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徹之

人類作為物種顯然和其他生物不同,不僅在于其能使用更復雜的工具,并產生了繪畫、音樂和詩歌等藝術形式,它們被其他物種置若罔聞,這些藝術載體背負著群體歷史,又伴隨著人類意識的悠遠流淌。
詩,為精神而歌
從愛默生到龐德再到羅伯特·洛威爾,幾代美國詩人都困惑于美國詩歌缺乏自身的傳統。和幾年前歷史的中國或歐洲詩相比,美國人所擁有的更多是廣袤的西部平原的勁風,和殖民地充滿虛榮心和求勝欲的歷史,這種歷史要求把一切事件都當作第一次發生,并且不計后果。自我的重要性在此時不言而喻:只有一個極其中心化的,查拉圖斯特拉似的自我才能把零變成無限,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簡單來說,創世。這種看似具有炫耀性的英雄主義,其實包含著無奈與悲劇感。惠特曼的自我之歌把“我”等同于宇宙,其原因除了具有政治色彩的浪漫主義的個人崇拜之外,還在于除了“我”也沒其他什么好說的。似乎在歷史的鏡像面前,自我就是歷史,在此自信與謙卑是一枚硬幣的兩面。這枚硬幣以其飛快旋轉的速度造就著歷史的輪回演變,并且搭上了某些賭博者全部的身家性命。
如果從這個角度理解美國詩歌,我們會發現美國詩人也甚至都是集體主義的。用雪萊的話說,每個詩人的詩都成為了一首真正的,似乎是無與倫比的長詩的一部分,而這首長詩所擁有的主體性則像美國的主體性一樣不斷流動,因為金融業,硅谷和戰爭的利益減損或豐富,盡管這種群體化的主體性有鮮明的口號:個人主義。
從美學角度看,這種個人主義是波西米亞氣質、惠特曼主義、精神分析學、現代派的詭辯、虛無主義和全球化等交相混雜的產物。抒情主人公在這種詩歌中不僅是被治療和反思的對象,更重要的——正如艾米麗迪金森詩歌中的破折號所暗示的那樣——還是與自我交流的對象。盡管這個自我多疑、善變,對理智具有狂熱的激情,有時候盲目自信。不同于希尼詩歌潛含的道德精神,美國詩歌并不那么熱衷于理解世界的倫理根脈,而相反常常對這個世界提問。從惠特曼到T.S.艾略特,到哈特克蘭,再到晚年的阿什貝利,都是極其敏銳的觀察家,其敏銳程度,甚至會讓人覺得他們在道德上是極為冷漠的,抑或在政治信仰上是不令人尊敬的。晚近的美國詩歌則更為柔和,個人主義的狂熱從高蹈收斂為一種幾乎是無精打采的精明。新晉獲諾獎的詩人路易斯·格呂克,則可被看作是這種風格的代表之一。這么說并不包含貶義,精明對于藝術家來說通常是一件好事,就像金絲眼鏡對于裁縫來說是好事一樣,非常美觀,有時也很實用。格呂克的精明之處在于,將女性私人生活,放置在一種幾乎視虛無主義和孤獨為合理的歷史結構中。換句話說,她把私人生活的書寫,和作為美國人在最近兩個世紀匆忙積累起的歷史感結合在一起,但是其焦慮卻在個人而非歷史本身,后者往往以濾鏡或者神話原型的模式,成為私人生活的組成部分。格呂克焦慮的原因與其說是歷史重負之下,詩人的聲音何去何從,不如說是在歷史消解和隱現此起彼伏的當下,詩人該如何安穩地過好內心生活,并且和生活中那些不愉快和平共處。
歌,生活更柔美
因此,在對歷史的看待方式上,格呂克們似乎和我國詩人截然不同。幾千年以來,集體歷史深刻的浸潤感和成就感,幾乎很少讓現代中國詩人們感到歷史的虛無。對大多數人來說,重要的不是去創造歷史,而是去回應。上世紀80年代的史詩熱潮,和當今再度流行的長詩寫作,都共同表現出當代中國詩的歷史緊迫感。在上世紀90年代詩歌興致懨懨地敗退回個人生活,消解宏大敘事之后,當下漢詩正迫切地尋找一種重新與歷史接軌的偉大寫作模式。這種模式不僅僅需要回應現代,還要尋找風光的古代。讓我非常吃驚的是,受這種回追溯源,或者開宗立派的隱秘意圖的驅使,甚至年青一代的詩歌愿望也普遍趨于老齡化,而美其名曰“晚期風格”,意思是在書寫層面達到某種與社會歷史對話的,更具有歷史責任感和現實意識的高齡寫作風格。
拋開對貝多芬、薩義德和阿多諾的誤會,這種叫法是值得探究的。原因在于它設想的文學和歷史一分為二的模式,已經不再被人所接受;另一方面,詩歌的過度散文化和雜文化是具有危險性的,它在使表達外延更為寬廣的同時,很容易對技藝層面不穩定的詩人造成體式和風格上的誤導,讓他們以為接地氣就是詩歌。沉醉于對歷史和現實的敘述本來是當代小說的特點,這些年在詩歌中也愈演愈烈,以至于讓讀者們誤認為,如果不在詩歌中加上敏感詞匯,如果對個體生活的描寫缺乏普遍意義,那么詩歌就只能是自娛自樂的,只能在行家手中把玩的玩物。從上世紀40年代保羅·薩特有此論調之后,這類某種色彩相當鮮明的詩歌觀就不斷被學者鼓吹。
在這種情況下,對歷史的執著經常讓詩歌被歷史所累。路易斯·格呂克以較為柔和的方式緩解了這一悖論,或者說得更明確一點,是諾獎評委們,他們似乎試圖通過給格呂克頒獎來告訴讀者,詩歌在今天的疫情背景下,仍然有表達人們日常生活的尊嚴和力量;同時也告訴詩人同行們,不是光喊鐵肩擔道義就能寫出好文章的。文學與社會歷史關系的微妙,一點不次于戀愛中男女心態之間的微妙,有時候不直接說破,反而效果更好。
書,或應有骨
我曾經把自己的論點推向極致,即詩歌如果想表達歷史,必須首先卸下歷史的重負。我沒有論證,因為很多詩人已經用事實給出了正例或反例。而無論是正例還是反例,這些杰出人物的作品都讓我印象深刻,雖然我必須承認,反例可能更多。真正有自信的藝術家似乎從不刻意擔心沒有對歷史負責,或者自己對某些事物存在某種債務。這仿佛是一種高度的自戀,但其實質的好處在于,他懂得了無論是歷史或其他,都只是作為我藝術的材料,最終能夠為我所用才是合理的,反之即是不合理。忙于評職稱和參加飯局的學者們可能會說,這種態度是極其狹隘自私的,可那又怎么樣呢?有了專心描繪情感的畢加索,才有了畫《格爾尼卡》的畢加索,但是多了那個寫雜文的魯迅,就少了那個本來可以寫出更多《故事新編》的魯迅。在與各種外部因素的博弈中,藝術很可能是弱勢的一方,如果連藝術家本人都咄咄相逼,那藝術可能真的就弱不禁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