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璟
(酒鋼集團榆中鋼鐵有限責任公司,甘肅 蘭州 730000)
隨著時代的進步,冶煉行業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并對其提出了新要求。為了與時代發展相適應,加快生產速度,增強生產質量,需要以數據分析的方式及時發現并解決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減少對生產質量的影響因素,早日實現預期生產目標,滿足社會發展需求。
轉爐冶煉具有系統性、復雜性特征,主要是將廢鋼鐵、鐵水等煉成鋼,此鋼中包含著一定的化學成分。現階段,轉爐煉鋼已經成為較為常見的煉鋼生產方式。在實際生產過程中,不僅存在很多不穩定性的因素,而且還涉及到眾多數據參數,其數據與最終生產效果息息相關。因此,要做好數據分析工作,確保數據記錄的真實性,以便隨時掌握轉爐冶煉生產狀態,將質量問題扼殺在萌芽中,實現理想的生產效果。
轉爐冶煉生產過程中,需要對相關參數進行明確。在本研究中,所分析的對象為:某鋼廠120t轉爐生產數據。氧槍操作方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為恒流量方式,第二種為恒壓方式,第三種為變槍位方式。3.95為供氧強度(標準)/m3·(min·t)-1[1]。
鐵水條件主要有以下幾個,其中其溫度應該在1300~13800(單位:℃)之間。W(SI)、W(C)、W(P)分別為:0.3% ~ 0.6%、4.0%~4.5%、≤0.10%。
在轉爐冶煉生產中,造渣劑是比不可少的,使用頻率較高的有三種,一是輕燒白云石,二是石灰,三是燒結礦。
通常情況下,在進行車輪圈、扁圓彈簧的編制中,需要借助高碳鋼。在具體使用中,為了提升生產水平,增強產品質量,需要對高碳鋼中夾雜物和相應成分進行科學合理的控制[1]。為了實現良好的控制效果,應該對轉爐生產中磷的一次命中率進行有效控制,并逐步提升出鋼溫度,進而可為高碳鋼的冶煉生產提供有利條件,達到減少夾雜物的目的,對生產效率與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2.2.1 轉爐對高碳鋼的控制要求
其主要控制對象為溫度的控制、W(P)的控制和W(C)的控制,具體而言,其分別應該保證在大于或者等于1620(單位:℃)、大于等于0.016%和大于等于0.08%。
2.2.2 樣本收集及問題梳理
數據分析在轉爐冶煉生產的應用過程中,樣本收集及問題梳理是關鍵環節之一。一般來說,為了實現理想的數據分析效果,需要至少花費60天進行數據收集工作,也就是要對688爐高碳鋼生產數據進行整理,確保數據的全面性,為數據分析工作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3]。與此同時,還需要做好相關問題的梳理分析工作,具體如下:
其一,通過對磷一次命中率分析可知,其僅達到了61.3%,離預期目標還很遠,有較大的改進空間,為保證質量,需要對此問題加以解決,進一步提高磷一次命中率。
其二,通過對實際產生中溢渣參數、噴濺比整理可知,其分別為19.7%、40.4%。可見,溢渣、噴濺比較嚴重,還需要繼續改進[4]。
其三,終點溫度與終點碳含量也不夠理想,其分別為1621(單位:℃)、0.09%。因此,需要加大控制力度,提升控制水平。
2.2.3 加料數據分析
在數據分析工作開展中,加料數據的分析是不容忽視的。通過數據分析結果可確保轉爐加料優化的針對性,實現良好的優化效果,進而能夠促使生產質量提升。主要是因為在對加料數據開展分析過程中,能夠為高磷容爐渣的獲取提供依據,進而獲得適當堿度的高磷容爐渣。該爐渣具有獨特的優勢,不僅具有良好的流動性,而且在操作上還表現了化渣快的特征,具有較強的經濟性,可為轉爐冶煉生產提供有利條件。
第一,經濟性有效數據的確定。在確定經濟性有效數據方面,應記錄每一爐終渣堿度參數及副槍檢測結果,此過程應該注重順序性,主要是按照先后順序來開展此項工作[5]。在此基礎上,還需要開展數據對比工作,以便了解相應的變化。具體而言可借助坐標系進行相應的計算,縱坐標與橫坐標分別為副槍TSC-P實際檢測結果和終渣堿度,通過相關計算與分析可知,副槍TSC檢測磷、堿度R與脫磷效果、物料使用效率呈反比,與成本呈正比。也就是說TSC-P和R控制越低,所需要投入的成本就越少,而脫離效果會更加,可促使物料的使用效率提升。
第二,加料、輔料消耗對脫磷效果的影響。在本次研究中,主要是將276爐數據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在實際研究中,對其進行了合理劃分,分為四個樣本,分別用a、b、c、d來代替。針對于該數據的分析,以往的方式過于落后,難以全面展現針對于裝土量及鐵水成分,輔料消耗所產生的具體影響。因此,需要對傳統的分析方式進行創新,進行輔料的轉化,如以單位質量的硅消耗作為主要形式進行轉換,并采取相應的計算方式。此過程中,需借助相應的公式進行計算,即,通過科學合理的計算,可提升分析結果的準確性[6]。在對有關參數開展對比之后,發現樣本一次脫磷率逐漸呈下降趨勢,具體而言:
