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鋒鍇
(山東省冶金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101)
隨著露天開采深度不斷增加,開采范圍內資源量越來越少,礦山年產量逐年遞減,生產規模及服務年限均制約礦山的發展。因此,越來越多的露天礦山考慮轉入地下開采,以求合理開發利用資源,達到利益最大化,故露天轉地下開采技術在礦山開采中的應用是非常普遍的,并且越來越受到重視。近幾年,國家對環保要求越來越高,露天開采對環境的影響與破壞較地下開采的礦山大得多,使得露天開采礦山批復難度提高,因此會有越來越多的露天礦山轉入地下開采。
對露天轉地下開采技術進行研究時,主要研究露天轉地下界限、開采過渡期的技術研究、地下開采時生產安全(防治水、通風)等。同時,在露天轉地下開采時,應綜合考慮原露天開采范圍內的端部資源的合理回收,盡最大限度回收資源。
我國露天轉地下開采技術在近年來的應用逐漸增多,而且在長期的技術應用當中仍然積累了非常多的工作經驗,相關學者也對此方面進行了很多的研究,這為后期的理論探究與技術應用能夠提供了非常大的支持。在我國最早應用露天轉地下開采技術的是江蘇省的鳳凰山鐵礦,在露天開采了十幾年之后利用科學的過渡方式轉為地下開采,使得礦山開采效率增加,開采成本降低,經濟效益提升。在過渡開采的這個階段,采取的是露天與地下同時開采的方式,這樣既能夠確保露天殘柱的回采效果,也能夠為后期的地下開采創造更加良好的條件。再比如,銅山的露天礦也應用到露天轉地下開采技術,礦山開采爆破過程時采用多排炮孔微差起爆的方式減少對地下開采工程破壞,科學配置每段炸藥量,避免了巷道開裂或者冒頂現象,使得礦山開采的穩定性大大的增強[1]。同時,在該礦山的開采過程中,還對爆破產生的地震波影響范圍進行了計算,對重點工程采取保護措施,以防爆破震動影響。另外,該礦山在應用露天轉地下開采技術時,與有關礦山研究院進行了技術合作,對在開采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及技術難點,如爆破技術的應用、空區的監測等等進行了分析研究,提高了露天轉地下開采的安全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允許露天境界擴界情況下,礦山開采設計需要對礦山的露天轉地下開采界限進行分析,按照經濟效益最優方案,一般以露天生產境界剝采比不大于經濟合理剝采比為界定原則,來判定圈定露天開采境界范圍是否合理。經濟合理剝采比計算方法:經濟合理剝采比N經=(c-a)/b,t/t。
式中:c——礦床用坑內法(平硐)開采礦石成本,元/t;
a——礦床用露天法開采純采礦成本,元/t;
b——礦床用露天法開采剝巖成本,元/t。
按照確定的經濟合理剝采比,與境界剝采比比較,同時還要結合礦體開采技術條件、礦區資源儲量情況及擬定的礦山生產能力等最終合理確定。
首先應依據開采技術條件(主要是地表是否允許陷落)選擇采礦方法,地表允許陷落時,采礦方法可以選擇崩落類,開采順序只能采用自上而下的開采順序,露天坑底也可以不留設坑底礦柱。
地表不允許陷落時,只能選用充填類采礦方法,可以選用自下而上的開采方式。自下而上的開采方式有較多優點,規劃合理,露天及地下可以同時開采,這樣可以靈活分配露天開采及地下開采的生產能力,使過渡期產量平穩;礦塊內少留或不留頂柱,提高回采率,降低開采損失;較晚接觸露天坑底,減小頂柱壓力;可以有效控制地表塌陷,保護地表的建(構)筑物,對地表環境小或沒有影響等。充填類采礦方法的缺點是開采成本較高。
崩落類采礦方法與充填類采礦方法(或空場類嗣后充填)應進行技術、經濟比較后確定。
