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浩,董艷秋
(黑龍江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研究總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90)
工作區位于小興安嶺至張廣才嶺構造帶南段,該地區地質歷史演化較為漫長,地質構造復雜,火山作用、巖漿作用發育,為金及多金屬成礦提供了有利的熱源。
區域上出露的地層為古元古界至新生界,主要有古元古界樺皮溝組(Pt1h)、下寒武統晨明組(∈1c)、中下奧陶統寶泉組(O1-2b)、中侏羅統太安屯組(J2t)、第四系下更新統別拉洪河組(Qp3b)、全新統現代河流堆積物(Qh2)。
(1)古元古界樺皮溝組(Pt1h):分布在晨明幅北部,近南北向分布,地層產狀,傾向210°~ 300°、傾角5°~ 10°,主要由白云母石英片巖、含鈣白云巖、白云質大理巖及條帶狀大理巖等組成。
(2)下寒武統晨明組(∈1c):分布于南岔幅東南隅,由于受大面積花崗巖和中生代火山巖吞噬,呈捕虜體產出,該組地層呈北東向展布,地層產狀,傾向北西或南東,傾角約20°~ 30°,主要巖石類型粉砂質板巖、板巖、變砂巖、變石英砂巖、瀝青質灰巖。
1.2.1 侵入巖
侵入巖區域上主要以中深成的花崗巖為主。包括早奧陶世花崗閃長巖、二長花崗巖,早侏羅世正長花崗巖、二長花崗巖和早白堊世花崗斑巖構成。
1.2.2 火山巖
區內從古生代—中生代火山活動較頻繁,但規模均較小。古生代火山巖被后期構造巖漿破壞而出露零星,晚古生代火山巖出露面積相對較大。根據火山巖形成、分布的特點,將區內古生代以來的火山巖劃分了2個巖漿演化旋回。
區域經歷頻繁的構造運動、火山活動、巖漿侵入及變質作用,造成區內不同性質不同時期的斷裂、褶皺構造十分發育,主要為湯旺河大斷斷裂,低序次的斷裂裂隙發育,褶皺主要為寶泉背斜和樺皮溝背斜。
本區處在1 :5萬礦調晨08Hs-42綜合異常內,該異常面積14.20km2,形態為不規則狀,長軸走向北西,異常以As、Au為主,兩種元素套和緊密,形態規整,濃集中心明顯。同時疊加Hg、Bi、Zn、Ag等元素,As、Au、Hg峰值較高。異常中As最高含量134.3×10-6,平均值為38.5×10-6,面積為14.155km2。出露地層主要為中侏羅統太安屯組、下泥盆統寶泉組,侵入巖主要為晚三疊世粗粒二長花崗巖、晚奧陶世二長花崗巖。地表蝕變較強,見毒砂、磁黃鐵礦化、黃鐵礦化、硅化、綠簾石化。
本區屬于小興安嶺-張廣才嶺多金屬成礦帶的五星-西林-朗鄉鐵、鉛、鋅成礦亞帶上,為黑龍江省重要的金、鉛、鋅、銀、鐵、鎢、鉬等多金屬成礦帶組成部分,礦區附近主要礦產有亮子河鐵、樺皮溝鐵礦床
(1)中下奧陶統寶泉組(O1-2b):區內主要分布于工作區中東部,湯旺河兩側,巖石組合為千枚狀板巖、石英長石砂巖、含礫片理化凝灰砂巖、條帶狀板巖,粉砂-細砂質板巖、凝灰角礫熔巖、凝灰質板巖、變流紋斑巖、變流紋巖等。
(2)中生界中侏羅統太安屯組(J2t):前期地質工作認為,該組地層屬火山構造的火山頸相,該組主要巖性有流紋質角礫熔巖、流紋質晶屑凝灰巖、流紋巖為主,呈橢球狀,工作區內有兩處,①北部中下奧陶統寶泉組地層內火山頸相(巖筒),長軸北走向,與圍巖不整合接觸。②產在中部古元古代混合花崗巖(Pt1γ)的火山頸相(巖筒),東部與中下奧陶統寶泉組地層接觸,長軸近南北走向,與圍巖不整合接觸。該套火山巖與本區金砷異常和含金強硅化帶關系密切。全新統低河漫灘沖積物(Qhal):主要分布在工作區西南部,巖石組合主要為砂、砂礫石、亞粘土、碎石及卵石。
2.2.1 古元古代花崗巖(Pt1γ)
工作區內最古老的變質深成侵入巖,主要分布在工作區西部出露面積大,與中下奧陶統寶泉組(O1-2b)地層不整合接觸,巖石巖性主要為混合花崗巖,具中花崗變晶結構、碎裂結構,普遍含富鋁礦物石榴石等,發育片麻狀、條帶狀構造,呈片狀粒狀変晶結構,交代蠕蟲結構。塊狀構造。巖石由基體和脈體組成。礦物由石英、斜長石和黑云母組成。蝕變特征 :黑云母化呈脈狀。長石高嶺土化。榍石大塊和大量出現。
