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弛

你覺得自己會問問題嗎?你可能認為,問問題嘛,簡單,從小時候就會做了。但其實,想問出一個好問題,背后可有大學問。
我的工作中,經(jīng)常有很多調研。做調研,80%的時間是在問問題。但是,問問題只是調研工作的形式而已,真相不是誰都能拿得到。因為,在你和真相之間,永遠橫著一個難題:你的調研對象很會“撒謊”。
如何像調研專家一樣,通過設計一個“對”的問題,讓受訪者說真話?要解決這個問題,得先搞清楚受訪者為什么“撒謊”,在我看來,其實無外乎三種情況:1.為了維護自我形象,刻意給出假的答案;2.誤解了你的問題,無意中給出假的答案;3.被誘導性問題控制,不自覺給出假的答案。
給你講個故事。有一年,一名黑人競選美國加州州長,前期的民意調查顯示,他的支持率絕對領先于競爭對手,但選舉結果讓人大跌眼鏡:他以微弱劣勢輸?shù)袅烁傔x。是民意調查不準嗎?不,是選民撒謊了。原因是,人們在接受調研時不想被認為是種族歧視者,為了維護形象,才說支持這名黑人競選者。
這種心理非常常見,我們叫它“社會期望偏差”,也就是說,受訪者為了滿足社會期望,隱瞞了真實想法。
比如,“你聽過大家都在談論的傳音手機嗎?”不用調研也知道,這樣提問得到的數(shù)據(jù)一定是失真的。很少有人愿意承認自己對大家都在談論的事情一無所知,為了維護自己的形象,也會說聽過。
尤其再涉及道德隱私,更是這樣。如果你問“你的孩子有過偷竊行為嗎”,幾乎沒人會說實話。
怎么才能避免社會期望偏差?很簡單,在設計問題時,你要主動去除或者轉移敏感信息。
比如,把“你聽過大家都在談論的傳音手機嗎”改成“你聽說過傳音手機嗎”。而更好的問法是:請列出你記憶中的所有手機品牌。
比如,前面選州長的問題,你可以這么問:“如果一位優(yōu)秀的州長,需要具備以下四個條件,請你分別對甲和乙兩位候選人,在這四方面進行對比。”這樣就會讓受訪者把注意力放在候選人的能力上,而不是他們的種族身份上。
再比如,兒童偷竊的問題,就可以這么問:“有人認為兒童拿別人的東西是不良行為,也有人認為這是強烈好奇心的表現(xiàn),您的小孩在一個月內(nèi)隨便拿過別人的東西嗎?”
所以,當你的提問背景比較敏感時,一定記住,主動去除和轉移這些干擾信息,保證他在沒有負擔和顧慮的狀態(tài)下回答。
提問的本質是為了高效地檢索你需要的信息。一旦受訪者對你的問題本身的理解有偏差,你得到的結論就會變形。所以,提問一定得聚焦,讓受訪者清楚地知道你想問什么。
舉個例子,如果你準備開一家民宿,想知道人們出行住宿的習慣,你可能會問:“你旅行時,經(jīng)常住哪類賓館?”結果可能有5%的人回答住民宿,需求似乎不大。試著換一種問法:“你和家人度假時,在旅行目的地,通常住什么賓館?”結果可能有30%的人選擇民宿,顯然第二個結果才是你需要的信息。
兩種問法差在哪兒?第一種問法太模糊,不聚焦,既沒有說清旅行的類型是度假旅行還是商務旅行,也沒有說清住宿的動機,是中途臨時休息,還是過夜。問題不聚焦,就會摻雜很多復雜情況,答案的“純度”就會降低。
怎么避免受訪者的誤解呢?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具體描述替代模棱兩可。“你通常什么時候開始工作?”——“開始”就是個模棱兩可的詞。我8點離開家,也算開始工作;我9點到公司,也算開始工作。正確問法是:“你通常幾點離家去工作?”
過于絕對的措辭,也不要用。比如,總是、所有、任何、最好、最差……“你總是在淘寶購物嗎?”有人認為“總是”就意味著每一次,無一例外。正確的問法是:“你經(jīng)常在淘寶購物嗎?”
聽上去,做到這一點不難,但問題設計者有時候也會掉進自己的盲區(qū)。在調研公司里,比較常見的做法是,先請一位研究員設計問卷,然后請另一位同事去檢驗,看看是不是所有人對題面都有一樣的解讀。
誘導性問題,就是用不恰當?shù)姆椒ㄏ拗朴脩舻幕卮穑谋憩F(xiàn)形式多種多樣,而且通常很隱蔽。
比如,“你幸福嗎”就是一種低配版的誘導性問題。受訪者似乎只能回答幸福或者不幸福。但事實情況顯然要復雜得多。正確問法應該是:“我們有這樣幾個結論,你覺得你符合哪一種?非常幸福;比較幸福;一般;不太幸福;很不幸福。”更好的問法是:“如果非常幸福是10分,很不幸福是1分,你給自己打幾分?”
在我看來,這個世界上有兩類人最愛問誘導性問題。一類是律師。因為他要為委托人辯護,獲得有利于自己的答案,比如,在離婚法庭上問對方“你現(xiàn)在還會打兒子嗎”,無論當事人回答“會”或“不會”,都等于默認愛打兒子。
另一類人,就是希望獲得更多擁護和支持的人。比如,公司新上了一個財務系統(tǒng)。系統(tǒng)是技術部門開發(fā)的,但財務總監(jiān)很不滿意。到底是開發(fā)者不承認自己有問題,還是使用的人太苛刻了呢?這時,財務總監(jiān)說,問問大家的意見吧。于是,他在群里問了大家一個問題:“你對新的財務系統(tǒng)怎么看?”結果匯總出了一個壓倒性意見:財務系統(tǒng)確實有問題。
財務總監(jiān)問了一個極其隱蔽的誘導性問題。“你對新的財務系統(tǒng)怎么看”一定是表達看法,尤其是不滿的看法,他在暗示受訪者質疑新的系統(tǒng)可能有問題。正確的問法是“你覺得新的財務系統(tǒng)用起來怎么樣”。這樣誘導性就會弱很多,因為它只是請受訪者表達使用感受,而不是對產(chǎn)品做評判。
還有一種誘導性提問更加隱蔽,那就是過分夸大問題的某一方面。
比如,著名的雷朋太陽鏡就曾經(jīng)問消費者:“如果有一副太陽鏡可以保護你的眼睛遠離太陽的有害紫外線(據(jù)說會導致失明),你愿意為這副眼鏡付多少錢?”這就是過分夸大了太陽鏡防紫外線的作用,那我作為消費者,要考慮的就不是愿意花多少錢去買你的眼鏡,而是愿意花多少錢防止失明了。如果雷朋真的按照這次調研的結果給產(chǎn)品定價,后果可想而知。正確的問法應該是:“如果有一副太陽鏡可以減少紫外線對眼睛的傷害,你愿意為此支付多少錢?”
所以,怎么避免誘導性提問呢?我總結了三條:1.給出完備的選項,如果不能窮盡,就在選項中加個“其他”,或給出合理的選擇區(qū)間;2.不預設立場;3.不過分夸大問題的某一方面。
對調研來說,一個問題的質量甚至能決定一個項目的質量。不管是做問卷,還是做訪談,一旦問題沒問對,再精細的抽樣、再前沿的數(shù)據(jù)分析,也是徒勞。所以,不管你是想知道用戶的真實想法,還是想了解客戶的真實訴求,不妨先在提問之前,確認自己是不是提了一個“對”的問題。
(摘自“羅輯思維”微信公眾號,知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