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穎 山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綠色生態理念是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發展的趨勢下形成的,運用生態學、環境學、社會學等專業原理,采用科學的技術手段,合理統籌人、自然和社會的關系,以達到人、自然與社會的和諧統一、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生態系統。綠色生態理念以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宗旨,在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資源,突出人的作用,強調以人為本,系統地建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關系。
城市道路系統是城市建設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骨架與血管。城市道路設計引入綠色生態理念對于改善交通設施,優化出行條件,美化城市景觀,達到綠色交通、生態交通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
城市道路系統在城市建設體系中有著極為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整個城市的骨架與血管,支撐城市的建設,促進城市的外延,聯系、融合城市建設的各個方面。城市生態建設的發展需要有健康、完善、與城市規模相匹配的城市道路系統,兩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
城市道路的快速發展,雖能有效帶動城市經濟的發展,加快城市環境的變化但是也給城市生態環境造成了諸多的負面影響。道路建設的割裂性,破壞了環境的整體性與和諧性。道路施工材料、路面污染物的殘留對土壤、水體造成污染。道路施工、運營過程中的廢氣、廢渣污染大氣環境,尤其是車輛尾氣更是造成大氣污染的重要源頭。道路建設造成地面蒸發減少,阻隔水、溫度的交換。道路建設過程中破壞動植物的棲息地,帶來土壤、水體、空氣等污染,給動植物的生存和延續造成破壞性的影響。
綠色生態理念下的城市建設,堅持以人為本,通過節能、節資、節地的方式減少對資源的破壞。通過廢物利用、循環利用的手段,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通過以人為本的整體性設計實現建設貼近自然,回歸自然,與自然融合,形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和諧三者同步協調、穩定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生態系統。
綠色生態理念應當貫穿城市道路的規劃、設計、施工、運維全周期的各個階段,這四個階段之間各自獨立又緊密聯系。
規劃階段:重點分析道路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科學系統規劃,避免環境敏感區域。合理利用原有地形,降低對原有生態環境的破壞、降低負面影響。兼顧保護沿線生態環境,預留動物遷徙通道,保障植物、動物的生存棲息環境不受破壞。運用窄馬路、密路網、開放街區的理念,集約使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設計階段:在規劃階段的基礎上,優化路線走向及豎向設計,避免大填大挖。優化空間設計,滿足人、車對道路的使用需求,提高道路與環境的融合。優化斷面設計,優先選擇窄車道、窄馬路設計。優選適宜的色彩搭配、行人休憩、街心游園等細節設計,做到道路與環境的協調、融合。
施工階段:要降低施工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選擇污染小、可再生、可循環利用的新型環保材料。合理選擇取棄土場,避免施工造成土體破壞、水土流失。優化施工組織方案及防護措施,減少噪聲、廢氣污染。避免物料滲入,避免造成土壤、水體污染。
通過閱讀文獻并進行梳理,特別是國內外已使用且證實有效的量表,結合專家訪談,并針對本文研究對象的特征,制定本研究的測量變量及項目.地方依戀的測量量表,主要借鑒Williams等關于地方認同和地方依賴兩個維度的測量量表,以及國內學者陸敏、史春云、董文俊、唐文躍等關于地方依戀研究的問卷測量量表[10-11,25-26].2018年6月9日組織進行了100份問卷預調查,對徐州主要城市公園的訪客進行調查,經過研究組反復討論修改,確定正式問卷后再進行野外調研.問卷調查項目包括受訪居民的基本屬性特征,以及居民對綠地空間的免費開放感知、公園滿意度、地方認同和地方依賴4個方面.