2.2.2 晚三疊世二長花崗巖(T3ηγ)
在工作區西南部少量出現,巖石類型為中粗或粗中粒似斑狀(含角閃石)黑云母二長花崗巖,中粒、中粗二長花崗巖,巖石大多因風化多疏松易碎,局部形成巨大球形風化或石蛋地貌。巖石多呈灰色、灰黃白色。具中粗或粗中粒似斑狀花崗結構,局部巖石具由中粗—粗中粒似斑狀結構的漸變變化,塊狀構造。
工作區內的構造主要為北西向的涵洞溝斷裂,該斷裂是南北向的湯旺河斷裂的次級斷裂,對成礦十分有利。
本區在中生界中侏羅統太安屯組火山巖內發現含金強硅化帶主要由中酸性火山巖或次火山巖,在火山熱液的影響下,經交代蝕變作用所形成的一種高度硅化的變質巖、含金強硅化帶。還發育有硅化、毒砂礦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等蝕變現象。
共圈出工業金礦體三條。1.1號金礦體。礦體分布在232線和233線,地表為槽探控制,深部為鉆孔控制。礦體實控長130m,延深60m,埋深0m ~ 50m。礦體總體走向55°,南西傾。礦體平均厚度2.0m,最大厚度5.0m ;平均品位4.22g/t,最高品位8.39g/t。礦體形態為脈狀,礦體品位較高地段,圍巖蝕變主要為硅化、毒砂為特征。
2.2號金礦體。礦體為盲礦體,深部由鉆孔控制。礦體推測長30m,延深50m,埋深15m ~ 65m,礦體總體走向5°,礦體厚度2.00m ;平均品位3.61g/t,賦存在1號礦體下盤。
3.3號礦體。礦體為一條隱伏礦體,礦體分布礦區南側,礦體由鉆探控制。賦存在寶泉組(O1-2b)地層中,主要產在石英砂巖中,少部分產在碳質板巖中,礦體走向為338°左右,目前見礦成果較好的鉆孔巖性為碳質板巖,累計見礦厚度為15m,兩段金平均品位分別為5.53g/t、4g/t,圍巖蝕變特征主要為硅化,毒砂化,毒砂呈小團狀,與金呈正相關關系。
工作區位于小興安嶺至張廣才嶺構造帶南段。該地區地質歷史演化較為漫長,地質構造復雜,火山作用、巖漿作用發育,尤其是早中生代的巖漿活動十分強烈,為金及多金屬成礦提供了有利的熱源,局部地段具有多金屬找礦遠景,是NNE向伊春—延壽多金屬成礦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按黑龍江省成礦單元劃分方案,本區屬Ⅱ-13:吉黑成礦省、Ⅲ-52 :小興安嶺-張廣才嶺(造山帶)Fe-Pb-Zn-Cu-Mo-W成礦、Ⅲ-52-4 :伊春-延壽(巖漿弧)Fe-Pb-Zn-Mo-W-Sn-Cu-Ag成礦亞帶(Ce ;Il ;Ye ;Ym)、(與東風山(微地塊)FeAu(CoPbZnWSn)成礦亞帶相毗鄰 ;)、Ⅲ-52-4-7 :二股FePbZnAg礦化集中區的南部地區。
特別提出的是湯旺河大斷裂在本區東部附近 ;該斷裂構造具繼承性活動特點,對古生代地層的展布、中生代的巖漿活動都有制約作用和控制作用 ;大斷裂的次級斷裂對本區早中生代的巖漿活動和成礦有密切關系。
本區巖金地質找礦在區域上是新課題、新突破,通過本次地質勘查工作共發現較多的巖金找礦信息和線索。礦區內礦體的分布主要是兩區域,其中一部分為近地表礦體,分布在中侏羅統太安屯組強硅化含金蝕變帶中,礦體規模不大,但單工程控制的品位較高,從類型上看,屬于淺成低溫熱液型礦床 ;另一區域分布在礦區中南部,為一條隱伏礦體,產出底層為寶泉組(O1-2b)地層,礦體主要產在石英砂巖中,少部分產在碳質板巖中。礦體目前尚未控制,從鉆孔信息來看,金品味雖然不高,但礦化蝕變的位置基本沿著砂巖及板巖的層理,礦體產出的形態受地層的產狀影響明顯,礦體的產狀與巖石層理角度近似,所以從礦床類型來看,屬典型的層控礦床,使得本區成礦前景十分樂觀,在以后工作中可對該礦體產出的位置進行重點工作,相信在礦體規模上定會有所突破。
本區火山巖較為發育,具備形成火山巖型金礦床的地質條件,區域上在巖漿巖和地層接觸帶上多形成夕卡巖型鐵、鉛鋅礦床,本區地層和巖漿巖接觸帶內,具備形成夕卡巖型鉛鋅多金屬礦床的地質條件,因此勘查區具備尋找金多金屬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