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軍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皮影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想象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人類文明的瑰寶。漢陰皮影是集文學、繪畫、雕刻、音樂、表演于一體的一種民間藝術,它有著獨特的表演及造型語言、圖樣設計和畫稿染色以及獨特的藝術民俗文化。
漢陰皮影歷經千百年的滄桑歷史變遷,在多民族移民文化共融中積淀形成獨具特色的藝術魅力。漢陰皮影已經成為漢陰地區的文化名片,從藝術學角度分析,它的藝術特征主要包括六個方面。一是唱腔獨特,主要以漢劇為演出演唱形式,這種表演技法在全國所有的皮影流派中尤為特別,具有地域典型性和風格代表性。二是漢陰皮影保留了大量的保留劇目,這是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目前保存完整的傳統皮影本戲和折子戲多達300 多本,體量豐富,充滿豐厚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三是漢陰皮影在發展流變過程中,不斷吸收接納其他姊妹藝術的精華為我所用,與花鼓戲、臘花戲等民間小戲融合滲透,逐漸自強自大。四是漢陰皮影造型深受地域文化影響,漢水流域南北方文化交融的風格深深烙印在其造型雕刻方面,體現出南北文化的雜糅共生局面,異彩紛呈。五是它具有非常鮮明的漢調二黃唱腔,這在其他皮影藝術唱腔中并不多見。六是漢陰皮影表演具有一系列絕技手法,為漢陰表演藝人所獨有。例如,漢陰皮影的代表性傳承人李興儒,他的表演技法高超,藝人能同時承擔多種角色,一方面表演劇中人物打斗時雙手執八個兵雙雙對打,飛躍翻滾,很是熱鬧;另一方面,又能同時表演煙花爆竹,瞬間變臉等藝術效果,動作飛快,體現出傳統戲劇藝術表演時“七忙八不忙,九個閑得慌”的歷史痕跡。
隨著文化工作重要性日益凸顯,政府逐年加大了對基層文化建設的投入,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強烈,精神消費的層次和內容日益豐富和多元化,古老的傳統皮影戲得以新生。2009 年漢陰縣文廣局編報了漢陰皮影戲演技系列材料申報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目前,漢陰皮影戲演技被列入陜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漢陰皮影戲演技屬口傳身授和高超的手上技藝功夫,除需要表演人扎實的唱腔功夫外,與生俱來的天賦和悟性也是能否承襲這一獨特技藝的重要條件。因此,這一演技對表演人要求較高,單靠勤奮好學不能解決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這一項目的保護難度。
在西安地區,皮影有著許多發展機遇和巨大的市場需求,既有文化層面對傳統文化的追根溯源,也有市場經濟方面對文化產品的創新需求,這些空間和需求為皮影藝術和演出行業的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與契機。漢陰縣堅持通過建立一批漢陰皮影戲演技傳習所,培養一批漢陰皮影戲演技傳承人,搶救一批具有重要文化價值的漢陰皮影戲演技藝術史料,建設一批保護漢陰皮影戲演技的基礎設施,將漢陰皮影戲演技承襲式的保護下來,讓漢陰皮影戲演技在新時代大放異彩,并成為漢陰文化的重要名片。
在漢陰較偏遠地區,皮影戲的發展比較落后和緩慢,欠缺發展空間和完備的皮影文化體系。伴隨著城鎮化、現代化和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劇烈改變著當地人的生活生產方式,漢陰皮影的經濟價值逐漸削弱,不再是藝人們養家糊口的營生,與此相應的一系列皮影產品也淡出人們的視野,特別是在電視、電腦等現代傳媒對廣大鄉村地區的滲透和普及,導致皮影展演的文化空間被極度壓縮。同時,皮影已很難成為年輕一代安身立命的工作,因此缺少新生代傳承人,出現人才斷代的危機;再者,多數地區經濟相對落后,皮影發展缺少經濟支持和政策支持。這些客觀因素導致漢陰皮影的傳承發展和創新之路任重而道遠。
概而言之,漢陰皮影賴以生存的社區傳統,經歷著被發明、傳承、失勢和泯滅甚至再生的嬗變過程,在激蕩的社會轉型情勢下,傳統羸弱賡續的危機被放大和凸顯。從現代語境出發來看,漢陰皮影的文化生態狀況,需要以共時性與歷時性相結合的眼光審視、理解和反思,尤其重點關注皮影匠人和藝人及其技藝的生命狀態,對其歷史淵源和現實處境予以剖析,這需要我們厘清傳統手工藝的特性及其與現代文創的關聯。