運維階段:采取措施加強道路的維修養護,提高路基、路面、構造物的使用狀態,延長道路使用壽命。良好的道路使用條件,還能同步降低車輛行駛過程中的噪聲污染、尾氣排放等問題。
城市道路的基本功能是滿足人和車的通行需求,在綠色生態理論下的城市道路設計應重點考慮人的需求,體現對人的關懷。用過必要的技術手段保障行人的通行安全,提高行人通行效率。通行環境還應具有良好的生態景觀功能,降低噪聲、尾氣、粉塵等對人的生理、心理的負面影響;滿足人的審美要求,提升人的舒適感,為行人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公共交通是一種具有低成本、低能耗、大運量、高效率交通運輸方式,是城市道路建設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成為與人民群眾日常出行息息相關的重要基礎設施。
近年來隨著各地出現并迅速普及的公共自行車、共享單車等交通設施,成為公共交通系統的有效補充,逐步形成了步行—自行車—公共交通的一體化綠色交通系統,為廣大群眾出行提供了便利,也契合了綠色生態理念的要求。
根據城市道路在城市生態系統中的負面影響、綠色生態理論下城市道路的設計重點,結合城市道路設計版塊,綠色生態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設計主要內容如下。
城市道路的平縱橫設計應進行綜合設計,同步協調道路與地形、景觀、沿線生態環境的協調融合。但是城市道路的平縱橫設計往往受到規劃的制約,規劃中擬定道路的平面走向、縱向設計以及道路斷面,在后期的道路設計中須控制執行。城市道路的規劃者們在規劃階段應宏觀把控、綜合設計,從綠色生態的角度分析路網結構,布設道路平面走向及縱向設計,對道路橫斷面、交叉口設計、公交站點的布設等要素進行綜合控制,斷面設計盡量選擇窄車道、窄馬路斷面,合理預設道路的空間組成及結構形式。
城市道路的路面通常分為機動車路面以及人行道路面,路面的面積占到整個道路面積的超過50%以上。道路路面不僅是噪聲、廢氣、化學污染物的源頭之一,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熱島效應”。道路路面吸附大量的熱量、阻斷雨水的下滲,隔絕了土基與路表之間的溫度、濕度、空氣的對流和交換,引起局部小氣候的變化。
在路面設計這方面,結合海綿城市的設計經驗,優先選擇透水性強、可降噪、安全耐久、可再生、可循環利用的環保路面材料,非機動車道一般可采用全透水材料,人行道采用透水磚鋪裝。
交叉口設計宜采用小尺度設計,用較小的設計速度確定交叉口的轉彎半徑。合理設置路口建筑后退到道路紅線的距離,節約用地,還能使街道空間緊湊、協調。嚴格限定交叉口渠化展寬的條件和幅度,優化交叉口的渠化設計,對車輛及行人進行合理的引導、疏通,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交叉口采用慢行、行人一體化過街方式,可通過地面劃線加信號燈控制,重視行人二次過街技術的運用,提高行人過街效率和路口利用率。
設置專門的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通過硬性分割或者設置隔離設施保障行人、非機動車互不干擾,各行其道。
在道路設計中采用綠波設計,實在信號聯動,提高路段通行能力。采用電子屏、廣播等多種方式加強道路信息交流,避免擁堵。
公共交通系統建立以公交車為主體,出租車及網約車為補充,公共自行車及共享單車為連接的新型公共交通模式。在建設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設置公交專用道,結合交叉口設計統籌設置便捷的公交停靠站。依據道路沿線交通出行需求,設置公共自行車或共享單車停靠點,實現各種交通方式的零距離換乘。
公共交通系統的進一步完善提升綠色交通出行的環境,為推行綠色低碳出行打好基礎條件。
城市道路的綠化景觀設計重點是對道路建設造成的生態景觀破壞的恢復和彌補,降低道路使用過程中產生的污染,提升道路的生態品質,達到與自然景觀融合,與自然生態和諧的目的。
道路綠化帶可設計成帶有儲蓄水功能下凹式綠地、生態滲渠等,增強道路的排水功能,減小熱島效應。
綠化設計中還應考慮行人及非機動車的遮陽設計,選擇適宜的樹種,形成綠蔭連續的人行廊道。
城市道路設計是一項涵蓋多專業的綜合系統性工程,除上述設計內容外還包括靜態道路設計、海綿城市設計、照明設計、附屬設施設計等諸多方面,需要用綠色生態理念進行綜合系統的整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