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勇

北京的城市建筑享譽世界,而“鑲嵌”在北京中軸線以及兩側的建筑,更是瑰麗無比,在這其中,天壇便是之一。
前段時間,我有幸結識了天壇公園原總工程師、副園長徐志長老先生,并聽他講述了天壇的趣聞軼事。
天壇建成于明朝永樂十八年,面積達273公頃,相當于4個紫禁城面積,今年已有整整600年歷史,與紫禁城、先農壇同歲。
作為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天壇,傳承著歷史文化、展示著古都風貌、肩負著服務首都核心功能的光榮歷史使命。在北京中軸線眾多遺產點中,天壇是面積最大、日開放時間最長的遺產點,是北京中軸線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建天壇
古人為何要建造天壇?徐老像講故事一樣娓娓道來。
古人是信“天”的,對“天”充滿著敬畏之心,認為“天”是至高無上的,主導著自然界。天要下雹子,人類無法制止;天不下雨,人類也沒有辦法干預。
皇帝為了與“天”搞好關系、取得同情,每年在特定的日期里,要在天壇派人宰殺牲畜,起舞吟歌,并親自設宴,擺酒祭天祈谷,款待上天。請求上天庇護和福佑人類,降福消災,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徐總告訴我,古代祭天,就是與天神溝通和交流,孔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皇帝每年在“冬至”舉行祭天大典,就是宴請天神的過程。
明朝永樂年間,篡權奪位的朱棣皇帝,由南京遷都北京,為了在北京也有祭天祈谷的場所,在南郊建造了天壇建筑群。此后明清的幾百年間,多位皇帝不斷在天壇建造和改建新的建筑進行祭天祈谷,拜謁上天。
清朝乾隆皇帝在位60年,來天壇祭天100多次,稱得上是“勤政皇帝”了。乾隆之前的祈年殿叫“大享殿”,是上青、中黃、下綠的三層琉璃瓦建筑,寓意為天、地、萬物。乾隆皇帝看著很不順眼,感到是廢舊材料拼湊的,于是重修了“大享殿”,將原來的三色瓦頂,更換為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清一色的藍瓦金頂,親自改名“祈年殿”,并書寫了匾額,以此作為皇帝祈谷的場所。
而真正祭天的場所卻是祈年殿南面的“圜丘壇”,它也是乾隆主張擴建的,處處顯示著“九五之尊”。我們現在看到的“天壇”布局,自乾隆時期就定型了。“天壇”之名,也是園內壇殿建筑群的總稱。
祈福祉
天壇的建筑工藝是偉大超群的,因此也引來各國政要參觀游覽。在這里,徐總講了一個小故事——
1986年,徐總在祈年殿接待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當參觀完畢將要走出祈年門時,女王突然說道:“徐先生,冬至皇帝祭天,這一天特別冷,皇帝就該受凍嗎?能不能改個日子?”
徐總說:“皇帝的地位特別高,權力特別大,他代表著全國人民的利益,為了全國的農業豐收,他不能不來,這也是皇帝‘勤政的表現!”
女王又問:“徐先生,剛才您講過皇帝在這里祈禱的愿望是‘風調雨順,這個愿望究竟是什么概念?”
徐總回答說:“就是在一年中刮風和降雨都要適時適度的意思。古人并未向上天提出更高的要求。”
女王再問道:“什么時候不該降雨呢?你們古人祈求風又是為了什么呢?”
徐總繼續解釋說:“當收割完糧食,就不希望老天降雨了,不然糧食就會爛掉。五谷都是禾本科植物,均屬‘風媒花,也就是說,每當抽穗開花時,需要風來幫忙傳授花粉,缺少風的幫助糧食就不會飽滿,就會減產。”
女王似乎聽懂了,但很快又有了疑問:“古人可能有這么高的科技水平嗎?”
徐總耐心解答:“是的,古人還未能懂得授粉和風能傳播花粉的道理。但是長期農作的實踐告訴他們,五谷抽穗開花時,如果無風,農作物就不會豐收,人們就會餓肚子。所以古人除了求雨也祈求適時適度的風。”
女王聽罷便把周圍隨訪的記者召集過來,向大家說:“西方各國都有過求雨的歷史,卻沒有求風的經驗。西方只要求雨,而中國追求的是一個完美的風調雨順的大環境,中國古老的東方文化真偉大!”
她希望人們到中國來探索東方文化,應該先到天壇來,因為這里是“以天為重”的中國文化,中國的“天”就是大自然。先到天壇,你就摸著了東方文化的脈了,再學別的就會容易些。
從破壞到恢復
我漫步在天壇里,感受著古代的建筑風貌,體會著蒼松翠柏的莊嚴肅穆。也回想著徐總講的,他親身經歷的天壇幾十年來的變化。
改革開放初期,天壇還沒有恢復如今的狀況,有的地方長了很高的草,還有的人在天壇里耍把式、賣烤肉、摔跤,甚至還種了一萬多棵果樹,與有著幾百年歷史的蒼松翠柏格格不入。徐總曾講:“天壇不是天橋,公園不是公社,天壇就是天壇。”對天壇有著深厚感情的徐總,對這些“不倫不類”的果樹一直耿耿于懷。恢復天壇原貌,是徐總一直追求的目標。
說到恢復天壇原貌,徐總要感謝“中國植樹節”的倡導者鄧小平。
1985年的一天,徐總接到一個電話,說鄧小平要來天壇植樹,問天壇是否有地方,徐總高興壞了。
鄧小平在天壇種下了檜柏和松樹。 之后,鄧小平接連幾年都到天壇植樹,徐總也借此機會把那1萬多棵果樹全部清理完畢,恢復了天壇蒼松翠柏環繞壇殿的肅穆景象,向世人展示了一個既古老又年輕的天壇。
一直以來,還有一人讓徐總感激在心,那便是谷牧副總理。1985年,徐總作為天壇管理層的領導,接待谷牧副總理帶領的國家多個部委,參加旅游發展調研會。對于徐總講的天壇要辦旅游之事,谷牧副總理給予了肯定與支持,他對徐總講:“快辦!既然旅游是好事就要快辦!天壇需要資金可以提要求。”正因為谷牧副總理的關心和支持,天壇才有了新氣象。
天壇發展旅游,接待大批國內外游客而產生的經濟效益,全部用來保護文物和環境,文物和環境保護好了,游客也會越來越多,繼而更好地推動了天壇旅游的發展。周而復始,天壇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形成了良性循環。
聯合國遺產保護委員會評論是景觀設計的杰作,它簡潔而生動地表達了對一個偉大文明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宇宙觀;它獨特象征寓意的規劃設計,長期以來對遠東許多地區的建筑與規劃,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如今的天壇,作為北京城區南中軸線上的一顆明珠,每天迎接著數以萬計的國內外游客,展現著中華民族的獨特魅力和中國人民的智慧結晶。作為生活在北京的市民,對此深感無比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