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秉強,袁 亮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農業農村部植物營養與肥料重點實驗室 北京 100081)
肥料產業服務于農業生產,國家經濟水平、農業生產發展尤其生產體制變革又對肥料產業的發展、產品創新等產生深刻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中國農業生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這一過程中,農業發展與肥料產業變革呈現出顯著的階段性特征。根據農業生產經營體制的變革、化肥產業技術的發展、肥料產銷模式的演變以及化肥對農業保障水平的變化,可將中國農業發展與肥料產業變革及未來發展劃分為4個階段。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78年改革開放前這一段時間,我國農業生產以集體農莊規模化經營為主,實行計劃經濟管理,化肥短缺,肥料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1949年,我國有機肥提供養分的比例占99%,化肥年消費量不到10 kt。到1978年,有機肥提供養分的比例下降至65%,化肥提供養分的比例上升至35%。
這一時期,化肥生產企業主要是國營企業,實行計劃管理,統購統銷,肥料由供銷社專營。由于當時國民經濟基礎薄弱,化肥產業技術相對落后,產能也較低,產品以氨水、碳酸氫銨、過磷酸鈣等低濃度化肥為主,高濃度化肥較少,化肥產銷模式為肥料廠→供銷社→農莊。農用化肥施用量由1949年的7 kt增長至1978年的8 840 kt;糧食總產量由113 000 kt提高至305 000 kt;人口由5.4億增長至9.6億;人均糧食產量由208 kg提高至317 kg,仍在400 kg溫飽線以下。
這一時期,我國根據國情,發展工藝簡單、投資少、建廠快的低濃度化肥戰略,為迅速解決化肥短缺、促進農業生產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為發展高濃度化肥積累了技術和經驗,我國的化肥產業整體處于低濃度化肥產業2.0時代。
從1978年改革開放到1998年化肥流通市場化體制改革之前的20年間,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由集體經營轉變為家庭農戶承包經營,承包土地的農民在土地上扎實種田,種田積極性空前高漲。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化肥供應由短缺發展到滿足需求,有機肥提供養分的比例由1978年的65%下降至1998年的30%。
這一時期,化肥生產企業仍以國有企業為主,化肥產銷以計劃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化肥銷售仍以供銷社專營為主。隨著化肥產業技術發展,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化肥由低濃度逐漸向高濃度發展,高效化肥研發開始起步,化肥產銷模式演變為化肥企業→供銷社→農戶。農用化肥施用量由1978年的8 840 kt增長至1998年的40 830 kt;糧食總產量由305 000 kt提高至512 000 kt;人口由9.6億增長至12.5億;人均糧食產量由317 kg提高至411 kg,越過了400 kg大關,溫飽問題得到解決。
這一時期,我國化肥價格實行計劃為主、市場為輔的“雙軌制”,為以后的化肥市場化改革奠定了基礎。這一時期也是化肥由低濃度逐漸向高濃度轉型發展的過渡時期,為2000年以后進入高濃度化肥3.0時代奠定了技術和經濟基礎。
1998年是中國化肥產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1998年11月16日,國務院39號文件提出深化化肥流通體制改革,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在國家宏觀調控下主要由市場配置資源的化肥流通體制,化肥取消指令性計劃和統配收購計劃,實行市場配置資源。有關部委以國務院39號文件為政策基礎,相繼出臺了有關的配套政策,指導和推動化肥流通向市場經濟邁進[1]。這一時期,國有化肥企業進行改制,民營化肥企業像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形成了國有企業、民營企業、股份制共存的化肥產業新格局。
