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康寧 張大勇
(寧夏農業勘查設計院,寧夏 銀川 750002)
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明確指示:寧夏要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從全國生態建設大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全局出發,賦予寧夏新的時代重任。寧夏要著眼全國大局,站位黃河流域,堅持負重前行,擔當寧夏責任,舉全區之力、匯萬眾之智,抓住戰略機遇,服務國家戰略,體現使命擔當,大力推進先行區建設。這是寧夏全域創建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的巨大機遇。
大力推廣糧油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建設國家糧油作物綠色高質高效整建制,創建縣、自治區級糧食作物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示范點。大力推廣蔬菜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精準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模式,推廣蔬菜綠色高質高效技術。建設枸杞良種三級擴繁體系和育繁推一體化現代種業推廣體系,大力推進賀蘭山東麓葡萄產業的平穩有序發展,加強釀酒葡萄生產標準園建設,強化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引進推廣,建設世界知名葡萄酒產區,加快培育國際知名葡萄酒品牌。
實施畜牧良種工程,重點針對奶牛、灘羊、肉牛等寧夏名特優地方畜禽品種,建設國家級和省級保種場、原種場、繁育場。提高適度規模標準化養殖水平,重點對全區規模化畜禽養殖場進行環保基礎設施改造提升,推廣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養殖模式,加強畜牧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健全動物防疫體系,實施動物疫病凈化計劃,高水平建設國家無規定動物疫病區。推廣低毒、低殘留獸藥,推動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開展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創建活動,提升畜牧業現代化水平。
依托現有的水產養殖基地,建設國家級和自治區級水產原良種場、水產遺傳育種中心、水產苗種繁育及供應基地。推進池塘標準化建設,推廣應用物聯網技術,提升水產養殖規模化、集約化、可控化水平。創建區級以上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提高養殖產品質量和效益。鼓勵水產養殖節水減排改造,嚴格按照水產養殖廢水排放強制性標準生產,逐步淘汰廢水超標排放的養殖方式,落實漁業增殖放流及養殖尾水治理措施。維護水生生物多樣性,促進養殖生態環境保護修復。
以中寧枸杞、賀蘭山東麓釀酒葡萄、冷涼蔬菜、鹽池灘羊、寧夏奶牛、中衛硒砂瓜、固原黃牛、靈武長棗等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為重點,加快建立與農業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農業標準及技術規范。全面落實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體系,加快制定寧夏農獸藥殘留、畜禽屠宰等地方標準。補充完善種子、肥料、農藥、獸藥、飼料等農業投入品質量標準、質量安全評價技術規范及合理使用準則。建立完善農產品等級規格、品質評價、產地初加工、農產品包裝標識、田間地頭冷庫、冷鏈物流與農產品儲藏標準,推進寧夏枸杞安全標準上升為國家標準。
加快國際先進農業標準轉化進程,實施“一帶一路”農業標準互認協同工程,在適宜縣(區)全面轉化推廣國外先進農業標準,推動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支持企業申請國際通行的農產品認證,加快推進與重點出口市場檢驗體系和證書互認,加快蔬菜、葡萄酒、枸杞、馬鈴薯、黃花菜等特色優勢農產品品牌和出口基地建設。
優化產業關鍵環節技術標準集成,全面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建立生產記錄臺賬制度,加快推進規模經營主體按標生產,引領帶動產業提質增效。實施農產品質量全程控制生產基地創建工程,促進產地環境、生產過程、產品質量、包裝標識等全流程標準化。
按照全產業鏈開發、全價值鏈提升的思路,圍繞奶牛、釀酒葡萄、肉牛、灘羊、瓜菜、枸杞等特色優勢產業,打造特色鮮明、結構合理、鏈條完整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積極引進和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發展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引導加工企業向種養示范園區、優勢產區集中,推進農業生產、加工、流通一體化發展。加強與乳品龍頭企業的戰略合作,提升高檔酸奶、嬰幼兒配方奶粉等乳制品精深加工能力。支持龍頭企業建設肉牛屠宰加工生產線,推動肉牛屠宰加工、分割包裝、檢驗檢測、冷鏈物流等環節高質量發展。支持開發適合中餐飲食習慣和灘羊肉質特性的精細化分割工藝,加大熟肉、膳食產品、快餐食品、方便休閑食品等加工。依托瓜菜流通企業,建設一批脫水、制醬、腌制、榨汁加工示范基地。支持枸杞龍頭企業創新發展模式,開發枸杞飲料、枸杞油膠丸、口服液等新產品,不斷提升精深加工水平。
實施農業品牌提升行動,發揮“五大之鄉”品牌優勢,聚焦品牌宣傳推介,加快推進“老三品”向“新三品”轉變。做強“鹽池灘羊”、“中衛硒砂瓜”、“賀蘭山東麓葡萄酒”、“固原黃牛”等區域公用品牌,做大知名企業品牌,做優特色農產品品牌,加快創建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努力打造一批知名的原字號、老字號、寧字號和綠色有機農業品牌。
實施農民工返鄉創業行動,按照“出臺一套好政策、搭建一組好平臺、實施一批好項目、打造一方好環境、培育一批好典型”的思路。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改造提升工程,持續抓好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工作,培育一批美麗休閑鄉村、特色小鎮、精品農莊、旅游酒莊、鄉村民俗和康養基地,打造一批休閑觀光農業精品線路,推進農業與文化、旅游、教育、康養、服務等現代產業高位嫁接、交叉重組、滲透融合。
穩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銜接落實好第2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a的政策,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開展二輪農村土地承包到期后延包試點,鼓勵各類經營主體通過轉包、租賃、入股、托管和土地信用合作等方式,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扎實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在鞏固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成果基礎上,推進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完成整個省域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任務。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改革,積極探索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的有效實現形式,全面開展農村宅基地管理改革與利用工作,實施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盤活利用試點。
