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楠 關迪
(吉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8)
自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發展“家庭農場”,在一系列扶持政策下,我國家庭農場發展十分迅速,數量顯著增長、經營產業日趨多元、經營效益明顯,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1]。截至2017年底,全國納入農業農村部調查的家庭農場共有54.9萬個,較2016年底增加10.4萬個,增長23.3%。家庭農場經營范圍覆蓋種植業、養殖業、種養結合等多種類型,從事種植業的家庭農場33.7萬個,占家庭農場總數的61.5%,從事糧食生產的22.5萬個,占種植類家庭農場總數的66.6%,占全部家庭農場總數的40.9%。種養結合類家庭農場占家庭農場總數的4%,比2016年增長33.8%,反映出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融合步伐的加快;各類型家庭農場平均耕地面積11.67hm2,年銷售額平均32.2萬元[2]。家庭農場逐漸成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基礎支撐和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1]。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形勢下,糧價不斷下降,加之資源稟賦和社會經濟等因素影響,吉林省一些種植類家庭農場陷入經營和轉型發展的困境[3]。本文詳細分析了吉林省種植類家庭農場的發展特征、面臨的困境,并提出了促進種植類家庭農場擺脫困境,實現轉型發展的對策建議。
截至2017年末,吉林省經工商部門登記注冊處于正常和存續狀態的家庭農場29842家。特別是地勢平坦的中部松遼平原地區,具備農業規模化經營的優越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農業經濟較發達,促進了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創新的實踐探索。2019年1—2月,針對吉林省東部(通化、白山、延邊)、中部(長春、吉林、遼源)和西部(松原、白城、四平)地區的種植類家庭農場進行了訪談調研。調查問卷內容主要包括農場主基本情況,農場經濟收益以及土地、資金、雇工及政策需求等內容,回收整理后得到有效問卷156份,調查數據反映被調查家庭農場的基本特征如下。
年銷售收入為50萬以下的所占比重最高,為42.31%,其次是50~100萬,占29.49%,100~500萬的占比21.79%,500萬以上的占6.41%;扣除各項農業生產支出和土地費用后,有12個家庭農場出現虧損,20.51%的農場利潤在10萬以內,29.49%的農場利潤為10~30萬,26.92%的農場利潤為30~50萬,15.39%的農場利潤在50萬以上。
農業收入占家庭總收入比重集中在90%和75%~90%以上2個區間,兩者合計占總樣本數的94.2%,然后分別是50%~75%和25%~50%,分別占2.56%和1.2%。
從年齡結構來看,35~55歲占比85.89%以上。其中,45~55歲所占比例最高,占46.15%,其次是35~45歲,占39.74%;此外,農場主具有較好的科學文化素質,3/4的農場主具有中專、高中及以上學歷,1/3的農場主接受過大學教育。
2.1.1 家庭農場主經營素質較低
由于城市化進程加快,留守農村的務農勞動力和農業經營者多是婦女和老人,缺乏管理和技術技能,缺少營銷能力和學習能力,很難應對日益復雜的農業大市場。此外,吉林省種植類家庭農場大多是由種植大戶發展而來,農場主整體文化素質不高,導致其學習與創新能力較弱,農場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差。
2.1.2 缺少專業技術人員
專業技術人員是推進家庭農場農業現代化經營的有力武器。與養殖類農場相比,種植類農場的技術門檻相對較低,但在品種選育、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方面仍需具備一定專業技術,現代農場在內部制度建設與產品銷售等方面也需要一定專業知識。然而,由于普遍缺少資金,農村人才大量外流,調查的種植類家庭農場全部依靠自我經營管理,沒有聘請專業技術人員。聘用人員仍是以農忙時節的臨時雇工為主,一般年齡較大且素質偏低,只進行一些簡單的田間勞作。
2.2.1 經營成本居高不下
在現有農村基本經濟制度下,家庭農場的大部分土地只能通過流轉獲得[4]。農業部家庭農場監測數據(2016)顯示,家庭農場經營土地面積中來自土地流轉的比重為79.65%,糧食類家庭農場的比例達到87%。調查發現,吉林省家庭農場普遍在糧價上升期簽訂了土地流轉合同,在農資成本上升和糧價下行的形勢下,土地租金是農場利潤萎縮的重要原因;農藥、化肥等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導致農資價格提高。調查中僅有34.7%的農場加入了農民合作社,23.39%的農場與龍頭企業有聯系,由于組織化程度低,家庭農場無法通過社會化購銷服務集中購買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此外,農村大量年輕勞動力流向城市,農村剩余勞動力以女性和高齡勞動力為主,家庭農場所需素質較高的農業勞動力價格上升,農業雇工成本上漲迅速。
2.2.2 糧食價格下跌導致家庭農場面臨經營困境
2014年我國開始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旨在建立農產品價格市場形成機制,促進種植類家庭農場健康、可持續發展[5]。然而,大豆、玉米臨時收儲政策的取消,水稻、小麥最低收購價格逐年下降致使吉林省一些種植類家庭農場陷入經營困境。種糧成本上升而糧價下行壓縮了糧食型家庭農場的利潤空間,吉林省很多糧食類家庭農場虧損嚴重,很難維持正常運轉[6]。種糧收入銳減也可能導致農場的資金鏈斷裂,違約風險也使商業銀行放貸更加謹慎。
2.2.3 農業保險難以保障家庭農場需求
家庭農場經營規模大,投入多,比兼業化小農對農業生產收入的依賴程度更大,因此面臨的自然和市場風險更大、范圍更廣、危害更重,農業保險需求更強烈。然而,現行政策性農業保險難以適應家庭農場的保險需求。以小農戶為保障對象,產品較單一、保險品種較缺乏,不能滿足家庭農場多層次風險管理需求[7];保險金額較低,甚至難以補償家庭農場的物化成本。
2.3.1 生產性融資難度大
