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金玉,王慶祥,王曉亮
(中國電建集團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 410014)
拉哇水電站位于金沙江上游,水庫正常蓄水位2 702 m,相應庫容23.14億m3,電站裝機容量2 000 MW。壩址區地震基本烈度Ⅷ度,最大洪峰流量11 900 m3/s。樞紐主要由混凝土面板堆石壩、泄水建筑物及輸水發電建筑物等組成,最大壩高239 m。
拉哇水電站壩址區河谷狹窄,河床覆蓋層深厚,不良地質體發育。擋水大壩采用面板堆石壩,最大壩高239 m,超過已建和在建同類工程。壩址兩岸地形陡峭且不對稱,大壩拱效應明顯,壩體填筑料采用高壩填筑中較少見的角閃片巖,壩體應力水平高,大壩下部約70 m長期處于水下,壩體濕化范圍大,壩體后期變形大,且工程處于強震區,工程建設難度大。
泄水建筑物具有泄量大、泄洪水頭高、歷時長、泄洪功率大、抗震設防烈度高等特點。泄水建筑物的布置既要保證泄洪的安全性,又要保證具有一定的放空水庫的能力,以方便大壩檢修等要求。主要建筑物均布置于右岸,洞室密集,建筑物布置條件復雜,泄水建筑物軸線與河道夾角大,下泄水流歸槽條件差,布置難度大。通過對泄水建筑物結構布置深入細致的研究,優化建筑物布置,確保了泄水建筑物技術可行、安全可靠、運行方便及經濟合理。

壩址處于松洼背斜(M1)傾伏端。岸坡巖體卸荷作用強烈。壩址左岸發育區域性斷層F1和區域性次級斷層F9-1,受其影響,左岸結構面較發育,巖體不完整。壩址區右岸山體雄厚,地形齊整,岸坡多為基巖弱風化陡壁。樞紐區主要發育的不良地質體包括右岸Ⅴ號堆積體和左岸Ⅵ號、Ⅶ號、Ⅷ號堆積體及2 740 m高程以上深厚全強風化自然邊坡。壩址區河床覆蓋層最大厚度約72 m,成分復雜。下游消能防沖區兩岸岸坡基巖裸露,為弱風化基巖陡壁。邊坡整體穩定條件好,不存在潛在特定的不穩定塊體。

圖1 右岸溢洪洞方案平面布置
根據該工程的泄洪規模,結合壩址區的地形地質條件、水庫特性、水文特性、水庫調度運行方式并兼顧施工中后期導流,泄水建筑物布置原則為:
(1)合理選擇泄水建筑物形式及泄量分配比例,提高泄洪設施的可靠性、經濟性和運行靈活性。
(2)泄水建筑物的布置應避開主要不良地質體,并與其他樞紐建筑物的布置相協調,避免施工和運行期相互干擾。
在滿足泄洪要求并保證大壩安全的前提下,考慮泄水建筑物工程量及投資較省。
拉哇水電站工程主要建筑物,受地形地質條件制約,除大壩外,其他均以洞室建筑物的形式布置于右岸地下,布置空間局促,泄水建筑物宜盡量以減小洞室條數、加大單洞泄量為主要因素進行布置。
拉哇水電站最大洪峰流量11 900 m3/s,泄水建筑物擬考慮由表孔、中孔和底孔構成,表孔以泄洪為主并兼顧水庫放空及水庫水位控制,中孔參與渲泄大洪水,底孔用于水庫放空,不參與泄洪。結合壩址地形地質和建筑物布置條件,擬布置2條表孔、1條中孔和1條底孔,表孔總泄量約8 500 m3/s,中孔泄量約3 000 m3/s,底孔根據水庫放空要求設置。
拉哇大壩壩址左岸被拉哇溝切割,受區域斷層F9-1、F1和Ⅶ號拉勉堆積體等影響,左岸巖體完整性差,地質條件差,不宜布置大型地下洞室建筑物,但壩址左岸壩頂高程以上地形相對較緩,下游河道右拐,具備布置岸邊開敞式溢洪道的地形條件。右岸地形陡峻,無天然埡口,無大型結構面,山體雄厚,地形齊整,斷層、層間夾層不發育,巖體較完整,地質條件明顯優于左岸,具備布置大型地下洞室群條件,且右岸為凸岸,可裁彎取直布置洞室泄水建筑物。