積極支持家庭農場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應用先進技術,實施標準化生產,支持符合條件的家庭農場、合作社按規定享受現行小微企業相關貸款稅收減免政策。支持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民合作社和農戶建立分工明確、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產業化聯合體,通過開展土地、資金、技術等要素間聯合合作,引導龍頭企業與小農戶建立契約型、股權型利益聯結機制。
實施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行動,依托國家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項目,在縣(市、區)建設區域性骨干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中心,扶持新型經營主體建設田頭冷藏保鮮、冷凍分割、分揀包裝等物流設施,提升農產品產地商品化處理能力。支持有條件的地區新建和改造農畜產品交易市場。積極培育本土農產品營銷企業和農村經紀人,提高農產品流通組織化程度。扶持農產品零售企業做大做強,鼓勵發展連鎖經營。
加大國家政策項目資金支持力度,重點加大對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高標準農田、農業綠色技術示范推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品牌建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規范化建設、農村廁所改造、動植物保護工程、種業提升工程等方面的支持,項目資金支持額度保持逐年增長。以綠色為導向,全面落實國家耕地地力保護提升、草原保護利用獎補、農機購置補貼等補貼政策,進一步調整優化補貼范圍、補貼環節和補貼標準;統籌做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政策銜接,采取“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等方式,加大對調優農業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和夯實農業生產基礎、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持續擴大涉農貸款供給,充分發揮引導資金、擔保基金、風險補償金、產業基金、貸款貼息、專項債券的撬動作用,完善“政府+銀行”、“政府+銀行+擔保”、“政府+銀行+保險”風險共擔機制,激勵金融機構采取放大貸款額度、合理確定貸款期限、擴大普惠貸款覆蓋面、實施優惠融資費率等措施,推出更多面向綠色農業發展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發揮農村產權流轉服務中心作用,拓展抵質押物范圍,大力推進農村承包地經營權、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貸款抵質押業務。
落實《關于鼓勵工商資本參與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通過以獎代補、民辦公助、政府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對工商資本投資優質糧食、現代畜牧、瓜菜、釀酒葡萄、枸杞等產業予以優先支持。加強與知名龍頭企業的項目合作,鼓勵其在基地建設、產品加工、品牌創建、市場營銷等方面加大投資力度。探索多形式、多元化的“農企合作”模式,通過吸納農民就近就業、發展訂單農業、開展股份合作等方式,形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民的緊密利益聯結機制,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讓農民更多參與不同生產經營環節,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經營性收入,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利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永久基本農田劃定、農業耕地質量調查、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設施農用地備案等數據,建設全區統一的農業基礎資源大數據庫。建設耕地基本信息數據庫,形成基本地塊權屬、面積、空間分布、質量、種植類型、耕地利用、管護等大數據。建設畜牧資源大數據庫,摸清全區畜牧養殖業底數,開展畜牧養殖空間分布、養殖環境、養殖品種、養殖規模、產量產值等基礎數據調查,監測分析畜牧養殖業品種、數量動態變化以及對市場供需的影響。開展漁業水域空間分布、養殖面積、養殖品種,養殖數量、水產品產量調查,形成覆蓋全區漁業養殖水域資源大數據。構建重要農業種質資源數據庫,繪制全區農業種質資源分布底圖,推進農作物、畜禽、水產等種質資源的數字化動態監測與信息化管理,提升種業智慧化監管水平。打通數據庫橫向聯接,暢通數字資源共享路徑。
建設全區統一的農業病蟲害監測平臺,加快建成覆蓋全區的農業病蟲害測報物聯網和數字化植保防御體系,加強農作物病蟲害監測,及時發布病蟲害預警信息,科學指導統防統治工作。加強種子、化肥、農藥、農膜等生產資料在線監測,精準調度種子、化肥、農藥、農膜等農用物資的生產與儲備,保障有效供給。加強對人畜共患的高致病性動物疫情監測預報,分析和預測動物疫病發生概率、發展趨勢、流行特點、防控動態。強化農產品生產控制,產地檢驗,貯藏運輸,包裝標識,市場準入,商超檢驗數據的采集、監管和分析,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大數據分析模型,對農產品質量進行全程安全監測、質量追溯和風險預警。
實施智慧農業建設行動,應用空間地理信息、全球定位、衛星遙感等技術,完善耕地權屬、面積、分布、質量、種植、利用、管護等數據信息,開發農田管理“一張圖”,實現項目入庫、范圍上圖、資料存檔、數據共享。推進水資源高效利用與節水灌溉,細化區域種植結構、用水總量、灌溉定額、節水灌溉情況,促進農業生產、結構調整與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加快建設智慧農業生產管理體系,重點推廣智能農機精準耕作、設施農業智能微噴、水肥一體化、病蟲害預警、奶牛肉牛精準飼喂、育種繁育管理等數字化管理技術。
建設農業綠色先行區,就要構建綠色體系。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推進農業綠色支撐體系建設,以綠色技術體系為核心、綠色標準體系為基礎、綠色產業體系為關鍵、綠色經營體系為依托、綠色政策體系為保障、綠色數字體系為引領,推動形成不同生態類型區域的農業綠色發展路徑,實現農業發展由數量導向轉向質量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