露天轉地下開采的礦山,在技術應用方面是存在過渡期的,在這個過渡期內要做好產量銜接工作,避免產量過分降低。隨著開采露天開采深度降低露天產量也要降低,宜盡早安排地下工程施工,可以再在露天開采全部結束之后,地下開采產量可以達到設計規模。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方面在過渡期內必須要對露天開采的產量進行全面地規劃與設計(礦山露天轉地下開采可行性研究),并要求對各項事宜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也就是要根據實際需求做好露天及地下開采的銜接工作。另一方面必須要保證開采的時間,將開采工作與礦山開采的投資、建設、產量變化、進度等等各項因素結合到一起,最終確定具體的開采期限。
露天開采及露天轉地下開采均要重視邊坡穩定性研究,通過邊坡穩定性分析來確定邊坡是穩定,不穩定就要進行加固與治理,防止邊坡不穩定或穩定性變差而影響礦山安全生產。
同時,在露天開采過程中邊坡體的地質結構穩固與否直接地影響著露天開采過程中邊坡的穩定性。露天開采后,巖體的完整性受到破壞,在露天轉地下開采的過渡時期又受到地下開采的影響,露天開采區域與地下開采區域相互之間或也會形成較大的應力場,應力場的存在會使邊坡的穩定性變差,所以應加強邊坡防護。
在具體的施工過程中,想要保證露天開采邊坡及上覆蓋巖石層的穩定,就需要在施工之前對地質情況進行調查,并對調查數據進行科學地分析,主要探究露天轉地下施工邊坡的穩定性能,從中找出邊坡壓力變化值以及巷道的變化規律等,這樣才能夠根據結果制定相關的邊坡防護措施,使得露天開采邊坡的安全性與穩定性更高。
露天開采范圍內如有露天開采無法完全采出的端幫礦體,可以在露天轉地下工程設計時一并考慮開采方案。一般采用平硐開拓方式,可以結合原露天開拓運輸工程形成完整系統。需要做好露天邊坡維護、平硐地下開采通風及排水等研究,做到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山東淄博某礦山及新疆塔什庫爾干縣某鐵礦均采用了平硐開拓方式開采露天開采無法采出的端部礦體,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露天轉地下開采的礦山與其他的地下開采礦山在地下環境上并沒有本質的區別,地下開采需要形成完備的通風系統,與正常地下礦山不同之處在于其通風系統的具體設計上要仔細規劃,防止漏風。漏風不但會增加通風費用進而增加成本,還會使井下通風環境變差,影響通風安全。
露天轉地下開采的礦山防水、排水問題:由于地下開采過程中露天坑會向地下滲水,而且地下涌水量也非常大。在通常情況下由于外部氣候因素,降水量并不穩定,所以外部運動的水量存儲也不穩定,這就或會導致出現大量的地下涌水而產生突水風險,所以更要做好防洪排水工作。概括來講,一方面可以在外界露天開采境界中設置相應的防洪與排水溝。另一方面在露天開采境界內設置防洪排水的系統,或者設置蓄水池等專業性的儲水與防洪裝置。
露天轉地下開采同時要做好地表水與地下水的防治。首先應做好原露天境界外的防洪溝、截洪溝完好,境界外的洪水不應進入露天境界內而增加坑內排水負擔。同時要做好轉地下開采的防洪與排水工作,采用崩落類采礦方法開采的,露天坑底不設護頂礦柱,露天坑內的水全部匯入地下開采排水系統。地表不允許塌陷,地下開采采用充填類采礦方法時,應保證原露天坑內排水系統完好,露天坑內的涌水采用露天系統排出。地下開采設計時留設好露天坑內排水系統保護礦柱,地下開采期間礦柱要保持完好。
最后,露天坑底爆破時不宜超深,靈活運用控制爆破技術,硐室爆破在露天礦山開采中雖然有一定的優勢,但對整個礦區的危害性也是很大的,所以要合理應用控制爆破,采用多排孔微差起爆,減小單段起爆藥量,達到減小爆破對礦區環境的影響(尤其是露天邊坡、地下井巷、硐室等)。
綜上所述,露天轉地下開采技術在國內與國外都有應用,相關研究部門及學者對此也進行了相當充分的研究。目前,我國目前應用露天轉地下開采技術的礦山不斷地增加,所以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分析礦山露天轉地下開采中存在的各種不良因素,針對性地制定解決方案、措施,對保證礦山安全生產、合理開發利用資源,最大限度提高開采回采率,延長礦山服務年限,促進我國礦業開發產業的健康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