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霞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水務局,甘肅武威733000)
為適應新的發展和管理需求,自2019 年4 月1日起,國家在正式實施《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標準》(GB/T50434-2018)(以下簡稱《防治標準》)和《 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標準》(GB/T50433-2018)(以下簡稱《技術標準》),該防治標準和技術標準更加明確和規范了新時期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標準和技術[1,2]。本文針對武威市涼州區水土流失情況,明確涼州區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標準,詳細介紹了6 項防治指標的計算及各項參數的確定。
涼州區隸屬于甘肅省武威市,位于東經101°59′~103°23′、北緯 37°23′~38°12′,地處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東端,祁連山北麓,武威市中部,平均海拔1 632 m,東面與內蒙古自治區接壤,西鄰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南連天祝藏族自治縣和古浪縣,北與永昌縣和民勤縣相接。涼州區轄37 個鄉(鎮),2 個生態建設指揮部,8 個城區街道辦事處,全區總面積4 907.1 km2,有443 個行政村,2018 年末常住總人口101.8 萬人。涼州區地勢呈西南高東北低,屬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總的氣候特征依地勢由南向北變化明顯,降水稀少,氣候干燥。據武威氣象站觀測資料,2018 年涼州區降水量170.3 mm,蒸發量1 994.3 mm,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夏季短暫而炎熱,冬季漫長而寒冷且風沙多。年極端最高氣溫38.5℃,年極端最低氣溫-29.5℃,2018 年平均氣溫9.7℃,年日照時數2 654.9 h。最大凍土層深度1.42 m,具有明顯的春季升溫快,秋季降溫迅速的特點,年平均風速1.6 m/s。涼州區水土流失面積3 154.58 km2,占總土地面積的64.29%,受自然因素、人為因素的影響,涼州區南部山區主要以水力侵蝕為主,東部和北部沙漠沿線主要以風力侵蝕為主。水土流失不僅造成水土資源的破壞和損失,還加劇了水旱、風沙災害,進一步導致生態環境的惡化,嚴重制約著區域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
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編制,最終目標就是通過布設各項措施,使水土流失防治指標達到確定的目標值,從而有效預防和治理防治責任范圍內的水土流失。由此可見,水土流失防治標準值的確定,影響并制約著水土保持措施的布設、工程量,進而影響水土保持措施效益分析及投資等。水土流失防治指標的6 項指標是生產建設項目防治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的最低標準值,應全部達到。
依據《全國水土流失區劃》三級分區體系,全國共劃分了8 個一級區,武威市涼州區屬于河西走廊及阿拉善高原區的北方風沙區(北方風沙區水土流失防治標準如表1 所示)。各一級區的水土流失防治指標值根據不同時段以及項目所在區域的水土保持敏感程度和水土流失影響程度又具體分為三個標準等級,對此《防治標準》做了詳細規定。需要說明的是根據水利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全國水土保持規劃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復核劃分成果》的通知(辦水保〔2013〕188 號)規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2 區劃分中,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均未被列入涼州區區域。根據《甘肅省人民政府關于劃定省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的公告》(甘政發〔2016〕59 號)規定,重點預防區未列入涼州區區域,但是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列入涼州區9 個鄉(鎮),分別是黃羊鎮、張義鎮、西營鎮、豐樂鎮、清源鎮、新華鎮、金山鎮、九墩鎮、柏樹鎮。
綜上所述,涼州區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制時(生產建設項目主要指建設類項目),首先應根據北方風沙區水土流失防治指標值進行,具體等級應根據項目區情況確定。另外,標準還規定了部分指標值的修正范圍,應根據各項目區情況按一定原則進行適當修正。
根據《防治標準》規定,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標準6 項指標值的定義,其計算如下:
水土保持方案編寫第七章水土保持投資估算及效益分析一章,針對6 項防治指標值的計算,涉及以下參數。
3.2.1 水土流失治理達標面積和水土流失面積 水土流失治理達標面積是指防治責任范圍內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并使得土壤流失量達到容許土壤流失量及以下的面積[3]。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治理達標面積一般情況按照水土保持措施面積、硬化面積以及建筑物占地面積的和來確定。
水土流失面積是凡在生產建設項目區內,生產建設活動導致或誘發的水土流失面積(包括水土流失強度超過容許土壤流失量的土地面積以及尚未達到容許土壤流失量的未擾動土地面積)[4]。在計算過程中,水土流失面積即為永久占地面積和臨時占地面積之和。

表1 北方風沙區水土流失防治指標值
3.2.2 容許土壤流失量和治理后年平均土壤流失強度 容許土壤流失量按規定選取,一般水力侵蝕的容許土壤流失量西北黃土高原區為1 000 t/km2·a,風力侵蝕的容許土壤流失量北方風沙區為1 000~2 500 t/km·2a;風蝕水蝕交錯區為 1 000 t/km·2a[5]。
生產建設項目治理后的年平均土壤強度,對此《防治標準》沒有明確說明,在實際計算過程中,治理后年平均土壤流失強度一般用設計水平年的監測值來確定。
3.2.3 實際攔擋的棄土量 實際攔擋是指項目生產過程中和竣工后,堆存于專門場地的廢渣和臨時堆土(施工和生產過程中暫時堆存,后期仍要利用的土)采取攔擋防護措施的量。
3.2.4 林草植被面積和可恢復林草植被面積 林草植被面積是生產建設項目防治責任范圍內所有林地、草地的面積(包括人工的和天然的)。可恢復林草植被面積可以理解為防治責任范圍內的可綠化面積,不包括恢復農耕的面積[3]。在實際計算過程中,可恢復林草植被面積一般通過水土流失面積中扣除硬化面積以及建筑物占地面積和復耕面積來確定。
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效益分析6 項防治指標值的計算分析,建議按各防治分區進行,更為準確反映各防治分區水土保持措施實施以后水土流失影響的控制情況,從而能更有效控制防治責任范圍內新增土壤流失量,從而最大限度保護水土資源和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