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哲超
本文針對當前土木工程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將“互聯網+”和土木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相融合,就我校土木工程人才培養,總結出四“新”三“激”的實踐經驗和建設想法,即一類新需求、一種新理念、一套新技術、一群新伙伴;新需求激發新理念、新理念激活新技術、新技術激勵新伙伴。
自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以來,將“互聯網+”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他提出當前互聯網業要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由此引發了傳統行業利用互聯網+的技術、理念及思維向新興業態轉型的快速演進。。雖然“互聯網+”能夠將互聯網的優勢功能與傳統行業相融合,為用戶提供更加個性、智慧的服務,但不同行業與互聯網的融合程度不盡相同,仍需具體行業具體分析。
有相當的師生對應用型、學術型與職業技術型的教育概念混淆了,作為應用型教育的地方院校不能正確理解應用型所特有的人才品格、知識規格和能力結構,作為學校人才培養的運作人員若錯誤地把應用型教育定位理解成為實施職業技術的教育,不但會使學校喪失原有的大學傳統,還會降低人才培養的規格,對雙方的發展和競爭都是很不利的。又或者不舍得學術型的殊榮,只是一味的追求人才培養的精英化,重視學術而忽視應用和技術的教育,就造成了人才培養與大眾化發展的不協調。
土木工程與其他專業相比較,是一門十分重視實踐的專業。對于土木工程專業的實際教學活動來說,教師不僅要做好理論知識的傳授,還要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機會。對于土木工程信息化來說,也是同樣的要求。但是在目前,對土木工程信息化教學理念了解不是十分透徹,導致學院對土木工程信息化教學的過程當中,容易出現填鴨式教學的問題,具體表現為教學過程缺乏對學生的實踐鍛煉,不僅理論教學方法比較死板,其次教學活動較少,不能滿足學生切實的實踐需求,導致學生對土木工程信息化學習的過程中,通常都只能學到比較淺的層面,不能切實掌握土木工程相關內容的實質,也沒有充足的時間鍛煉自身的實踐能力。
在當今“互聯網+”時代背景條件下,土木工程專業的發展既面臨機遇,也存在挑戰。在高等教育大發展的今天,教育部及時提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以本為本”原則,重慶三峽學院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試點轉型高校之一,正值實現學校走內涵式發展和彎道超車的關鍵時期。在此背景下,項目組成員通過前期大量調研和實踐,對于今后我校土木工程專業的特色發展和建設思路,總結出以下實踐經驗和建設想法:三“激”四“新”,如圖1所示。

圖1“互聯網+”背景下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特色突破路徑研究思路
四“新”指一類新需求、一種新理念、一套新技術、一群新伙伴;三“激”指新需求激發新理念、新理念激活新技術、新技術激勵新伙伴。結合重慶三峽學院建設國內一流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學校辦學定位,堅持“以崗位需求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為目標、以素質提升為重點”的原則,初步確定我校土木工程專業的辦學定位為培養符合地方土木工程產業需求的高素質、多層次和多樣化應用型人才。
根據人才培養規格要求,以“知識-能力-素質”為主線,重構土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一方面打造符合地方企事業單位崗位需求的應用型課程體系模塊;另一方面,充分整合傳統的以學科教育為背景的知識鏈課程群,以就業為導向、實行彈性化課程和課程模塊化建設,并以“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人才市場對畢業生綜合能力需求為出發點,多元整合多學科且利于職業能力提升的交叉學科課程群,從而實現職業教育和素質教育一體化目標。充分利用和整合“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現有的優越教學資源,進一步創新、推廣和運用好新的教育教學模式,比如在課堂教學組織過程中充分利用翻轉課堂、慕課、微課、新媒體平臺等教學資源。
通過與地方企事業單位的深度密切合作,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在前期產業調研基礎之上,積極尋求土木工程產業相關企事業單位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和課程大綱的修訂工作,并通過實習基地建設、畢業生頂崗實習和課程實習等相關實踐教學環節的組織實施,探討校企合作、校地合作育人模式,嘗試通過學科專業建設實現高校與社會、經濟、企業三聯動,切實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和提供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綜上所述,要滿足市場土木工程產業新需求、實現新時期專業人才培養新目標,必須堅持“三措并舉”,做好專業人才培養特色突破的路徑選擇,即新理念指導下的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新技術推動下的全新教學模式推廣、新伙伴參與下的校企合作與產教融合。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和當今互聯網的發展,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調整和升級,市場對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時期背景下,各高校在土木工程專業辦學特色凝練方面也正面臨嚴峻挑戰。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發展和專業建設,必須結合自身辦學條件和辦學理念,在土木工程專業目標定位、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和產教融合等方面多措并舉,才能真正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的特色突破,滿足市場上土木工程產業新需求、實現新時期專業人才培養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