a樣本:鐵水、鐵水硅、TSC-P、TSC溫度、鐵水溫度、一批料堿度、終渣堿度、一批料比例分別為:115t、0.34%、0.013%、1614℃、1390℃、1.54、2.41、0.6。廢鋼、鐵水磷、TSC吹煉時間、一批料石灰量、一批料輕燒量、一批燒結礦量、一批輕燒理論需求量、總輕燒理論需求量、總石灰量、總輕燒量、總燒結礦礦量分別為:12.93t、0.082%、653s、3.42、2.05、3.71、2.65、7.88、6.21、2.05、6.15。
b樣本:鐵水、鐵水硅、TSC-P、TSC溫度、鐵水溫度、一批料堿度、終渣堿度、一批料比例分別為:109.9t、0.4%、0.0.187%、1619℃、1362℃、2.1、2.84、0.65。廢鋼、鐵水磷、TSC吹煉時間、一批料石灰量、一批料輕燒量、一批燒結礦量、一批輕燒理論需求量、總輕燒理論需求量、總石灰量、總輕燒量、總燒結礦礦量分別為 :13.39t、0.08%、690s、4.05、7.6、3.17、2.03、9.49、5.49、12.65、0.65。
c樣本:鐵水、鐵水硅、TSC-P、TSC溫度、鐵水溫度、一批料堿度、終渣堿度、一批料比例分別為:116.5t、0.41%、0.0202%、1608℃、1367℃、2.22、2.61、0.62。廢鋼、鐵水磷、TSC吹煉時間、一批料石灰量、一批料輕燒量、一批燒結礦量、一批輕燒理論需求量、總輕燒理論需求量、總石灰量、總輕燒量、總燒結礦礦量分別為 :15.15t、0.081%、693s、4.51、7.23、6.35、1.39、9.02、5.1、11.29、12.71。
d樣本:鐵水、鐵水硅、TSC-P、TSC溫度、鐵水溫度、一批料堿度、終渣堿度、一批料比例分別為:115.3t、0.45%、0.0398%、1610℃、1365℃、1.51、2.82、0.43。廢鋼、鐵水磷、TSC吹煉時間、一批料石灰量、一批料輕燒量、一批燒結礦量、一批輕燒理論需求量、總輕燒理論需求量、總石灰量、總輕燒量、總燒結礦礦量分別為:16.06t、0.076%、671s、3.15、4.23、2.8、2.97、13.14、5.54、12.61、8.08。
以樣本a為標桿,進行對比可知,不同樣本之間相關參數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相對而言,在堿度控制上,較差樣本表現了偏高的形式,可能會減緩化渣的速度,難以確保獲得良好的爐渣流動效果。從燒結礦方面來看,要想提升脫磷效果,需要進行適當的添加和調整。在該環節中,應該重點考慮溫度因素。從輕燒加入量來看,針對于較差樣本而言,不僅一批輕燒加入量與相關要求標準不符合,而且總輕燒也遠遠超過了理論需求。在此情況下,容易導致氧化鎂渣中過飽和太多,在很大程度上對渣的流動性產生了不良影響,無法保證脫磷效果。
為了對轉爐冶煉生產質量進行改善和優化,需要加強對樣本A燒結礦、終渣堿度、輕燒量等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在其達到相關標準的基礎上,可以此為依據進行加料方案的制定,促使數據分析更加準確,為實際生產工作開展奠定基礎[7]。
將數據分析應用在轉爐冶煉過程中,之所以要進行槍位優化,主要是為了促使生產過程更加穩定,獲取合適的爐渣氧化性,進而為脫磷工作的開展做準備[8]。另外,槍位對噴濺、終點碳氧都具有重要影響,所以槍位控制是十分必要的。在實際控制時,需要將終點碳控制在≥0.01%,以便促使終點氧含量降低。這就需要促使槍位對供氧速度提供相應的保障。在轉爐冶煉生產中,噴濺問題是比較常見的,主要是以前期噴濺為主。例如,當前期渣氧化性處于較強的狀態下,便會埋下隱患,提升噴濺問題出現的可能性。為了避免此問題發生,需要對前期槍位進行壓低,做好相應的調整工作。如,如果之前的吹煉高度為190(單位:cm),那么需要將其調整至180(單位:cm)。通過科學的調整,可對上述問題進行有效解決,增強生產質量。
在該研究中,通過對槍位優化和加料調整之后,為了對相關參數變化進行了解,開展了為期90天的實驗跟蹤工作[9]。最終通過對有關數據的分析可知,輕燒量、含氧量、噴濺比都呈現了下降的趨勢,并且磷一次命中率也有所提高,最高達到了67.2,充分說明了槍位與加料的調整對生產質量提升的重要意義。
總而言之,轉爐冶煉屬于一項較為復雜的工序。在生產過程中,會涉及到很多數據參數,其與生產質量具有較大的關聯性。因此,需要借助數據分析方式,為生產提供依據,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有效解決,確保生產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