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平
(南京市高淳區農業農村局,江蘇 高淳 211300)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鱖魚作為“四大淡水名魚”,因其肉嫩味美,又無細刺,越來越受到人們特別是年輕人的歡迎。鱖魚價格平穩,在蟹池適量套養鱖魚,兩者能和平共處,且管理方便。2019年南京市高淳區河蟹養殖面積1.5×104hm2,98%以上蟹池套養鱖魚,實踐證明,每667 m2蟹池套養5cm以上鱖魚苗種20~30尾,利潤一般在200~350元,經濟效益明顯。
11月底干塘,清除過多淤泥,并整修池塘,曝曬20 d左右后上水,保持淺水區水深5 cm左右,每667 m2用150 kg生石灰化水全池潑灑消滅敵害生物及病原體。
2月初環溝兩側移栽伊樂藻,間距3~4 m,中間底部條栽。2月中旬在畈田上種植輪葉黑藻芽孢,間距3 m,行距1 m,每穴3~5個,播種時要保持畈田面潮濕,播種前要用網片隔離,防止蟹苗爬上畈田破壞水草,視輪葉黑藻芽孢發芽情況可在4月補種輪葉黑藻莖葉。4月底前,畈田上水后播種苦草,用量為1 kg/667 m2,方法是拌泥潑灑或浸泡后直接帶水潑灑。5月上旬河蟹第二次蛻殼完成后,在畈田上移栽一定數量的伊樂藻,移栽時畈田面保持10 cm左右水位,條狀移栽在輪葉黑藻空隙之間的苦草叢中,行距1 m。6—7月,視情況可在環溝兩側再移栽一定數量的輪葉黑藻莖葉,以彌補伊樂藻生長不旺局面。水草科學合理種植與移栽是河蟹淺水生態養殖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不僅品種要合理搭配栽種好,還要及時養護好,才能使水草在調節水環境中發揮最佳的效果。
實行階段性投放,4月放100 kg/667 m2,5月放100 kg/667 m2,6月份坂田開網后視河蟹夾草情況放 150~200 kg/667 m2,7 月份放 200~250 kg/667 m2。
2月底3月初每667 m2放性腺發育良好二冬齡鯽魚10尾左右,用3%~5%食鹽水消毒后下塘,讓其自然繁苗,為鱖魚苗提供適口餌料魚。在養殖過程中如發現餌料魚較少,可適當補充投放一些麥穗魚。
選購本地蟹苗,規格100~160只/kg,規格整齊、體質健壯、無病無傷,每667 m2放800~1 000只。
選用該地培育體質健壯,活動能力強,鰭條完整無病無傷的優質魚苗。放養時間在5月中下旬鯽魚繁殖后(夜晚巡塘時借助手電筒觀察),規格5 cm以上,用3%~5%食鹽水浸洗后每667 m2放20~30尾,放養量根據池塘餌料魚和野生小雜魚數量確定。
2.3.1 鱖魚餌料 根據實際情況補充餌料魚,從2個方面觀察來決定是否需要補充:一是觀察鱖魚飽食度或生長活動情況;二是觀察塘口餌料魚及野雜魚密度情況。
2.3.2 河蟹餌料 堅持“前后精、中間粗,葷素搭配”的科學投餌原則,初期以新鮮小魚和顆粒料為主,中期以玉米黃豆為主搭配小麥等,后期以新鮮小魚、顆粒料、玉米為主。
水質參數:1.5 m水深,透明度40 cm以上,pH 7.5~8.5,溶解氧5 mg/L以上,氨氮0.1 mg/L以下,亞硝酸鹽0.05 mg/L以下。在水質調節上,一般5~7 d注水1次,10~15 d換水一次,高溫季節5~7 d換水1次,一般1次性換水不超過10%。養殖期間可采用潑灑生石灰來調節pH值,15~30天1次,一般一次性潑灑不超過10 kg/667(m2·m),潑灑生石灰不但可以調控水質,還可增加水體鈣離子濃度。養殖期間要根據不同水質定期使用微生態制劑來調活水質,一般5~7 d施用1次,常用微生態制劑有光合細菌、芽孢桿菌、硝化細菌、EM菌等,在微生態制劑的使用上,要做到預防為主,長期使用。在使用微生態制劑調節水質的同時,不能忽視蟹池底質的調節,常用底質改良劑定期改善蟹池底質進行底改,使底泥不發黑發臭。
病害防治堅持以防為主、防重于治原則,要注意池塘水質、環境的培養,保證水體溶氧充足,保持池塘優質生態環境,這是疾病防控的關鍵。日常管理用施肥來培養水質,用微生態制劑來調節水質,用底質改良劑來改善底質。河蟹養殖全程消毒2次,上半年,河蟹第2次蛻殼后1周左右消毒1次;下半年,出梅前消毒1次。鱖魚病害在預防措施上,除了營造優良的池塘環境外,要保證苗種質量,嚴把苗種運輸關,并確保餌料魚身上不帶病害,切斷傳染和侵襲魚體的途徑;又要提高魚體的抗病力,采取綜合性預防措施,才能達到預期的預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