這一時期,隨著經濟的發展,大量青壯年農民進城務工,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戶兼業化趨勢明顯,農民務工的收入比例不斷提高,逐漸超過農業收入,農村呈現勞動力短缺局面。國家鼓勵土地流轉,高效肥料、簡化施肥技術受到歡迎。國家高度重視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取消農業稅,實行補貼和糧食保護價政策,施肥增產增收,2004—2015年我國糧食產量連續“十二連增”,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升。我國化肥產業技術水平快速發展,化肥生產裝置大型化、自動化、智能化、現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大型尿素、磷酸銨等產業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正在由化肥產銷大國向強國邁進。高濃度化肥替代低濃度化肥占據主導地位,氮、磷肥出現產能過剩。化肥產銷模式演變為化肥企業→經銷商→農戶,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化肥廣告、促銷等營銷手段不斷翻新,肥料產業創新多、概念多、施肥多,施肥環境矛盾突出。在肥料產業發展及市場競爭過程中,肥料生產企業及經銷商逐步認識到高效化肥產品創新和農化技術服務的重要性,大量企業紛紛建立了新產品研發和農化服務隊伍。農用化肥施用量由1998年的40 830 kt增長至高峰60 000 kt(2015年),成為世界化肥產銷量最大的國家,化肥用量占全世界的30%;糧食產量由512 000 kt提高至657 000 kt,人口由12.5億增長至13.9億;人均糧食產量由411 kg提高至470 kg,糧食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
這一時期,也是我國化肥有效養分高效化產品創新發展最快的時期。學術界提出我國化肥質量替代數量發展戰略[2]。國家將新型肥料發展列入《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通過863計劃、科技支撐計劃和重點研發專項等立項,持續資助研發高效肥料產品。高效化肥產品創新的理論、技術策略和產業途徑不斷發展,緩釋肥料、穩定性肥料、脲醛類肥料、增值肥料等高效產品實現產業化,中國已成為全球新型高效肥料研發的熱點國家。系列中央一號文件(2007年和2012年)提出發展新型高效肥料,促進農業豐收;工信部《關于推進化肥行業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工信部原〔2015〕251號),鼓勵發展綠色高效肥料。目前,我國高效肥料產銷量居世界首位,為構建我國綠色肥料體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這一時期,我國主要依靠增加化肥用量建立起“高投入-高產出-高強度用地”農業高產體系,高產施肥環境矛盾日益突出。學術界于2015年5月6日—8日組織召開了第526次香山科學會議,專題研討“建立綠色肥料保障體系的關鍵科學問題”,提出構建國家綠色肥料體系戰略[3]。2015年,原農業部發布《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農發〔2015〕2號);2016年,科技部啟動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化學肥料和農藥減施增效綜合技術研發”試點專項,推動我國化肥減施增效,協調高產施肥的環境矛盾。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實現“化肥負增長”。我國自2015年化肥用量達到高峰(60 000 kt)后,化肥用量逐漸實現了零增長和負增長,2018年化肥用量下降至56 530 kt。未來我國作物增產不再依賴化肥用量的增加,而是在不增加或減少化肥用量的情況下,通過科技創新和提高效率,保障高產和糧食安全。
中國進入了新時代,未來20年,城鎮化將進一步發展,農業人口將進一步減少;農業生產經營走向規模化,新型職業農民大量涌現;農業走向產業化、高質量化、綠色化。中國人多耕地少,農業人口很難像發達國家那樣占比達到5%以下,中國農業現代化可能既走不了日本“小規模、高農產品價格”保障農民收入的路子,也走不了歐美“低農產品價格、靠規模效益”保障農民收入的路子,根據國情,只有走有中國特色的“適度高的農產品價格、適度規模效益”保障農民收入的現代化農業之路。未來,隨著我國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的發展,農業生產更加重視成本和綜合經濟效益。
未來20年,我國的化肥產業將加快構建綠色肥料體系,逐漸升級轉型到綠色高效化肥主導的產業4.0時代。化肥質量提升、用量下降,農業增產依靠提高效率而非增加化肥用量,全國化肥用量將進一步下降,真正實現質量替代數量發展。科學施肥水平進一步提高,化肥經銷商變為服務商,產銷模式演變為化肥企業→服務商→規模農戶。預測未來20年,我國化肥用量將由2015年高峰的60 000 kt下降至50 000 kt左右,糧食產量由657 000 kt提高至750 000 kt,人口由13.9億增長至15.0億,人均糧食產量由470 kg提高至500 kg。
我國農業發展與肥料產業變革啟示我們,化肥作為支農產業,其發展除了受到行業內部自身發展規律的影響外,社會經濟、政策、科技、農業經營體制等對化肥產業的發展也具有深遠影響,掌握這些影響規律,將會更好地把握化肥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