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霞,孔 旭
(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江蘇 揚州 225001)
兒科門診靜脈輸液是目前治療小兒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通過靜脈輸液治療,可有效改善患兒癥狀,抑制病情發展[1]。但由于患兒年齡較小,自護能力較差,輸液治療過程中易引起感染、液體滲漏、靜脈輸液并發癥等情況,對患兒療效造成影響。因此,本次研究將針對兒科門診靜脈輸液患兒采取系統化風險管理,并對其療效進行分析,情況如下。
研究對象為本院2019年3月~10月接兒科門診接收靜脈輸液治療的62例患兒,抽取時間為。入組時根據數字單雙數法,將全部患兒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31例。對照組男16例,女15例;年齡1~10歲,平均(3.25±1.12)歲;觀察組男17例,女14例;年齡11個月~10歲,平均(3.19±1.21)歲。對兩組患兒資料予以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取常規管理,遵醫囑給予靜脈輸液治療,定時巡視患兒情況,發現異常問題,及時處理。觀察組則采取系統化風險管理:(1)加強護理人員培訓,提高穿刺技巧。對全部護理人員給予護理風險問題、靜脈輸液并發癥、配藥要求等知識進行培訓,并要求護理人員能夠熟練掌握、了解穿刺技巧,牢記靜脈輸液相關知識,同時加強護理人員抗壓能力、心理素質、溝通能力以及護理技巧,以有效提高護理人員綜合素質水平。在患兒輸液過程中加強巡視,注意觀察,患兒如果出現不適或其他異常情況,及時處理,確保為患兒提供優質、全面的護理服務。(2)環境護理,幫助患兒營造舒適、干凈的靜脈輸液環境,每日兩次進行輸液室打掃和消毒處理,確保室內通風、干凈整潔,同時,在兒童輸液區內除座椅外,加配帶鐵鏈的小板凳,卡通墻畫、兒童閱讀書籍、播放兒童節目的電視等,既能消除患兒對陌生環境的恐懼,又能方便家長照顧患兒,提高整體舒適度。(3)人性化護理,及時與家長交流,告知家長病因、疾病治療措施及注意事項。消除家長擔憂和恐懼心理,對家長疑問及時解答,讓家長積極配合醫生,有效改善護患關系,提高依從性。(4)輸液護理,輸液前仔細核對患兒信息,準確執行醫囑,遵守無菌操作要求,避免出現給藥錯誤等情況,嚴格根據國家、醫院規定使用注射藥品,注射前檢查藥品密封性、有效期。平時勤練小兒靜脈穿刺技巧,多思考勤總結。穿刺時盡量一次穿刺成功,妥善固定穿刺針,防止針頭脫落。在患兒輸液過程中,指導幼兒家長用正確的方法抱患兒,以患者病情、年齡和藥物性質為依據,合理調整輸液速度,避免靜脈輸液并發癥的發生。加強巡視,注意觀察,患兒如果出現不適或其他異常情況,及時處理,確保為患兒提供優質、全面的護理服務。若針頭拔除后,需按壓穿刺針眼處,時間3 min,避免皮下淤血、出血等情況。
對兩組護理風險事件率進行比較,包括液體滲漏、給藥錯誤和感染。
數據采用SPSS 21.0分析,計量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x2檢驗,檢驗標準P<0.05。
對照組患兒中,2例(6.45%)液體滲漏、2例(6.45%)感染、1例(3.23%)給藥錯誤,風險事件率為16.13%(5例);觀察組患兒中,1例(3.23%)液體滲漏、1例(3.23%)感染,風險事件率為6.45%(2例)。兩組比較結果為(x2=4.678,P=0.03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靜脈輸液是一種侵入性操作,若操作不當,易導致液體滲漏、出血等癥狀,影響患者治療效果。尤其是針對兒科患兒,因患兒年齡較小,缺乏表達能力,且依從性較差,輸液治療過程中,常掙扎和哭鬧不止,導致操作難度較大,風險事件率較[2]。因此,對于護理人員穿刺技巧和輸液技術則具有更高標準和要求。
系統化風險管理具有預防性和針對性,以患者為中心,提前對護理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培訓,便于為患者提供優質護理服務[3]。因患兒屬于特殊群體,提前對護理人員進行穿刺技巧和輸液技術進行培訓,可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而針對性的環境護理,能夠為患兒提供干凈、整潔的輸液環境,既能避免感染,又能提高舒適度。同時,對患兒家長采取心理疏導,改善家長擔憂情緒,取得家長信任,拉近護患關系,有助于建立和諧護患關系,提高依從性。最后加強配藥及輸液護理,認真核對信息,遵守無菌操作要求,妥善固定穿刺針,合理調整輸液速度,可有效避免液體滲漏情況。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護理風險事件率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兒科門診輸液患兒采取系統化風險管理,可有效減少風險事件率,避免醫療糾紛,提高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