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ncer

你可能會覺得,做產品、賣貨才需要用戶思維,需要了解客戶的想法,迎合客戶的需要,寫文章就不需要用戶思維了吧?
這么想就錯了。我要糾正的,恰恰就是你寫作時“只顧自己表達,不顧讀者接受”的習慣性思維。你可能又要問了,有沒有用戶思維,到底有什么區別呢?
舉個例子。如果你正在創業,這時你得到了國內頂級投資人徐小平老師的微信,你需要給徐小平老師發一段文字,希望他能夠指點你,甚至投資你。那么你會怎么組織這條信息?
你的第一反應很可能是寫個長篇大論,介紹你自己辛酸的創業經歷,再加上一段對徐老師發自肺腑的表白。如果是按這個套路,那么我很遺憾地告訴你,每天事務繁忙的徐小平老師很難注意到你,因為這種情況他見得太多了。
但是有一個人也碰到了這樣的情況,她卻成功了。這個人就是蜜芽寶貝的創始人劉楠。劉楠在創業初期也感到非常困惑和迷茫,于是她給徐小平老師發了條短信,這條短信不僅成功地引起了徐小平老師的注意,最后還幫助她成功地拿到了投資。那么她是怎么寫的呢?她說:
徐老師,我是個北大的畢業生,但是我現在在開淘寶店,我的銷售額已經有3000萬元了,但是我非常不快樂。我聽說您是青年的心靈導師,而我是一個陷入心靈困惑的青年,您有時間開導一下我嗎?
徐小平老師收到這條短信之后,真的打電話開導了她,而且還給她投了錢。這條短信的內容也被徐小平老師在各種場合作為經典反復引用。
徐小平老師作為投資界的重量級人物,每天都會收到大量來自創業者的求助短信,為什么偏偏劉楠的這條短信能打動他呢?我覺得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劉楠在寫短信的時候有很明確的用戶思維,她在編寫這條短信的每一個細節時,都把徐老師當成用戶,以用戶為中心去思考問題。
這條短信用短短的幾十個字,通過三處轉折,充分地調動起了徐小平老師的好奇心。第一,“我是個北大的畢業生,但是我現在在開淘寶店”。第二,這不是一般的淘寶店哦,“我的銷售額已經有3000萬元了”。第三,雖然銷售額高達3000萬元,“但是我非常不快樂”。
短短的幾十個字里面,就發生了三次轉折,這足以給讀者留下強烈的印象。
如果劉楠當時這么寫:徐老師,我之前是全職主婦,現在在開淘寶店創業。創業非常辛苦,我感到不快樂,聽說您是青年的心靈導師,您有時間開導一下我嗎?
徐小平老師的內心戲一定是:創業者誰不苦?誰容易?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這給了我們一個什么啟示?
日常生活中,除了寫日記,我們寫的大部分文字都是給別人看的,大多數的寫作都是為了影響他人。比如,我們通過寫方案說服客戶,采納自己的建議;通過寫文章表達自己的觀點,讓更多人認同。而成功影響別人的前提,是你需要理解你的讀者,也就是你的“用戶”。
說到這里你可能會問,針對徐小平這么一個特定的讀者,去理解他還不難。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寫作不是針對特定讀者的,那又該怎么辦?
建立用戶思維有兩個維度的考慮:滿足讀者的閱讀動機和適應讀者的閱讀場景。你在下筆前需要好好想想,針對這兩個維度,該如何設計你的內容。
總的來說,培養滿足用戶需求的敏感點,就是要培養自己的同理心。同理心包含兩方面,一方面是認知同理心,另一方面是情感同理心。認知同理心是需要想象力和智力的,能從別人的視角看問題。情感同理心則是體會別人當下的情緒,是一種情感體驗。這兩種同理心都非常重要。
(摘自《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中信出版社,魏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