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麗
醫學檢驗(MLS)指取用人體材料進行細胞學、生物物理學、血液學、遺傳學、生物化學、免疫學及微生物學等方面檢驗的過程,以達到預防診斷治療人體常見疾病及評估判斷人體健康程度的目標,屬于信息科學的范疇,并且以分子生物學理論為學科基礎。受現代醫學技術蓬勃發展的影響,涌現出大批量的全新檢測儀器及檢測方法,以推動醫學檢驗技術進步[1,2]。同時,醫學檢驗對于疾病預防診斷治療具有不可比擬的積極作用,換而言之,提高醫學檢驗結果準確性能保證疾病的治療效果,但是影響臨床醫學檢驗結果的因素相對復雜,包括實驗方法、樣本采集及飲食等[3,4]。有研究資料顯示,藥物存在影響臨床醫學檢驗結果的可能性,而如何分析藥物對醫學檢驗指標的影響,得到越來越多從業人員的關注及重視。鑒于此,本文選擇2018 年11 月~2019 年11 月進入本院接受臨床醫學檢驗的10000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一步重點探究藥物對臨床醫學檢驗結果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8 年11 月~2019 年11 月進入本院接受臨床醫學檢驗的10000 例患者的臨床資料。
1.2 方法 回顧性分析因用藥造成臨床醫學檢驗結果出現偏差問題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檢驗記錄、護理記錄及計算機病歷等內容,詳細記錄患者檢驗結果、用藥情況、性別及年齡等基本狀況,列出患者服用某種藥物造成檢驗指標偏差的詳細情況。
10000 例患者中92 例因用藥造成臨床檢驗結果出現偏差,其偏差率為0.92%。92 例患者中男女比例52∶40,年齡3~82 歲,平均年齡(36.42±15.58)歲。藥物不同對醫學檢驗結果所產生的影響也不盡相同,具體見表1。
表1 10000 例患者藥物對臨床醫學檢驗結果的影響情況(n,%)
3.1 影響分析 從本質角度來看,臨床醫學檢驗涉及臨床內外科等方面工作內容,說明臨床醫學檢驗工作量相對龐大且工作難度高,而實行臨床醫學檢驗能幫助醫務人員預防診斷治療疾病,全方位評估健康程度。同時,臨床醫學檢驗所包含的學術知識相對廣闊,例如:病理學、細胞學、生物物理學、血液免疫學、化學、血清學、微生物學及生物學等,往往需要立足于大量理論知識,提取受檢者的個人標本進行分析,甚至向受檢者提供相應的咨詢性服務[5,6]。由此可見,臨床醫學檢驗是醫療機構中用于診斷及分析病情的重要科室之一。此外,有研究資料顯示,部分藥物存在影響臨床醫學檢驗結果準確性的可能性。
藥物對臨床醫學檢驗結果的影響相對較大,包括生物病理影響及特殊組織影響。其中,口服藥物后可能影響其生理組織,以維生素C 為例,長期服用維生素C 的受檢者進行臨床醫學檢驗時極易出現隱血、葡萄糖及膽紅素等指標假陰性的現象,并且女性口服避孕藥也存在甘油三酯(TG)指標上升的可能性,說明口服藥物后嚴重干擾受檢者的臨床醫學檢驗結果準確性。此外,有研究資料顯示,口服藥物不止影響臨床醫學檢驗結果的準確性,更可能對特殊組織產生極其不利的作用,例如口服青霉素及紅霉素可嚴重影響腎臟功能。
結合分析結果發現,影響臨床醫學檢驗結果的藥物類型相對復雜,如抗菌藥物、解熱鎮痛類藥物、利尿類藥物、激素類藥物及抗癌類藥物等[7,8]。其中,抗菌類藥物是臨床治療應用最為常見的藥物,而過度使用抗菌藥物或過量使用抗菌藥物則存在嚴重破壞機體免疫系統的可能性,造成其生理組織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以鹽酸哌替啶為解熱鎮痛類藥物的典型代表,口服后直接影響人體尿糖濃度指標,往往需要醫務人員的關注及重視。有研究資料顯示,利尿類藥物存在影響人體中K+含量的可能性,尤其是長時間口服利尿類藥物極易引發高尿酸血癥,以至于干擾臨床醫學檢驗結果。
此外,激素類藥物對于人體影響影響相對深遠,口服激素類藥物后不止影響人體血脂指標,促使其產生高低波動,更可能造成血常規檢查出現結果偏差,特別是紅細胞及血小板的檢查,因此,臨床需對此引起充分的重視。
3.2 質控措施分析 在實際檢驗的過程中,相關醫務人員秉持以人為本的工作原則,全面分析藥物對臨床醫學檢驗結果的消極影響,做好患者入院前期藥物使用既往史的調查工作,詳細記錄其藥物類型、藥物用量及用藥時間,待全面掌握其用藥情況后,再組織臨床醫學檢驗,根據檢驗結果進行綜合分析,以達到消除影響檢驗結果準確性的風險因素。同時,盡量于檢驗前期詢問患者及其家屬的個人病史,有助于了解患者的身體素質及機體狀態。此外,醫院適當擴大成本投入,結合不同藥物對臨床醫學檢驗結果影響的差異性,建立相應的藥物影響檢驗結果信息化系統,便于檢驗科醫務人員完成檢查工作任務。
同時,鼓勵檢驗科醫務人員利用信息化系統查詢系統中相關理論知識,針對出現異常情況的檢驗結果則及時輸入結果異常的關鍵詞進行查詢,甚至可建議患者停止口服藥物后再挑選其他時間進行檢查,充分發揮信息系統的服務作用,以達到降低臨床醫學檢驗結果失誤率的目標。醫院貫徹落實可持續性發展的工作原則,持續健全及完善臨床醫學檢驗工作流程,以增強檢驗人員工作流程熟悉度為前提條件,規范臨床醫學檢驗的操作方法,不止能大幅圖提升臨床醫學檢驗的工作效率,更能快速排查出干擾檢驗結果的臨床藥物,甚至能幫助醫務人員采取相應的處理方法,消除藥物作用對臨床醫學檢驗結果的負面影響。
總之,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持續進步,個體疾病判斷方法日趨豐富,促使臨床醫學檢驗技術應運而生。臨床醫學檢驗結果的影響因素相對復雜,例如:吃飯喝水及口服藥物等,直接影響其檢驗結果的準確性。為了保證臨床醫學檢驗結果準確無誤,建議于檢驗前期不可口服任何藥物。同時,部分藥物成分可能與檢驗期間所使用的試劑產生藥性沖突,直接影響結果,導致病情判斷失誤,輕者可能延誤最佳治療時機,重者可能威脅患者生命健康安全。如何提高臨床醫學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及工作效率,得到越來越多從業人員的關注及重視。
綜上所述,藥物對臨床醫學檢驗結果的影響相對較大,客觀上要求相關醫務人員以明確患者藥物使用情況為前提條件,采取科學合理的控制措施,方可保證臨床檢驗結果的準確性,進一步為臨床診斷及治療提供強有力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