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曉曌 (天津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
距介休市區20 公里綿山風景區最高海拔2566.6 米,因自然景觀奇險秀和春秋晉國介子推攜母隱居被焚于此而著稱。山光水色,佛寺道觀集于一體,是山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1995 年,山西三佳煤化有限公司與介休市委市政府訂立了關于綿山風景區的開發協議,將經營權從所有權中剝離出來。自2000年開始接待第一批公眾。景區的游客訪問量與日俱增,景區建設也在不斷推進。2013 年,國家旅游局將綿山旅游景區編入到國家5A 級景區。但是綿山旅游景區在發展中也遇到了一些瓶頸,本文就著眼于分析綿山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旅客到達綿山景區的方式一般包括:自駕車或在到達介休火車站汽車站后轉乘景區的公共車輛。這其中還是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其一,山西的高鐵建設與其他省份相比進度緩慢,晉北部分城市由于山區廣布,目前還沒有通高鐵,給北邊城市的游客帶來很多不便。
其二,雖然景區在各個公共交通站點分配了景區公共汽車,但是公交車的車體上沒有任何景區的標識,游客不易識別;列車發車時刻不明確也沒有設立指示牌,游客難以獲得乘車信息;到了節假日游客數量暴增,景區對公交車的調度能力有限,給游客帶來很多不方便。
其三,在進入景區的一些主要道路上,每天眾多運煤大貨車在景區附近運輸,不僅容易造成擁堵,而且污染環境。除此之外,公路的綜合配套設施不全面,沖洗、路障清除、加油站等嚴重短缺。
眾所周知,綿山自然風光與人文歷史交相輝映,但綿山的開發一味地追求多樣性,沒有突出綿山最具有特色的資源,沒有對這些資源進行深度挖掘,例如修建了大量與佛儒道相關的寺廟,道觀等建筑,面面俱到造成了景區主題混亂,定位不準確,不明確。其實景區的旅游資源最重要的是它的吸引力。游客去綿山想要了解介子推忠孝文化,可是一路上看到的大多都是新建的各種寺廟和殿堂,讓人眼花繚亂。
在原生態和自然的本色中適當得加入人造建筑或者雕塑,通過高水準建筑的藝術造詣,色調,形態的合理組合,景區能夠被賦予其他的神采,和自然景區景色融為一體。
綿山曾被大火燒山,一度遭到破壞,因此綿山在開發的過程中有大量的人造景觀。但水濤溝和古藤谷本都是以自然景觀為主的景點,卻被各種制作粗糙的人物雕塑和動物雕塑所占據,這些雕塑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給原本秀麗的景色留下了很強烈的人工雕琢的痕跡,反而影響了景區自然景觀的特性。
景區的游覽路線呈單向,就意味著游客最后結束的時候只能按原路返回,欣賞同樣的風景。除此之外,景點與景點之間距離較遠,之間的交通連接做得不到位,游客花費在路上的時間過多,不僅累,而且游覽興致也不高,完全沒有放松可言。綿山對傳統旅游產品的開發還是比較重視,但是對旅游資源沒有進行深度的挖掘,優秀的旅游資源沒有能夠轉化為產品的形式呈獻給游客。在旅游紀念品的設計缺乏特色,號稱綿山土特產的商品只是披上了旅游商品的外衣,其他小的工藝品在其他景區隨處可見,沒有真正體現綿山的特點。
綿山現有14 個游覽區,但是不同游覽區的知名度差很大,造成這種局面是因為綿山對其豐富的旅游資源沒有進行有效的重組與組合,在開發空間上過于松散,因此綿山旅游資源存在不同程度的閑置和浪費。
水濤溝等景點游客常常人滿為患,而介公嶺等景點雖然風光旖旎,前往的游客卻星星點點。這種游客分布不均衡使得主要知名景點的環境承受壓力加大,每天有60%的游客都在同一時間段集中在大羅宮,云峰寺,水濤溝等景點,而這幾大景點的游客容量為45%,造成了“超載”。大羅宮等景點的人文價值極高,需要細細品味,慢慢觀賞,可是游客太多,降低了景區的觀賞性和旅游價值。這種不平衡是病態的,應該引起景區高度重視。
首先,綿山旅游景區應該完善周邊交通服務設施,在主干道上沿線增加加油站,汽車服務站特別是車輛故障檢修,汽車清洗站等服務,以及一些小的便利店為游客進行適當的補給,滿足游客的需求。并且與當地政府部門協商對旅游專用公路進行進一步的完善,以減少煤旅矛盾。
其次,在介休市火車站后者汽車站旁邊,應增加指路標記,使得往返于綿山景區內的旅游公交便于游客尋找,同時旅游公交車本身也應該有顯著地標記便于游客識別,避免游客坐錯車的尷尬,以及發車時間以及班次都應清楚的標記。
最后,完善景區內部交通。綿山景區各個景點之間的實際路程相對較長,應增加景點與景點之間的循環旅游交通路線,連接在景點與景點之間,車輛可以是電瓶車,也可以是旅游觀光車,為這些車輛制定確定的車次時刻表,在綿山整個景區循環,減少游客在景點與景點之間浪費的時間,也可以緩解客流高峰期游客集中于某個景點的情況。
清明寒食節就是綿山獨特的文化優勢,具有不可替代的壟斷性,再加上如今人們越來越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綿山應努力研究清明寒食文化內涵,將其與介子推忠孝文化聯系起來。努力打造成為綿山的品牌標志,加強品牌建設。特別是近年來,一直所強調的反腐倡廉,與寒食節的主題不謀而合。推出清明傳統民俗活動,豐富旅游活動內容,提高旅游產品的娛樂性和參與性。2008 年綿山舉行了“中國清明寒食文化節”,類似這樣的節慶活動要繼續舉辦,打響清明寒食文化的品牌,逐漸走出山西,走出中國。綿山應該順應時代潮流,加大媒體宣傳力度,尤其是當下網絡直播與短視頻火熱,出品一些質量好、與介子推忠孝文化有關的影視作品、短視頻合集在各個平臺播出,提升綿山旅游景區的知名度。
旅游產品往往決定著旅游景區層次的高低,是景區的實質所在,因此因地制宜的開發旅游產品尤為重要。綿山夏天的涼爽,不失為很好的避暑勝地,可以利用這一點開發綿山消暑游,度假游,生態游等,使得游客可以體驗到集娛樂性,休閑性,文化性于一體的旅游產品。
在現代旅游業市場化的同時,區域之間的合作是旅游資源整合的必經之路,綿山景區與平遙古城,靈石的王家大院是旅游金三角,各個景區應該加強合作,形成新的旅游產品增強景區的吸引力,使得帶動整個區域的旅游發展。而旅游紀念品是一個景區的名片,它是吸引游客的關鍵,綿山可以研發綿山清明寒食文化或者介子推忠孝文化相關的旅游商品,籌劃建立專門的旅游商品生產基地,凸顯綿山的文化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