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樹林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高新技術被應用于各個領域,在推動各領域現代化發展的同時,也使人們的生活及工作方式發生了很大改變。特別是高新科技在電影制作方面的應用,大大提升了電影的視覺效果,使得很多想象中的畫面呈現在觀眾眼前,在刷新觀眾視覺感受的同時,也使電影行業的發展進入了全新的階段。而《 阿凡達 》就是技術演繹電影華麗的代表,其在上映后獲得了良好的口碑和票房,成了電影界的新奇跡。因此,文章結合《 阿凡達 》的奇幻影視空間對藝術演繹電影的華麗進行具體論述,以期對電影行業的現代化發展產生一定的推動作用。
提起《 阿凡達 》這部影片,人們最為直觀的印象是絢麗多彩的自然雨林及宏大的戰爭場面,這部電影在當時堪稱史詩級劇作,帶給人的震撼更是無與倫比。正因如此,該影片上映僅僅幾個星期,就獲得了驕人的票房成績,在北美票房榜獲得冠軍排名長達七周,創下了票房紀錄的新高,同時也獲得了多項奧斯卡提名獎。這部電影之所以獲得如此成功,一方面是由著名導演卡梅隆進行指導和拍攝,另一方面這部電影具有五億美元的成本投入,這在提升卡梅隆導演發揮空間的同時,也為各項影視制作技術的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導演、資金、技術,是構建《 阿凡達 》奇幻影視空間、展現電影華麗場面的重要條件,三者缺一不可。
一、技術演繹電影的華麗
(一)劇情簡介
在《 阿凡達 》當中,主人公所在時期科技發達,人類探索范圍不斷提升,已憑借飛船對距離地球數光年之外的宇宙區域進行探索,使得宇宙各星球不可避免地成了人類探索的“村落”。而科技的高度發達必然會加劇人類的探索欲望,加之有先進的武器裝備作為支撐,人類萬物之長的心理被進一步放大,并將貪婪的目光聚集在了遙遠的潘多拉星球上。而“潘多拉”在古希臘神話當中具有災難傳播源泉的意思。影片中人類將即將入侵的奇幻星球稱為“潘多拉”,意欲惡意抹黑、丑化這個星球,從而為自身的侵略尋找借口,以便打著消滅災星的旗號,堂而皇之地進行侵略。而在整個“阿凡達計劃”中,人類對納威人展現出的友好與仁慈,不過是血腥侵略之前的掩飾而已。但隨著主人公杰克對潘多拉了解的不斷深入,發現這個星球并不像人類宣傳的那樣,沒有毒氣肆虐的環境,也沒有嗜血兇殘的種族和妖獸,有的只是一個美麗而又奇幻的空間,就如同原始森林一樣,不受外界所影響,充滿生機與活力。同時,在這個空間當中生存的納威人,盡管有著高大的身材、矯健的身手及獨特的長相,但其在性格方面卻非常正直、善良及溫和,而且能夠與自然萬物通靈。主人公在與納威人進行深入交往中,逐漸對納威公主產生了愛戀之情。于是,出于正義和愛情,其毅然選擇與納威人共同對抗人類的入侵,并運用自身的智慧與勇敢帶領納威人與先進文明進行決戰。電影中讓人感受最為深刻的一幕是主人公駕馭著飛鳥與飛船進行戰斗的場面,這一畫面會讓很多人將觀影期待寄托于主人公與飛鳥身上,期望他們的勝利。
(二)以技術為基礎開創視聽盛宴
卡梅隆在拍攝《 阿凡達 》的過程中,充分利用3D技術,構建了一個美麗而奇幻的空間,同時又借助IMAX3D影院提升了觀眾的觀影體驗,使觀眾仿佛身處奇幻世界中,在感受這個世界美麗景觀的同時,又經歷了一場恢宏的未來大戰,觀眾的視覺及聽覺受到了全面刺激,其視聽效果可見一斑,這也說明了大銀幕中也蘊含著大智慧。電影對各項技術的充分運用,可以在巨幕中提升各種色調的層次感,獲得將人物融入其中的通透感,能夠讓人們更好地感受電影的華麗。以先進科技為基礎,加之卡梅隆導演的細心指導,使得這場視覺盛宴在每一個細節都堪稱完美。