當下,漢陰皮影等傳統手工藝發展呈現出嚴重的內卷化特征。漢陰皮影是扎根于民間為老百姓所創造傳承和享用的傳統手工藝,具有相當的藝術價值、美學價值、文化價值、學術價值和經濟價值等多重價值。在鄉土社會逐漸被市場化滲透的時代背景下,漢陰皮影的發展文化生態呈現出內卷化特征,成為制約其健康發展的瓶頸。這也是傳統手工藝所共同面臨的問題。
內卷化一詞源于美國人類學家格爾茨(Clifford Geertz)《農業內卷化》(Agricultural Involution)。 根 據吉爾茨的定義,“內卷化”是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后,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這一概念最早是用來研究爪哇的水稻農業。在殖民地時代和后殖民地時代的爪哇,農業生產長期以來原地不動,未曾發展,只是不斷地重復簡單再生產。杜瓚奇在《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 年的華北農村》中,提出了國家政權內卷化的概念。“政權內卷化”與農業內卷化的主要相似之處在于:沒有實際發展的增長(即效益并未提高);固定方式(如贏利型國家經濟)的再生和勉強維持。本文同樣借用格爾茨提出的“內卷化”這一詞語,特指傳統手工藝發展過程中無法創新突破現有模式而陷入困頓不前的狀態。
漢陰皮影發展的內卷化直接制約著它的創新發展,外加皮影傳承人傳習技藝的身體性特征,即使有政府文化政策的支持,也往往難以對抗現代化潮流的沖擊,造成其停滯不前的發展困境。當下,國家大力倡導工匠精神,追求卓越和精益求精,對于漢陰皮影等傳統手工藝而言,就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層面來看,一種傳統技藝的習得和熟稔,往往需要長年累月的磨礪,特別是經過身體實踐的反復操作和操演,技藝依然化為身體記憶,由此達到爐火純青的水平,成就了無數大國工匠。此外,皮影生產的外部語境和社會環境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尤其是21 世紀以來,我們發現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更為關鍵的是人們的審美趨向也出現轉型,在生活中原本需要的東西變得不再需要,傳統手工藝品的實用價值變弱,增強的是為民眾所不太重視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由此造成皮影藝術的寸步難行發展境地。以上這些正是民間文化傳播傳承的發展規律和當下呈現出的文化生態。
傳統手工藝更易于轉化為文化創意產品,適合進行現代化的文化創意生產,一方面與其造型、色彩等載體的物質性相關。潘魯生提出:“工藝美術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造物文脈,比之于文字典籍和習俗傳統,更大程度上以物質形態融會了一個民族的創造力。衣食住用,智慧匠心,塑造了生活的藝術。一段時期以來,作為農耕文明積淀生成的經驗智慧,傳統工藝美術在工業化、城市化等現代化急劇轉型過程中受到了沖擊,發生不同程度改變,是存續、復興,還是走向邊緣化甚至被取代湮沒,根本還在于生活的基礎、文化的土壤和內在創造力的培育與發展。”由此可知,傳統手工藝具有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雙重屬性,可以將各種非遺元素提取、轉移和融合,由此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另一方面,傳統手工藝便于進行現代文創,得益于當下中國社會中產階級的崛起和足夠強大的消費能力。徐贛麗認為,“《中國手工藝生態調查報告》給出一份報告,功能和實用性、文化內容和設計構成了消費者購買傳統工藝品的三個最基本的方面。”“在消費者看來,讓傳統時尚、精致,并具備深厚傳統文化底蘊和造物智慧是一件好的手工藝作品所具備的兩個最主要的因素。……一部分消費者甚至認為,單純提取傳統的表面符號創作欣賞用的工藝美術品并非尊重傳統,傳統工藝的本質是提升生活品質,服務于大眾,不尋求與現代生活的契合點,一味仿古的設計,是創作層面上的不思進取。”換言之,傳統手工藝文化創意產品符合中產階級的審美觀念和消費能力,二者的相遇必然帶來文化創意產品市場的繁榮。
因此,基于上述傳統手工藝的自身特征和新生時代語境,對于漢陰皮影等文化遺產的開發和利用,絕非出于旅游意圖和經濟利益,實際上包括漢陰皮影在內的文化遺產的真正價值,在于其所蘊含的豐富的文化因子。假如可以從中獲得靈感從創作出體現民族獨特風格和優秀價值觀的作品,那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用將得到充分發揮,實現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共贏。