根據左右岸地形地質條件,將中孔泄洪洞、底孔放空洞及輸水發電系統均布置于右岸地下,表孔考慮兩種布置方式,分別為:布置于左岸的溢洪道,采用開敞式進口、明渠泄槽;和布置于右岸的溢洪洞,采用開敞式進口、隧洞泄槽。因此,根據表孔位置及泄槽形式的不同,泄水建筑物布置格局分為右岸溢洪洞方案(見圖1)和左岸溢洪道方案(見圖2)。

圖2 左岸溢洪道方案平面布置
右岸溢洪洞方案將泄水建筑物均布置于右岸地下,包括2條溢洪洞、1條泄洪洞、1條放空洞。溢洪洞采用開敞式進口,洞室泄洪。溢洪洞單孔孔口尺寸15 m×23 m,相應堰頂高程2 679 m,單洞最大泄量4 137 m3/s,單寬流量276 m3/s,無壓隧洞斷面尺寸15 m×23 m,出口挑流消能。泄洪洞進口底板高程2 640 m,采用有壓接無壓隧洞布置形式,最大擋水水頭62 m,工作閘門孔口尺寸12 m×9 m,圓形有壓隧洞直徑13.5 m,無壓隧洞斷面尺寸12 m×18 m,出口挑流消能。泄洪洞最大泄量3 149 m3/s,單寬流量262 m3/s。放空洞不參與泄洪,僅在庫水位低于2 660 m時參與水庫放空。進口底板高程2 585 m,采用有壓接無壓隧洞布置形式,工作閘門孔口尺寸6 m×6 m,圓形有壓隧洞直徑8 m,無壓隧洞斷面尺寸7 m×12 m,出口采用挑流消能。放空洞最大泄量1 084 m3/s。
左岸溢洪道方案是將表孔溢洪道布置于左岸,泄洪洞和放空洞布置于右岸。溢洪道采用開敞式進口,明渠泄洪,共2孔。各建筑物泄洪規模與孔口尺寸和右岸泄洪洞方案相同。
右岸溢洪洞方案避開了左岸各不良地質體和大型結構面,較好地適應了壩址的地形地質條件。主要開挖邊坡分布于右岸,均為反向巖質坡,邊坡穩定性較好。消能區遠離大壩壩腳,可避免下泄水流淘刷壩腳堆石。
左岸溢洪道方案的開敞式溢洪道超泄能力強,但進水渠開挖觸及左岸深厚全強風化自然邊坡,對其穩定有較大影響。泄槽段施工及施工道路布置對Ⅶ號堆積體有影響。溢洪道下泄水流淘刷Ⅷ堆積體,泄洪霧化有可能影響Ⅶ號和Ⅷ堆積體的穩定。挑流鼻坎緊鄰大壩壩腳布置,壩腳堆石需采取防護措施。另外,左岸開挖邊坡主要為斜交順向坡,邊坡穩定條件相對較差,處理難度大。
經綜合經濟技術比較,左岸溢洪道方案工程潛在風險大、投資大,且投資可控性較差;右岸溢洪洞方案投資較左岸溢洪道方案少約12.6億元,更好地適應了壩址的地形地質條件,具有不擾動左岸不良地質體、潛在風險小、工程投資可控程度高等優點。因此,選擇右岸溢洪洞方案為泄水建筑物布置方案。
拉哇水電站地形地質條件復雜,工程規模大,樞紐主要建筑物占投資比例高。為降低工程投資,優化樞紐布置,并確保工程安全,研究泄洪洞與放空洞結合布置的可能性。
按泄洪洞是否與放空洞結合,擬定四洞方案和三洞方案進行比較。四洞方案在右岸溢洪洞方案基礎上進行優化,共設置4條洞室;三洞方案在四洞方案基礎上取消放空洞,降低泄洪洞進口底板高程,使其兼具泄洪和放空水庫的功能,共設置3條洞室。
6.2.1四洞方案布置
四洞方案設3層泄水通道,表層為2條溢洪洞,中間為1條泄洪洞,底層為1條放空洞。
四洞方案在右岸溢洪洞方案基礎上進行優化,將電站進水口布置在右岸壩頭與泄水建筑物之間,將放空洞洞線與④機引水洞上平段平面共線布置。優化后的布置縮短了輸水發電系統長度,經論證可取消調壓井,水頭損失小,單機單洞布置,運行條件好,投資省。
四洞方案泄水建筑物總泄洪規模為11 423 m3/s,最低放空水位2 592.2 m,實際放空高度比0.48,泄放庫容比0.9。
6.2.2三洞方案布置
三洞方案設2層泄水通道,表層為2條溢洪洞,底層為1條泄洪放空洞。三洞方案的關鍵在于確定泄洪放空洞的進口高程和泄洪規模。