在《 阿凡達 》這部電影中,應用表演捕捉及電腦繪制的虛擬場景占據60%的比重,拍攝過程中需要演員穿戴專業的動作捕捉服,并在攝影棚當中依靠劇本及自身想象力進行表演。影棚頂部設置了140多個紅外攝像機,攝影棚中的LED燈在拍攝期間會發出近紅外光譜的反射,在被紅外攝像機捕捉以后,能夠將演員的基本動作記錄下來,然后通過電腦特技向數字角色進行動作映射。為了對虛擬場景中的演員表演效果進行實時觀看,格倫·德瑞還專門進行了虛擬攝像機的開發,這種攝像機并未設置鏡頭,主要是由記錄演員相對朝向及定位的標記器及LCD顯示屏構成。通過與Giant Studios的合作,虛擬攝像機對于數據的實時解讀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并成為影片制作的視覺預覽系統,使得真人表演能夠與計算機生成圖像進行快速融合,進而形成對應的電影畫面,確保了卡梅隆導演監督指導的實時性。
為了更好地采集演員臉部的細微數據,使得場景中的人物表情更加真實,卡梅隆與從事動畫指導工作的里奇·巴恩漢姆合作開發了一套能夠捕捉臉部表情的頭戴設備。該設備的核心是一個微型攝像頭,與演員臉部的距離僅有幾英寸,利用廣角鏡頭能夠將演員面部細小的表情變化記錄下來。頭戴設備在對演員面部表情信息進行采集以后,會通過相應的電腦軟件建立數字面部結構,并在這個結構中加入相應的規則。該規則會將演員面部肌肉運動直接呈現在納威人身上,賦予了納威人真正的情感。但由于影片中的納威人在面部特征方面與人類存在一定差別,利用表演捕捉獲得的表情數據還需經過后期制作,才能向數字角色進行映射。對此,整個制作團隊足足耗費了一年的時間進行阿凡達表情及動作算法的優化。也正是這種精益求精的電影制作態度,才獲得了業內人士及廣大觀眾的認可與支持。
從本質上來看,《 阿凡達 》實際是以現代影視技術為基礎呈現的一場視聽盛宴,如果沒有相關技術的應用與創新,觀眾很難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也就無法體驗潘多拉星球的美麗、神秘,更無法領略騎上龍鳥在空中自由翱翔、熱血奮戰所帶來的暢快。《 阿凡達 》對現代影視技術的應用,在創新電影制作形式的同時也為電影制作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
二、透過技術觀看電影內涵
縱觀世界電影制作史,可以確定《 阿凡達 》在影視技術方面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從電影本身來看,《 阿凡達 》之所以能夠實現口碑與票房的雙豐收,并不僅僅是因為這部電影充分應用了現代科技,為人們呈現了一個美麗、神秘而又奇幻的影視空間,除此之外,還歸功于影片當中主題映射的多元化特征。畢竟對于一部電影來說,如果只是技術獲得了進步,其只能成為電影學院教科書的一部分,而并不能被廣大觀眾所認可。例如,《 變形金剛2 》由邁克爾·貝導演,雖然電影中的技術投入占據很大比重,而且影片的視覺效果讓人非常震撼,汽車人與霸天虎之間的打斗場面讓人覺得科技感十足,但由于其中存在真情實感不足的問題,導致其最終的口碑并沒有達到既定目標。反觀《 阿凡達 》,經過卡梅隆導演的指導與制作,其不僅具有深刻的主題,意蘊也十分豐富。影片不僅涉及魔幻、科幻、環保、戰爭、愛情及人性反思,還較為關注觀眾的觀影期待,電影充分表現了個人英雄主義精神。雖然影片中也有一些俗套的情節,但其欲擒故縱的意味或出人意料的驚險,牢牢地抓住了觀眾的眼球。除此之外,影片還對人類發展過程中的行為進行了映射與批判,例如殖民擴張、森林砍伐及拆遷等,這些都是人類發展過程中造成的“歷史血案”。卡梅隆將這些繁雜的元素有機結合起來并進行相應改良與升級,制作出了這一開創電影歷史的影片,確實能夠在觀影之后發人深省。
