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艷
(蒙自市人民醫院,云南 蒙自 661100)
最近幾年,艾滋病的發生率在國內呈逐年上漲的勢頭,截止今日尚未發現有效疫苗和治愈藥物。隨著艾滋病發生率和死亡率不斷上升,醫務工作者與艾滋病患者的接觸面增大,特別是手術人員在進行有創操作時,存在較大的職業暴露風險。強化醫務工作者的職業防護,阻斷醫源性感染是控制艾滋病感染的有效措施。
本研究納入艾滋病合并婦科疾病的患者共12例,所有患者經疾控中心確診為艾滋病。其中:子宮肌瘤5例,子宮脫垂1例,卵巢囊腫3例,宮外孕手術2例,輸卵管手術1例,年齡22~85歲。
1.2.1 提升醫務工作者的職業防范意識
對新入住醫院的患者行艾滋病抗體檢查。將所有患者的血液和體液均視為潛在的感染源。普遍性防護原則也是將所有患者的血液和體液視為HIV陽性。醫務工作人員在手術前應全面了解并掌握HIV的相關專業知識,增強自我防護意識,一旦發生職業暴露應及時處理,消除對艾滋病的恐懼感,做好術前準備,在手術過程中膽大心細,嚴格遵循普遍性防護原則。
1.2.2 術前管理
術前對手部皮膚進行檢查,如果發現有傷口則不參與手術。安排2名巡回護士,其中1名在手術室,另1名在手術室外專門提供清潔物品,手術人員須戴雙層手套、口罩、護目鏡、過膝防水圍腰,穿過膝防水鞋和一次性防水手術衣褲,入手術室后不可再自由進出。接到手術通知后安排手術,做好手術室環境和設備的遮蓋,手術室應掛特殊感染手術標識。防控醫院感染的關鍵是使用一次性醫療衛生用品,可防止發生艾滋病感染。上述婦科手術均在術前將手術床、手托架、腳凳等用一次性床單裹好,需對手術床旁周圍進行特殊保護處理,備好用雙層無滲漏黃色塑料袋裹好的盆子2個,用于術后浸泡醫療器械,一盆為有效氯含量1000~5000mg/L的含氯消毒液,一盆為清水,套有雙層無滲漏黃色塑料袋的污染桶2個,放置污染桶的地面鋪上一次性床單,防止患者的血液和體液流出污染,一旦污染應立即使用在消毒液中浸泡過的吸水性物品蓋在被污染的位置,15min后將吸水性物品移走,使用含氯消毒液從外往里行環形清潔,禁止腳踩。
1.2.3 術中管理
因婦科手術出血量和羊水較多,應使用厚度較大的干紗布墊在手術創口周邊,臀部墊較厚的衛生紙,確保患者流出的血液、體液和羊水被完全吸收并保持流出順暢,盡可能降低對周圍環境以及醫務人員的污染率。護理工作人員的操作需輕柔且精準,除需嚴格遵守 無菌操作的標準外,與手術人員、助手間的配合也要循序漸進地完成,防止慌忙錯亂致使意外受傷,醫療器械不可直接遞接,應置于手彎盤間接接遞。隨時提醒醫生謹慎被刀片、針頭劃傷、刺傷,患者的血液和體液應使用盛有含氯消毒劑的專用密閉容器,手術結束后搖勻靜置1h后倒入專用下水道。標本放置于專用容器中,專用容器需是無污染的,用兩個紅色袋子裝好密封,貼上顯眼的標識,由專人送檢。
1.2.4 術后消毒
手術人員脫去各種防護物品,置于指定位置后,將雙手浸泡于含氯消毒液中,在手術室門口換清潔鞋后方可出手術室,術中使用過的醫療器械按手術感染的標準在室內就地處理。置入含氯消毒液的容器浸泡0.5h,取出置于另一盆清水中清洗,反復操作2次,擦干凈,迅速打包。被HIV污染過的器械刺傷或劃傷導致感染的幾率為0.3%,而暴露在更多患者血液和體液中,感染幾率會更高。所以,我院對用手使用的器械進行了特殊加強管理,使用后的器械不回套,置于銳器盒中,術中使用過的一次性物品統一裝入雙層無滲漏黃色塑料袋中,貼上顯眼的標識,滿3/4后密封,由垃圾處理部門進行統一處理。
手術均順利完成,術后隨訪,所有患者手術創口縫合,未發生感染等并發癥影響傷口愈合,平均1周拆線,只留線狀瘢痕,不影響功能。醫務人員無1例發生職業暴露。
艾滋病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種傳染性疾病,其在臨床上會發生后天獲得性免疫缺陷,疾病傳播迅速,病情進展緩慢,其可導致患者的免疫功能顯著下降甚至完全消失,增大發生機會性感染的幾率,最終導致身體極度衰竭而死亡。因艾滋病病毒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弱,一旦脫離人體難以存活。100℃20min可將其全部滅活,常用的消毒劑也可將其殺滅,艾滋病毒感染患者的血液、體液中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傳染性極強。我院手術室醫務人員長期面臨患有各種疾病的患者,所行手術大多為創傷性的,直接暴露在患者的血液、體液中,與醫療銳器接觸較為頻繁,如果出現醫療器械劃傷、刺傷,極易發生感染,后果不堪設想。本文研究針對艾滋病合并婦科疾病的患者在圍術期進行了相關護理干預,結果所有患者手術創口縫合,未發生感染等并發癥影響傷口愈合,平均1周拆線,只留線狀瘢痕,不影響功能,且醫務人員無1例發生職業暴露,提示在艾滋病合并婦科疾病患者的圍術期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可有效阻斷醫源性感染,降低醫務人員的職業暴露率,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