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法國作家雨果有句名言:“人有了物質,才談得上生存。”為此,第一要務是從自然中取得物質,生存下去。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思考。
開頭:引用材料,點明生存與生活的關系
中間:生存生活,實現歷史到未來的遞進
結尾:再次明確,說明合情更要注意合理
江蘇省鹽城市亭湖高級中學高三(15)班 吳亮
黑格爾說過一句非常著名的話:“存在即合理。”所以我們說,當年我們在對待自然、對待生態上走過一些彎路,出現過一些偏頗的行為,都是可以理解的。(作為一篇思辨性作文,有點拖沓片面,建議進一步修改,開篇揭示生存與生活的辯證關系)
就像當年曾經被視為“改造自然”“戰勝自然”的“壯舉”的圍湖造田、毀林開荒、開辟梯田等行為,在今天看來很多都違背了自然規律,破壞了自然植被和生態平衡,甚至造成局部地區的生態惡化。
不過我們評價任何一件事情都不能撇開時代背景。要知道當時 “吃飯問題”是橫亙在全國人民面前的一道深坎。生存還是毀滅?我們自然會把糧食生產放在首要位置。圍湖造田、毀林開荒、開辟梯田等一系列運動——這樣做的目的,就在于多打糧食。(回顧歷史,既承認這種現象有其歷史原因,也暗示這不是人類生活的終極理想,為后文作鋪墊)
但是,可以理解的“合情”之舉并不意味著可以暢行于任何時代。(用一個輕微的轉折,說明這是一個遞進關系的論證結構)
今天,我們已經基本走出了那個將“吃飽肚子”視為頭等大事的年代,中國人已經不再為“生存”而絞盡腦汁,而是在為“生活”不懈努力。我們的目的是要追求更加文明、更加健康、更加完美的全新生活。我們已經不僅僅追求“金山銀山”,更追求“綠水青山”,甚至視“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因為我們需要碧水藍天,我們需要草木蔥蘢,我們需要鳥語花香……我們需要一個更加適宜“生活”的家園。(分析現實,點明當生存問題解決后,我們應追求有理想、有質量的生活,這種生活一定是建立在對自然的尊重與保護上)
所以,我們需要對曾被我們大肆掠奪的土地給予充分的補償,我們需要將綠水和芳草送回它們的故鄉,我們需要讓高山不再裸露、原野不再荒涼,我們需要讓腳下的地球成為我們以及和我們一同來到這個地球上的其他物種的天堂……(與前面的無奈之舉相互照應)
這才是我們需要的“生活”。真正的“生活”,就是脫離了求生的無奈、擺脫了得失的功利、拒絕了逐利的貪婪而擁有的一種待人的紳士與雅士、接物的鎮定與從容。(雖然有理,但顯得空洞,建議改為與過去、現實情況的對應)誠如是,我們的天地就會有質的變化,我們的生活亦會層樓更上。
從生存到生活,是巨大的跨越。得益于國家的進步,我們基本上完成了這種跨越,此時就更應該跳出曾經“合情”的“求生”之舉,追求一種更加“合理”的生活狀態。(結尾再次照應生存與生活的關系,也是再次照應材料,更進一步說明了生存與生活的辯證關系)
指導教師王淦生推薦語:本文視角獨特,作者從人類追求“生存”的角度表達了對曾經的“改造自然”“戰勝自然”的“壯舉”的理解。這種“理解”實際上就是一種追根溯源的分析。
特邀名師郝敬宏點評:
這是一則具有思辨色彩的材料,材料中的“生存”是現實的狀態,材料中的“生命共同體”,是一種哲學的理想。生存與生活之間,有著一定的矛盾。面對這樣的兩則材料,我們如何打開思路,這篇文章就給了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互為條件,相互轉化。
辯證唯物主義有兩個核心,一是普遍聯系的方法,二是矛盾的方法。普遍聯系的思維方式告訴我們,世間許多看似無關的東西其實都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比如本文中的兩個關鍵詞:生存是生活的基礎,生活是生存發展的終極目的;沒有生存就不可能有生活,有了生活我們也應理解當初生存的無奈。當思路打開了,我們文章的結構也就建立起來了:在前者論述的基礎上,通過一個輕微的轉折詞,轉入下一個關鍵詞的論述,進一步提升文章的思想境界,構成一種遞進的論證方式,讓讀者越讀越有味,越讀越覺得有思想見的。
(聽郝敬宏老師更多講解、看升格后作文請掃下方二維碼)
本期特邀專欄作家姜浩峰分享他對“生命共同體”的理解。姜浩峰,《新民周刊》主筆,著有《江湖一碗面》《糕餅一家親》《總有一天,終點是拉薩》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