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宣傳中心
四川是全國林草資源大省,林草資源占全省幅員面積70%以上,其中貧困地區擁有全省73%的森林和全部的草原,林草資源稟賦與貧困人口分布高度重疊。依托林草資源稟賦,推進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責任所系、大有可為。
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部署要求,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徑,創新制定生態“三業”工程舉措。2019年12月,中共四川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關于實施生態林草“三業”工程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意見》,組織指導全省實施林草特色生態產業、大眾生態創業、穩定生態就業“三業”工程,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實施林草生態“三業”工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健全四川林草綠色產業體系、彰顯林草作用地位、推進林草保護發展雙贏、實現林草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為加強林草生態“三業”工程政策解讀,宣傳交流各地推進經驗、模式和成效,特開設本欄目。
“1”即緊扣做響“天府三九大”新名片,實施“大熊貓+”行動,打造四川大熊貓生態旅游服務業,構建高品質、多元化的大熊貓生態產品體系。“10”即做大做強十大特色優勢產業:突出“一群兩區三帶”,做靚竹業風景線;以核桃、油橄欖、油茶“三棵樹”為重點,大力發展木本油料業;以川產道地藥材分布區為重點,積極壯大森林藥材業;以國家戰略儲備林建設為重點,集約化培育珍貴用材林,做深木材生產加工業;實施建花海辦花市過花節“三花并進”行動,做大做響花卉產業;實施立體復合經營,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產業;規范發展特種養殖,壯大野生動物繁育利用業;發揮森林“五養”功能,引領發展森林康養業;融合民族和紅色文化,大力發展高原草原濕地觀光業;跳出傳統草原畜牧模式,做新現代草產業。
隨著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深入推進,林草正成為“雙創”熱土,需要建好“三區平臺”。建好優質景區:以健全自然保護地體系為契機,在保護的前提下,依法支持創業者在各類自然保護地一般控制區有序開展生態旅游、森林康養、自然教育、自然體驗等活動。建好入口社區:以增進原住居民福祉為中心,在自然保護地周邊鄉鎮、村莊建設一批特色入口小鎮、入口社區,開展生態融合創業,推動形成“點上聚居、線上旅游、面上保護”新格局。建好產業園區:在各類自然保護地以外的林草資源富集區,實施“521”現代林業示范區行動,鼓勵創建特色鮮明的縣級現代林業園區(示范區),聚集土地、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生產要素,推進林草三產融合、全產業鏈發展。
堅持統籌生態與生計、增綠與增收,發揮林草量大面寬、勞動密集的優勢,擴大公益崗位促就業:支持農牧民參與林草資源常態化管護,擴大生態護林(草)員規模,探索建立沙地、濕地管護員制度,加強森林草原防撲火專業隊伍建設。培育合作社促就業:鼓勵業主大戶、科技人員、中高等院校畢業生、留學回國人才、返鄉農民工、退役士兵等,領辦、創辦林草合作社,健全林草合作社參與林草重大生態項目建設渠道,支持承擔林草資源管護。健全利益機制促就業:深化集體林地草地“三權分置”改革,推廣園區+企業+合作社(家庭林場牧場)+農戶等利益聯結機制,探索“公司經營、農戶參與、保底計薪、二次返利、一體化經營”等產業模式,創新訂單林草業、利潤返還、按股分紅等利益分配方式。
此外,為確保林草生態“三業”工程落地見效,還要完善林地林木使用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依法支持建設項目、生態旅游和森林康養等產業使用林地林木;完善財稅金融支持政策,建立市縣加大投入和中、省財政多補助的激勵機制,健全落實相關稅收、補貼、貸款等政策;發揮科技支撐引領作用,組建林草科技創新團隊,加強林草新技術攻關和推廣,鼓勵林草科技人員采取多種方式創新創業。
實施林草生態“三業”工程,不僅能釋放林草的綠色發展動能,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大局,也必將廣泛吸納要素資源向林草聚集,加快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資本鏈的有效對接,形成資源有效整合的創新創業新局面,為構建發達的林草綠色產業體系,推進四川林草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