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雅茜
摘 要 傳統的河堤工程,單一注重防洪防汛功能,會造成生態環境、基礎服務與空間活力效能的下降,本文通過論述六合滁河左岸的現狀問題以及在彈性景觀理念下的河道設計,分別在融合水利、生態修復、文化景觀、特色植被等多方面提出設計策略,旨在探索應用彈性景觀策略解決河道景觀設計的新思路。
關鍵詞 風景園林;濱水景觀;彈性景觀;策略
當下彈性設計理念已經引入景觀設計,提供了新的視野,六合滁河左岸具有獨特的濱水自然條件,隨著江北新區雄州中心的發展,滁河左岸的環境建設顯得尤為迫切,針對滁河水位的影響、左岸文化資源及拓展城市功能,規劃將打造成六合人文傳承創新帶,滁河休閑游憩景觀帶,實現“望山見水·新棠邑,活力繽紛·果老灘”的美好愿景。
1六合新城滁河左岸概況
六合位于南京市北部,古稱棠邑。滁河是六合的母親河,自西南葛塘馬汊河口入境,貫穿整個六合區,滁河左岸北起新篁河口、南抵雍六高速(雍庭園大道)、西至滁河、東至西陳路,是長約2公里的濱水綠帶,周邊毗鄰雄州中心,規劃定位為山水城市客廳,未來周邊以商業為主,濱水界面較為活躍。左岸濱水場地“兩水夾一堤”的格局特色突出,現狀土堤平直,內水系水位穩定,具有濕地特色,植被僅少量喬木(楊樹),生態及景觀類型單一,規劃將修建水利防洪堤,抬高堤頂路,將進一步加劇生態景觀的退化[1]。
2彈性景觀理念與城市河道
董靚教授認為“景觀的彈性主要是景觀的場景在突發狀況的時候,能夠保持原有的功能,調整自我的能力”,往往系統組成越復雜和多樣健康狀況就越好,景觀彈性范圍就越大,因此,彈性景觀是融合的、多元的、可持續的,反映了人工和自然景觀在空間及時間維度中恢復能力方面具有靈活性。
在城市河道中,通常會將河道的防洪排澇功能排在第一位,景觀專業則局限在堤外被限定的狹長空間內,遮掩河道改造所造成的環境破壞,造成河道的景觀和生態功能不能正常發揮。彈性景觀需要從尊重河道自然生態的客觀規律出發,平衡水利防洪和景觀生態的功能需要,統籌兼顧與周邊城市的關系,營造多樣化的生境與休閑活動,在遇到水位大幅漲落、極端天氣、環境污染、物種入侵以及過度人為干預等干擾下,能夠具有自我修復及再生的能力,營造出人水和諧共生的河道生態景觀。
3應用彈性景觀理念的設計策略
(1)融合水利,景觀先導。滁河左岸項目中,由水利先制定防洪標準,景觀綜合場地人文、自然、生態及上位規劃等因素,在確保滿足水利各項要求基礎上,落實堤頂路線形、駁岸形式、濱水斷面形式與植物栽植形式。如水利要求的堤頂寬11米,景觀設計堤頂路寬5米,弧度曲線滿足防洪車通行要求,利用轉折及邊角空間可形成路兩側活動空間,望山見水平臺將堤頂平臺拓寬至30米,形成“左岸之心”,充分利用老堤,形成景觀節點;迎水坡駁岸類型為雷諾護墊駁岸與直立式駁岸相結合,避免了通直的形式,內水系則更為豐富,臺階式、平臺式、直立式與自然式水下駁岸相結合;迎水坡斷面空間也分為多種形態,濱水路時而臨水時而退后,地形避免了均坡的單一類型,大大豐富了水岸的空間形態,增強了親水體驗;根據滁河的水位深淺變化,合理配置陸生、水緣和水生植物,營造豐富的濱水植物群落。具體實施階段,則將景觀設計的平面及空間形態反饋于水利圖紙中,形成線形優美的堤頂路,生態的護岸,與多變豐富的濱水活動空間,最終由景觀專業深化刻畫景觀節點,景觀與水利專業共同協作,發揮出彈性景觀的融合性與靈活性。
(2)安全可持續的生態修復。左岸生態方面主要問題為生境單一化與應對防汛及人為干擾。規劃構建滁河水陸交接生境、內水系濕地生境與堤坡林帶生境。水陸交接帶通過岸線的高程變化,自然的水位消落區,種植本土洪水適應性植物,增強濱江交界面的動態性和穩定性。根據岸線不同受淹影響,對植被的耐水性要求不一,將迎水坡劃分為標高10.7~12米不受淹,標高9.3~10.7米偶爾受淹,標高8~9.3米經常性受淹,淺灘標高7~8米長時間受淹幾種類型,將大大降低洪期過后的維護成本;滁河內水系水位相對穩定,規劃梳理水系形態,創造豐富多樣的水岸濕地,形成多個島狀生態斑塊,營造凈化能力強的水生植物與水底生態系統,凈化內水系水體;堤坡林帶營造植被緩沖帶,通過草溝、雨水花園攔截路面污染。
(3)豐富多元的文化景觀。滁河承擔著文脈延續的重要使命,相傳滁河邊有個名叫“果老灘”的河灘,據說張果老曾在此修道,因偷吃千年何首烏而得道成仙,倒騎毛驢周游天下。規劃以滁河,靈巖山,芳草澗,海棠文化的自然文化為基底,以果老灘哲學思想中的健康文化為主線,以六合古城文化及冶山火車、船運為代表的工業遺存為點綴,在左岸線性景觀空間中將不同主題意境的景觀節點進行串聯,形成反映自然文化的海棠疊影、翠灣燈影、凌波攬月、芳草寫意景點,反映健康文化的果老漁歌、健康慢行道、兒童游樂等景點,反映古城及工業文化的滁河燈塔、望山見水、棠邑雅集、時光尋跡等景點。
(4)鄉土特色的植物景觀。最大化利用現狀生態植被資源,形成自然質樸,開合有序的空間特色,規劃植物景觀結構為“兩脈四帶”,兩脈形成西陳路杜梨景觀大道與大堤海棠慢行景觀路。四帶為滁漫花坡、滁濱彩堤、滁芳草澗、棠邑水街。采用多品種分區自然片植,突出各區的空間變化,六合古稱棠邑,規劃體現以“棠”為主題植物特色,海棠花滿兩堤,左右兩岸植物林冠線形成立面變化,提倡低維護成本,構建粗養護型植被群落,地被選擇多年生宿根花卉及觀賞草。滿足水利安全要求,堤頂及堤坡上形成淺根細的色葉林與花林,不構成對大堤的損害。
4結束語
本文以彈性景觀為切入點,探討了六合滁河左岸的設計策略,分別在景觀融合水利、生態修復、文化景觀及植物景觀四個方面推進生態保護、文化特色和可持續發展,為滁河景觀建設提供了科學有利,特色突出的實施路徑,擴寬了城市河道設計的思路。
參考文獻
[1] 鮑夢涵.基于彈性城市理論的濱海城市河道景觀規劃設計研究——以黃驊市南排河、新石碑河雙河景觀帶設計為例[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