(1)與現代文化和時代審美需求相結合,更新傳統工藝,增強產品互動性科技含量。
文創設計的指向之一是實現科學與人文的融合,古典與現代的融合,形而上與形而下的融合。從皮影藝人角度看,現代文創的目標就在于,一方面實現了皮影的良好傳承,另一方面皮影傳承人在經濟效益上獲得了實惠。換句話說,在生產、經營、流通等環節,使皮影得到有效、健康的保護,最終得以傳承發展,這是文創設計的出發點,不能為了短期的經濟效益而進行過度開發,避免急功近利,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利用,要嚴格維護傳統手工技藝的原真材料、核心技藝和傳統工藝流程,這是傳承和創新傳統技藝的前提。
(2)加強對皮影藝人藝術技藝和文化記憶的口述史訪談記錄,將優秀傳統文化因素及時保存和激活,為后續文化創意產業留下文化家底。
大多數皮影藝人都來自于鄉村,有著豐富的農村生活經歷,在數十年如一日的鄉村生活中,對弈皮影藝術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深刻理解和體悟。在當下,城市與鄉村相互交織重疊的時代背景下,藝人們對皮影更是有著難以割舍的感情牽掛,這份情懷或許來自父子情深,或許來自師徒申請,或許來自文化道義,或許來自文化自信,無論如何,皮影藝人們堅守和傳承至今,他們所經歷的一切,是最真實的皮影藝術發展史,也是真實可貴的文化資源。每一位皮影藝人都有著很多的經驗積累和歷史閱歷,他們作為皮影藝術發展史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對皮影有著深刻獨到的認識,這些歷史經驗常常被人們所忽視,久而久之會被人們遺忘,從而造成皮影藝術發展史的一段空缺,故而,加強皮影藝人的口述史記錄顯得尤為重要。
(3)充分發揮高校智囊和橋梁作用,承擔起文化傳承重任和文化經紀人角色。
時下,經紀業在文化市場中發展的迅速,文化經紀人通過居間、代理及行紀的方式,有效地整合社會文化資源,搭起文化與市場的聯接紐帶橋梁,以滿足群眾多層次的文化需求,促進了影視、演出、娛樂、文物等文化市場的繁榮。高校在皮影藝術保護和文創中應當積極作為,承擔起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的責任,可以利用自身的智庫智囊,為皮影藝人和設計師牽線搭橋,實現二者的聯結與合作。創意設計缺不了創意元素的來源,也少不了創意人才的支撐,高校在這過程中承擔的重要角色顯而易見。
(4)以“文創+扶貧”模式助力漢陰皮影的傳承發展。
在實現脫貧致富目標的關照下,探究如何運用鳳翔泥塑這一非遺項目精準發力,奮力作為,將基層公共文化發展、文化藝術創作、特色文化產業發展、非遺傳承利用等工作與當地脫貧攻堅工作有效結合,互聯互通,共建共享,互相支持,互相服務,以“文創+扶貧”的發展模式帶動貧困群眾就業。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寶貴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財富,承載著各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民族技藝,在鄉村振興戰略和精準扶貧背景下,鄉村文化復興之路上扮演著核心的角色,對縮小呈現差距、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豐富鄉村文化生活、促進可持續發展等方面有著不容忽視的積極作用。
在文化市場日益繁榮的當下,一部分漢陰皮影藝人通過文化創新逐步轉向文化市場領域,需找到合適的發展契機,由此推動傳統皮影與當代文化的有機融合,以特有的文化資源實現產業扶貧和精準扶貧;還有一部分皮影藝人仍然堅守傳統技藝,在堅守的過程中梳理和賡續傳統皮影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不斷發揚皮影藝術的核心技藝和文化精髓,他們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默默付出,這種堅守為后續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保留了最純粹的火種。我們理應立足皮影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涵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的魅力和時代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