高面板壩設置放空設施,可適當控制水庫蓄水和有條件降低庫水位,主要目的是用于大壩超預期滲漏檢查與修補,在發生非常情況(如地震等)時減小次生災害的影響。從已有工程運行經驗及統計資料來看,高壩運行期缺陷大多發生在2/3壩高以上;在地震情況下,大壩震損主要出現在壩頂附近。根據國內外面板堆石壩放空設施設置情況統計分析可知,大部分工程的放空高度比約為0.5[5],基本可滿足大壩檢修的要求。
拉哇水電站河床覆蓋層厚約72 m,約1/3壩體高度長期掩埋于河床以下;大壩面板應力和周邊縫變形最大部位位于1/3壩高左右;大壩靜力分析研究成果表明,大壩應力和變形較大部位主要位于中下部,低于水庫100年淤沙高程2 581 m。以上情況表明,拉哇水電站大壩下部約1/3壩高范圍不具備檢修條件。
水閘規范規定,當擋水水頭超過85 m時,宜選用設有突擴門槽的壓緊式或充壓式止水的弧形閘門,相對于采用常規止水,其閘門結構相對復雜,操作環節多,可靠性低,因此泄洪洞弧形閘門的擋水水頭以不超過85 m為宜。
綜合以上因素,并類比高水頭大流量泄洪洞特性,將泄洪放空洞工作閘門運行水頭設定為85 m,相應進口底板高程2 617 m,工作閘門孔口尺寸9 m×8.5 m,最大泄量2 609 m3/s,單寬流量237 m3/s。拉哇大壩和猴子巖大壩[5- 6]工程布置條件近似,壩高基本相當,均位于強震區,河床覆蓋層深度均為70 m左右,放空高度比0.38,與猴子巖(0.41)[5]相近。
三洞方案適當加大溢洪洞泄流能力以泄放同等規模洪水,將溢洪洞堰頂高程由2 679 m降低至2 678 m,孔口尺寸15 m×24 m,單洞最大泄量4 406 m3/s,單寬流量294 m3/s,最大流速45 m/s。
三洞方案泄水建筑物總泄洪規模11 422 m3/s,最低放空水位2 623.6 m,實際放空高度比0.35,泄放庫容比0.74。
三洞方案和四洞方案泄流能力、運行條件總體相當。兩方案均較好地適應了壩址地形地質條件,具有不擾動左岸不良地質體、工程投資可控程度高等優點。
從已有工程運行經驗來看,面板堆石壩運行期缺陷和地震震損主要出現在2/3壩高以上,兩個方案均具備枯水期降低庫水位進行大壩檢修的條件,且能泄放大部分庫容。
四洞方案泄水建筑物分3層布置,樞紐泄洪運行靈活,但隧洞較多,受地形條件限制,相鄰建筑物間距較小,布置局促。三洞方案溢洪洞泄洪規模略大,泄洪放空洞孔口大,設計水頭高,弧門推力大,雖然對施工質量及工程運行管理要求高,但均在國內技術水平所能達到的范圍之內。三洞方案由于減少了1條洞室,拉大了洞室間距,更利于洞室圍巖穩定,布置上也更加靈活,且投資比四洞方案少約3.3億元。
綜合技術經濟分析,兩方案技術上均可行,各有利弊。四洞方案設置了專門的放空洞,放空洞進口高程低,降低庫水位能力較強,同時泄洪洞進口高程較高,運行相對可靠,但四洞方案存在極低運用幾率的放空洞如何維修保養問題;三洞方案泄洪放空洞設計水頭相對較高,流速相對較大,但三洞方案可改善建筑物的布置條件,節省投資。
綜上所述,泄洪洞與放空洞結合布置,可滿足樞紐泄洪要求和大壩檢修要求,技術可行,投資較省。最終選擇三洞方案作為泄水建筑物布置方案。
拉哇水電站河谷狹窄,岸坡陡峭,左岸大型不良地質體發育。樞紐布置將主要建筑物布置于右岸地下,避開了左岸Ⅶ號堆積體、Ⅷ號堆積體、深厚全強風化自然邊坡,較好地適應了壩址地形地質條件。泄水建筑物分2層布置,采用3條洞室泄洪,雖然泄洪水頭高、流量大,對運行管理要求高,但均在國內技術水平所能達到的范圍之內。泄水建筑物布置滿足樞紐泄洪和大壩檢修要求。下一步將重點研究泄水建筑物高速水流、混凝土抗沖耐磨、隧洞摻氣減蝕、隧洞襯砌及下游河道防護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