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

我媽曾是一個小鎮上的初中語文老師,那時鎮上的初中按入學成績分為“重點班”和“普通班”。被分到普通班的學生,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棄子”,學校對他們的唯一要求,就是不要惹是生非。
他們有極大的自由,周末不用補課,作業也可以不交,有時甚至曠課去池塘里釣一下小龍蝦,或者把蛇裝進飲料瓶里嚇唬一下班上的女孩子,只要性質不惡劣,都是可以被容忍的。
普通班的學生會得到這樣的對待,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他們很多是留守兒童,被爺爺奶奶養大,父母在外打工,一年只見幾天面,每周拿著20塊錢左右的生活費,用路邊攤和黑網吧解決自己的物質和精神生活,人生規劃就是初中畢業后追隨父母進廠。面對這樣的人生,無論是老師還是他們自己,都不覺得“學習”對他們來說是一件重要的事。所以,普通班的老師甚至不用仔細備課和改作業——反正學生也不怎么學。
我媽大部分時候教的都是“重點班”,只有一次帶了一個“普通班”。但她并不清閑,周末時,她常一整天都對著一大堆筆記本寫寫畫畫,有時飯都忘了吃。我問她在忙啥,她說她在看學生的周記。
我很震驚,這些考試時連作文都懶得動筆的學生居然會愿意寫周記。
媽媽解釋說,她開學第一節課就會告訴學生,不給大家布置作業,但有一個要求,就是每周寫一篇周記,不必用什么修辭手法,引什么名人故事,只需寫下這個星期你最開心和最傷心的事就可以了。
當然,即便這樣,一開始主動寫周記的學生也很少。但媽媽并沒有責怪那些不交周記的人,她只是認真批改每一篇周記,在她覺得被打動的地方畫上波浪線,寫上一兩句夸獎,然后每篇周記后都認真寫上幾句鼓勵的話。她還自己花錢買了一些筆記本、鋼筆當禮物,獎勵給那些寫得最真誠的學生。
然后,神奇的事發生了,交周記的人越來越多,到后來全班幾乎都在寫周記,甚至那些坐在最后一排,上課從來只是睡覺的學生,也開始認真寫周記。再后來,媽媽語文課的曠課人數越來越少,到初三時,她的“普通班”的輟學人數,也明顯比其他班要少一些。
如今那屆“普通班”的學生已經畢業十多年,但他們還會在過年時,提著禮物來我家,就像是寫周記一樣,找媽媽聊他們的近況。
他們幾乎都會提到當年的周記,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一個當年是“混混”,如今仍在工廠打工的學生提到當年的周記時忽然哭了,一邊后悔自己沒有好好讀書,初中畢業就去打工,失去了選擇別的生活的可能性。一邊又感謝媽媽,說自己從小父母就不在身邊,還沒來得及長大就上了流水線,那些周記上的批注,是他第一次感受到自己被當作一個“人”來對待和尊重。
這讓我想起媽媽的一句話:“有些老師覺得學生不愛學習,性格不好,所以不值得尊重。但他們弄反了,是因為這些學生從沒得到過尊重,所以才不愛學習,性格不好。”
這件事讓我明白了很多東西。絕大多數人的性格其實是成長環境的反映。假如你真的想要改變一個人身上的“缺點”,責罵、說教往往是沒用的,你得看到他的環境里缺什么,然后按需給他什么,這樣他才會意識到,自己是不對的。
可惜愿意這樣溫柔細膩對待他人的人太少了。
我們總是把老師、醫生、警察這些職業稱作崇高的職業,但不是這些職業天生崇高,是無數崇高的人的存在,讓這些職業崇高。我們要感謝的,不是一個職業,而應是一個個具體的人。
(摘自“溫血動物”微信公眾號,黃雞蛋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