可能出現高血壓, 建議其在治療期間定期監測血壓。 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指導患者適當運動,控制體重,限制飲酒,減少鈉鹽,合理膳食計劃, 按醫囑服用降壓藥物, 認識高血壓可能引起危險的信號——如視力問題、頭痛、心悸等,應引起重視, 必要時在家監測血壓。
2.2 蛋白尿 患者在服用阿帕替尼3 周左右發生可逆性蛋白尿,如無嚴重腎損傷無需特殊處理,密切監測肌酐、尿素等指標。 通過暫停給藥或劑量下調而緩解,無嚴重的腎臟損傷發生,一般無需特殊處理[4]。 本組出現蛋白尿12 例。 定期檢查尿常規和腎功能,尿蛋白(+)或24 小時尿蛋白定量<1.0 g 時,繼續服用抗血管生成藥物。 當尿蛋白(++)或24 小時尿蛋白定量>2 g,暫停抗血管生成藥物治療,并在下次治療前檢測24 小時尿蛋白, 直至24 小時尿蛋白<2 g 才可以繼續使用抗血管藥物;尿蛋白(++)以上,24 小時尿蛋白定量>2 g 持續時間超過3 個月, 則應永久終止服用抗血管生成藥物。 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指導患者咨詢營養師,制定健康膳食計劃,低蛋白、 低鈉飲食:限制鹽的攝入量。 遵醫囑使用利尿劑。 通過出院隨訪,對本組11 例患者遵照營養師的建議,尿蛋白控制在(+)~(-), 24 小時尿蛋白定量<1.0 g。
2.3 手足綜合征 服用抗血管生成藥物后會出現以手掌或足底部皮膚發紅、明顯不適、腫脹、刺痛為特征的不良反應。 本組中出現手足皮膚反應10 例,多為輕中度。 手和(或)足有麻木感、感覺異常等但不影響正常活動,部分嚴重者出現手、足疼痛性紅斑和腫脹可能影響正常生活及睡眠質量。 多見聯合應用其它同樣引起手足綜合征藥物如卡培它濱。 手足皮膚反應常與用藥的劑量有關, 降低用藥劑量和支持對癥治療可減輕或緩解。 治療期間注意避免冷接觸,如冷空氣刺激,勿服冷飲、冷水,預防手足綜合征的出現。 平時飲食要加熱,食水果用溫水沖洗,冬天可溫水或中藥泡手足。 本組10 例患者通過百多邦軟膏治療護理均明顯緩解,患者均可耐受。
2.4 出血 本組中出現消化道出血3 例, 其中1 例因消化道大出血死亡。用藥期間嚴密監測凝血酶原時間和國際標準化比率,關注患者是否發生出血傾向及有關癥狀,一旦出現嚴重異常(3/4 級),建議停藥。 如果發生上消化道大出血, 不僅立即停用抗血管生成藥,并且要按臨床常規積極治療出血。 曾經發生動脈血栓、心肌梗死、心臟驟停、腦血管意外以及胃腸道穿孔病史的患者,不推薦服用抗血管生成藥[5]。對于出現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給予心理指導,觀察黑便的性質、量的情況,指導患者進食溫涼飲食,避免粗糙、堅硬熱食,以免加重出血。 本組1 例患者死亡,2 例患者按臨床常規積極治療出血,5~8 天大便潛血轉為(-)。
2.5 腹瀉腹痛 腹瀉腹痛也是靶向藥物常見的不良反應,在服藥后數日即可能發生。 護理時注意詢問患者是否有腹痛、腹瀉癥狀。 告知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平日注意保護腸胃黏膜,戒煙限酒,少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腹瀉嚴重時及時評估是否合并了其它導致腹瀉的危險因素。 本組2 例患者發生輕微腹瀉,未予特殊治療均自行緩解。
2.6 其他不良反應 其他不良反應,包括乏力、惡心、嘔吐、肝功能損傷、傷口愈合延遲等。 乏力時適當休息,通過聽音樂或閱讀等方式放松,并攝入足夠的營養。 為防止口腔潰瘍的發生,建議使用不含酒精的漱口水或生理鹽水漱口,避免食用刺激性飲品及食物,牙刷選用軟毛牙刷, 若牙齦出血可換用紗布替代牙刷。 治療期間出現聲音嘶啞,建議患者多飲水。 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告知患者不良反應只是一時的,停藥后可逐漸恢復,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放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然而對于基因檢測陰性,無較好治療手段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治療方法有限。 抗血管生成藥物為此類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手段。 但很多患者因不能耐受藥物的不良反應而未能堅持服藥治療,護理人員認真觀察用藥反應,針對藥物不良反應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做好心理輔導,提高患者依從性,最終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