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湖北 武漢 430030)
老齡肺癌患者大部分伴有肺功能低下,術后常通過機械通氣提高患者肺功能[1]。伴隨而來的呼吸機依賴也成為困擾臨床醫護人員的一大難題[2]。呼吸機依賴是指患者達到脫機指征,但脫離呼吸機后出現動脈血氣異常,血壓升高,心率及呼吸頻率增快,或情緒激動、胸悶、大汗等情況,從而干擾并延長脫機過程[3]。我科2018年3月收治1例高齡低肺功能肺癌術后發生呼吸機依賴的患者,機械通氣17天后成功脫機,現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患者,男,72歲,因“頻繁咳嗽,胸痛伴氣喘3周”收治我科,初步診斷為“右肺腫塊”經皮肺穿刺診斷為“非小細胞肺癌”。既往有高血壓史30年,冠心病史25年,戒煙2年,患者生活部分自理,主訴“爬樓梯半層后即出現大汗、氣喘”。術前肺功能檢查顯示為中度混合型通氣障礙,肺活量實測值1.74 L,低于預計值 50%(VC<50%pred),一秒量實測值 0.84 L,低于 1 L(FEV1<1 L),一秒率實測值 43.04%,低于50%(FEV1/PVC<50%),最大通氣量實測值 47.59 L/min,低于預計值50%(MVV<50%pred)。入院后生命體征示:體溫(T)36.4 ℃,心率(P)57 次/分,呼吸(R)28 次/分,血壓(BP)139/87 mmHg(1 mmHg=0.133 kPa),血氧飽和度(SPO2)94%。聽診肺部濕啰音,動脈血氣分析pH值7.34,二氧化碳分壓 (PaCO2)34.2 mmHg,氧分壓(PaO2)79 mmHg, 碳酸氫根離子 (HCO3-)24.1 mmol/L,剩余堿(BE)-4。入院后遵醫囑給予積極調整肺功能治療:氧氣吸入3 L/min每次30 min,每日3次,同時進行呼吸功能訓練[3];超聲霧化吸入,每日3次。1周后復測血氣和肺功能,各項指標均較治療前有所好轉。入院后第11天患者在“全麻胸腔鏡下行右上肺葉、右中肺葉切除術加系統性淋巴結清掃術”,手術結束后帶氣管插管返回胸外科監護室,予以經口氣管插管處呼吸機輔助通氣,通氣模式為同步間歇指令通氣(SIMV),潮氣量(VT)450 mL,氧濃度(FiO2)60%,呼吸頻率(RR)16 次/分,I:E=1:1.9,呼氣末正壓(PEEP)=3 kPa,生命體征平穩,患者機械通氣1.5 h后,遵醫囑調節呼吸機參數,VT 450 mL,FiO250%,RR 14次/分,PEEP 0 kPa,半小時后,患者躁動不安,Richmond躁動-鎮靜評分為+4分,心電監護顯示,SPO287%,P 123 次/分,R 33 次/分,BP 179/101 mmHg,患者鼻翼顫動,大汗淋漓,立即遵醫囑調節呼吸機參數,VT 450mL,FiO260%,RR16 次/分,PEEP3kPa,力月西5mg靜脈推注,使患者安靜休息,Richmond躁動-鎮靜評分為-2分,心電監護顯示,SPO297%,P 69次/分,R 21 次/分,BP 135/81 mmHg。因患者術前肺功能監測顯示肺順應性差,氣道阻力高,彌散障礙,經過調整雖有所改善,但因患者高齡,呼吸狀況差,即遵醫囑給予鎮靜干預,丙泊酚50 mg以5 mL/h微量泵入,使Richmond躁動-鎮靜評分<-2分至手術次日晨7時,暫停鎮靜泵后,患者仍然出現躁動不安,心電監護顯示,SPO290%,P 112 次/分,R 25 次/分,BP 165/98 mmHg,急查動脈血氣分析顯示,pH值7.21,PaCO255.4 mmHg,PaO265 mmHg,HCO3-17.8 mmol/L,BE-8,遵醫囑給予糾酸治療,并持續鎮靜干預。因患者需延長呼吸機輔助呼吸,避免產生肺術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及呼吸道各種并發癥,至術后第3日,行預防性氣管切開術[4],予氣管切開處呼吸機輔助呼吸,VT 450 mL,FiO260%,RR 16 次/分,PEEP 5 kPa, 心電監護顯示,SPO298%,P 67次/分,R 18次/分,BP 134/76 mmHg,停止鎮靜干預,等待患者清醒。
