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灰

你應該從未有過如此長的春節假期。在家的第一周已經預感到,再不上班你就要和你媽打起來了。大年初一為戴口罩的事情吵,大年初八因為搶雙黃連吵,終于要坐上返工的高鐵,結果公司表示又延期了。
這邊你還在氣著,那邊聽見你爸高興地和你媽說:“她又能在家多待幾天。”你不禁心里有所觸動,但并不影響大家接著為“口罩能不能用酒精擦”而大呼小叫。
平時他們可能因為生活習慣而嫌棄你,如今嫌棄加倍。任何你和爸媽有分歧的事,當下都能跟“防疫意識”扯上關系,并上綱上線到“你連身體都不好好注意,工作/ 生活/ 人生可怎么辦”的程度,讓你備感抓狂。
早晨你還在被窩,你媽就進來掀被子:“別整天在床上躺著了,起來活動活動!”晚上你多刷會兒手機,準會吃眼刀:“幾點了不睡覺,免疫力都變低了!”
這種無法調和的作息差異由來已久,而你能做的只有乖乖起床、原地睡覺,避免更大的爭吵。
當你想主動請纓做個“抖音涼皮”,卻被你媽以“搗亂”之名趕出廚房。而桌上的菜依然是白灼西藍花、清炒油麥菜和菠菜湯,你感覺自己臉都吃綠了,你媽又不容置疑地夾了兩塊菜花到你碗里:“現在拼的就是營養和抵抗力,把這些都吃了!”
不過即使為買零食的事又吵了一架,但第二天你爸采購回來的一大兜食物里,依然買了你愛吃的薯片。雖然口味是你平時看都不會看的山藥味、牛油果味和黃瓜味,但這已經是爸媽對你最大的妥協。
剛實行線上辦公時, 你幾乎開心到飛起。結果在爸媽的過度關心之下,在家辦公基本分分鐘都炸裂。雖然你平時9 點半才打卡,但并不妨礙爸媽7 點半開始輪番喊你起來吃飯。你媽指著旁邊的書桌告訴你得上班了;但凡你磨蹭一會兒,善意的勸說就變成了狂躁的聯想:“慢悠悠的,難怪找對象也不著急!”
工作兩小時,被爸媽打斷n 次。他們堅持不懈地進來投喂——倒熱水、切水果、送酸奶,還問你要不要在上面撒點堅果。你再三申明不要再送吃的了,20 分鐘后老爸又探出頭:“給你屋開窗通通風?”
狂轟濫炸式的關心,還體現在爸媽對你的工作內容無限好奇上。他們常常不經意地踱步到你背后,瞄著電腦屏幕問你在做什么;或在你低頭看手機時,突然問你究竟是不是在偷懶,一點也不輸你領導喊你“來趟我辦公室”的壓迫感。
但每當你表示抗議,爸媽總會以一句“這孩子,還不是關心你”表示反駁,并默默走出屋。當你終于騰出整塊時間和客戶語音電話,你媽一嗓子響徹全屋:“出來吃中午飯了!”最愛喊你的兩個人總會撞到一起,而你媽總是勝出。
你欲哭無淚,灰溜溜上桌吃飯。在飯桌上,你爸跟你復述看到的新聞,而你媽開始匯報周圍商圈的菜價,氛圍又重新變得溫馨。
終于,你大約真的要去上班了。天天嫌棄你的爸媽瞬間緊張起來,恨不得把你反鎖在家,“外面情況還危險呢,現在出門風險太大!”
作為一種“遠香近臭”的存在,你哭笑不得地安撫了他們半天,拍著胸脯表示會保護好自己。
你爸嘆了一口氣說:“要不是這次特殊情況,真的不知道你平時工作有這么忙。回去了再忙,也必須按時吃飯睡覺。”臨走前爸媽把家里的N95 口罩全都塞進你包里,只給自己留下最普通的一次性口罩。
表面上爸媽一次又一次把你“拉黑”,實際上你在他們心中一直占據著“置頂”位置。雖然在表達愛這件事上,爸媽從不是熟練工,但他們總能讓你鼻子很酸,心里很暖。
(摘自“有意思報告”微信公眾號,范李麗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