一些家庭農場希望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增加附加值,或通過發展種養結合改變單純的種植結構,增加收益。這些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而調查中有3/4的家庭農場面臨資金缺乏和金融制約難題。家庭農場在貸款額度、期限和用途上不同于傳統農戶,對農業金融服務有著更高要求[4]。農場建立初期需投入大量資金用于土地流轉、基礎設施建設、生產資料購置、應用新技術和經營管理等環節,但缺少金融機構貸款抵押物;農業極易受自然災害和市場波動影響,這對于規模經營的家庭農場更為嚴重[4],經營風險系數高導致農場還貸風險大,償貸能力較低。
2.3.2 技術缺乏限制糧食類農場轉型
糧食生產門檻相對較低導致糧食類家庭農場主普遍年齡較大,學歷較低,轉型到水果、蔬菜和其它經濟作物的難度較大,缺乏相關的種植技術和經驗。調查中,近半數糧食類家庭農場在品種選育、糧食加工、種養結合技術和經營管理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技術指導,存在較大政策需求。
2.3.3 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
吉林省家庭農場的生產規模普遍較大,社會化服務需求也更強烈。然而吉林省基層農技推廣在為家庭農場提供農資供應、品種引進、農技推廣、質量檢驗、疫病防控以及市場營銷等服務方面仍有許多欠缺,未能建立完整的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如,在農業生產資料供應方面,農民過于依賴農資經營商,在交易中缺乏討價環節能力;在社會化服務內容上,現有農技推廣體系不能滿足家庭農場擴大經營規模的需求;現有農業基礎設施與家庭農場擴大經營的需求不相符,特別是糧食類農場普遍缺乏糧食晾曬、烘干、倉儲等設施。
3.1.1 向種養結合類農場轉型
要減少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應變單一的種養模式為種養結合的循環農業模式。種養結合對農產品質量和有機農產品生產具有重要意義,可以創造更多的經濟、生態效益?;诖?,改變單一種植模式,調整農業結構,引導傳統農業向高效生態農業轉變是種植類家庭農場的發展趨勢,政府和家庭農場經營者應予以重視,并大力推廣。但這種模式的缺點在于前期投資數額大,對生產技術要求高,導致很多種植類家庭農場主實行困難。
3.1.2 發展“產購儲加銷”全產業鏈模式
研究不同區域的自然和人文條件,優化種植結構,生產適合市場需要的優質農產品;開展農產品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促進家庭農場和農業龍頭企業深入合作,開展訂單化種植,建立利益共享機制和風險共擔機制,鼓勵龍頭企業建設優質原料生產基地;加強種植類農場主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的認知,促進糧食類家庭農場優化種植結構,實現高質量發展。
3.2.1 調整和優化補貼機制
從全局角度出發,將針對家庭農場的各種專項補貼整合為集中綜合補貼,最大程度實現補貼資金的經濟效益;由于當前較高的土地流轉成本,要發揮土地流轉補貼對雙方的利益協調作用,穩定土地流轉雙方的關系,加強雙方的合作;根據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制定針對性的補貼政策,如完善補貼政策等,鼓勵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家庭農場的發展。
3.2.2 強化信貸優惠政策
在能夠進行風險管理的前提下,縮短農場的信用核準流程,簡化批準流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使融資渠道更加寬泛,并改革土地承包權;革新農村合同土地管理權、大額訂單質押、糧食生產規模經營營銷融資、土地轉移收入保證;與農業相關的直接補貼基金保證等多種保證方法也可以滿足農場的資金需求;可以依據信用評價結果,使信用等級高的農場主優先獲得優惠利率,簡化批準流程。
3.2.3 完善農業風險保障體系
家庭農場經營規模更大,保險費用、理賠標準和覆蓋面都應進行相應調整,提升家庭農場的保險水平。對于大災保險,利用再保險的風險管理能力,確立標準化、制度化的再保險制度;實現成本保險與收入保險相結合,從保障生產成本轉變為保障生產收益,這依賴于糧食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的深化,完善市場的定價機制,也依賴于政策保險與商業保險的結合,還需要政府完善相應的配套機制等。
3.3.1 加強家庭農場科技指導服務
要提升家庭農場主對新技術的接納程度、認知水平和新型知識技術的運用能力;加大市場化、信息化和質量安全等內容的推廣,針對家庭農場的生產、財務、品牌、營銷等主要生產經營環節,開展針對性指導。
3.3.2 提高種植類家庭農場科技創新水平
未來種植業的主要經營模式是種植類家庭農場,因此要實現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要了解種植類家庭農場的經營需求,使農業科技創新基于此需求之上。此外,要使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向符合家庭農場的經營模式和生產特點,使農業科學技術和家庭農場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提高種植類家庭農場的經營效率。
3.4.1 強化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
這是提高種植類家庭農場機械化水平,實現農業規?;洜I的重要條件。應改進財政投入機制,實行相應責任制度,進一步明確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金額和比例;研究制定區域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標準,可為家庭農場提供耕種、防治、收割等全部或部分農業生產性服務,鼓勵家庭農場開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
3.4.2 建設基于互聯網的農業信息化共性服務平臺
農業信息化共性服務平臺可以解決農業供應商、生產者、消費者多方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實現農業科技從業人員與家庭農場主的有效對接,實現國內外農業信息的交流互動,推進中國農業與國際接軌,使家庭農場所獲得的農業信息更透明化、針對化和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