因患者肺功能低,加之高齡,呼吸功能較差,且手術過程中全麻藥物使用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患者產生呼吸機依賴。但機械通氣目的是輔助患者安全度過呼吸困難期,在機體各項指標恢復正常值時需撤離呼吸機。依據患者的臨床實際病情和呼吸參數,待具備脫機條件后制定脫機計劃,使患者安全完成呼吸機脫機。
2.1 術后第4日,氣管切開術后第1日 白天脫機1 h,機械通氣3 h,夜晚9時持續通氣至次日晨7時脫機;脫機前呼吸機使用通氣模式為同步間歇指令通氣(SIMV)示患者可自主呼吸,波形均勻完整,患者胸腹呼吸運動協調且無胸鎖乳突肌過度運動。調節呼吸機機參數至:FiO245%,患者生命體征平穩,未訴胸悶氣促等不適,給予脫機。脫機時首先調節氧流量5 L/min予氣管切開處持續氧氣吸入。患者耐受較差,脫機過程中,心電監護顯示,SPO287%~94%,P 99~116 次/分,R 22~23 次/分,BP 156~169/98~101 mmHg,根據患者生命體征變化,遵醫囑使用呼吸機輔助通氣和調節呼吸機參數,必要時急查動脈血氣分析。
2.2 持續3日后,患者可堅持脫機1 h 將計劃更改為,白天脫機2 h,機械通氣2 h,凌晨1時持續通氣至次日晨7時脫機;患者此時耐受仍較差,脫機過程中,心電監護顯示,SPO292%~93%,P 87~116 次/分,R 22~23 次/分,BP 144~158/88~96 mmHg, 根據患者生命體征變化,遵醫囑使用呼吸機輔助通氣和調節呼吸機參數,脫機狀態下,動脈血氣分析顯示,pH值7.33,PaCO245.8 mmHg,PaO274 mmHg,HCO3-22.8 mmol/L,BE-4。
2.3 術后第7日,氣管切開術后第4日 患者可堅持脫機2 h將脫機計劃更改為脫機3 h,機械通氣1 h,夜晚9時持續通氣至次日晨7時脫機;持續3天,脫機過程中,心電監護顯示,SPO294%~96%,P 74~95次/分,R 21~22 次/分,BP 140~148/78~83 mmHg。
2.4 術后第10日,氣管切開術后第7日 患者可堅持脫機3 h將計劃更改為,白天脫機3 h,機械通氣1 h,凌晨1時持續通氣至次日晨7時脫機;患者此時耐受較前好轉,持續3天,脫機過程中,心電監護顯示,SPO296%~99%,P 65~78 次/分,R 21~22 次/分,BP 132~142/71~79 mmHg,脫機狀態下,動脈血氣分析顯示,pH 值 7.31,PaCO233.6 mmHg,PaO290 mmHg,HCO3-23.1 mmol/L,BE-3。
2.5 術后第13日,氣管切開術后第10日 晨7時給予脫機,計劃脫機24 h,期間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平穩,未訴不適。患者術后間斷機械通氣第17日,氣管切開術后第13日,脫機時間>72 h后,予氣管切開處持續氧氣吸入5 L/min,咳嗽有力,無胸悶氣促,心電監護示生命體征平穩,連續3天動脈血氣分析結果正常,按照脫機計劃及指征,脫機成功。轉入普通病房繼續治療。
3.1 計劃性鎮靜 采用計劃鎮靜方法,根據Ramsay評分動態調節鎮靜藥物用量,Ramsay評分標準[5],1級:患者焦慮,躁動不安;2級:患者合作,清醒安靜;3級:患者僅對指令有反應;4級:患者入睡,輕叩其眉間反應敏捷;5級:患者入睡,輕叩其眉間反應遲鈍;6級:患者呈深睡或麻醉狀態。鎮靜治療:以2~5 min為時間間隔靜脈推注咪唑安定0.1 mg/kg,直至Ramsay評分達到2~4級。維持劑量給予咪唑安定0.1 mg/(kg·h)持續泵注,每4 h評估Ramsay評分,根據分值增加或減少泵入劑量0.04 mg/kg。
3.2 肺康復鍛煉[6]幫助患者進行呼吸訓練。縮唇呼吸:經鼻吸氣、嘴呼氣、深慢呼吸,要求呼氣要保持勻速,呼氣時嘴唇收縮呈吹口哨狀,吸氣約2 s,呼氣時間大約4~6 s;腹式呼吸:患者高半坐臥位,左手放胸前,右手放腹部,深吸氣,腹部膨隆,然后通過縮唇呼氣并用手擠壓塌陷的腹部。吸氣與呼氣時間比為1:2[7]。上述呼吸功能訓練每次持續 20 min,每天早中晚各3次,患者在機械通氣和脫機中均可訓練。訓練時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有無胸悶氣促等不適。
該患者高齡,呼吸功能差。通過制訂循序漸進的脫機方案,計劃和實施鎮靜措施,在呼吸機對患者有效呼吸做功的同時,給患者以呼吸緩沖,幫助患者成功脫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