雖然《 阿凡達 》具有豐富的意蘊,而且在視聽效果方面也能帶給人們強烈的沖擊與震撼,但對于世界電影史來說,《阿凡達》是否能夠和《浮華世界》及《 爵士歌王 》一樣開創一個全新的電影時代,還無法肯定,具體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 阿凡達 》雖然在制作過程中對許多電影技術進行了應用,但這些技術在其他電影中也曾被應用過,只是卡梅隆在應用的過程中進行了相應地改進和創新而已,其創新并不具備革命性;第二,對于無法通過裸眼進行觀看的3D電影,并不能肯定其具備普及意義,盡管影片當中的細節處理非常細膩,包括納威人身上的肌理都可清晰看到且非常逼真,但相比于真人表演,CG作品的差異性還是非常明顯。
對于《 阿凡達 》這部影片,在觀看與回味之后,感覺問題最多的地方是劇情,許多劇情給人以似曾相識的感覺,而這非常容易讓人詬病。例如,電影起初,軍隊進駐森林,與《 野戰排 》當中的場景有些相像;又如,主人公杰克將意識嫁接到一個納威人身上,更像是模仿了《 黑客帝國 》;再后來納威公主將杰克從猛獸口中救出,類似于《 風中奇緣 》的套路;杰克登上哈利路亞山馴服暴龍獸的場景,也給人以《 天空之城 》的感受。與此同時,在靈魂之樹下開展的治療儀式,幾乎與《 幽靈公主 》中的情節如出一轍,只是將湖邊的場景換成了靈魂之樹。最后,主人公杰克帶領整個納威種族對抗地球入侵者,也像是對《 與狼共舞 》的主題重現。另外,在戰爭期間,獸群與人類的作戰會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起《 指環王 》。在意識形態內涵方面,《 阿凡達 》與《 第九區 》較為相似,在近些年的電影賞析過程中,人們對于外星人的固有形象都是兇神惡煞且充滿了占有欲,而在這兩部影片當中,外星人反而成了弱勢群體,人類則成了兇神惡煞的入侵者,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可將這兩部影片視為“文明沖突論”的一種影像圖解。
盡管《 阿凡達 》在視覺景觀方面獲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果,也借此一炮而紅,但仍有很多專業人士認為,這部影片還遠遠不能成為好萊塢的經典之作,其中的華麗僅能滿足部分觀眾的觀影需求,其中的思想內容太過蒼白、空洞,即便運用華麗的外表,也無法將其遮住。
在《 阿凡達 》中,雖然可以看到許多其他電影的影子,但卻不能以此為借口將整個《 阿凡達 》否認。對整個電影史進行回顧可以發現,幾乎所有電影在劇情方面都會涉及邪惡、爭議、背叛、愛情及戰爭等主題,盡管時代在不斷發展變化,但這些主題卻得到了很好的傳承與延續,即便人類社會再發展幾千年,電影也很難將這些元素撇開。雖然很多觀眾對于現代藝術及后現代藝術已經厭倦,但很多悠遠的傳說及古老的神話在經過3D技術、CR技術及CG技術的包裝之后,依然能夠帶給觀眾不同的觀影感受。以《 海王 》為例,這部影片對于3D技術的應用非常成功,其將最為先進的科技手段與古老的主題結合起來,從影片剛開始鯊魚和男主的對話,并為了保護男主撞向玻璃的鏡頭簡直讓人驚嘆。通過這樣的3D效果設計影片開局,會讓觀眾對整部影片充滿期待,從而帶來人面鳥史詩級的視覺感受,而這也是未來電影發展的重要途徑。
三、結語
《 阿凡達 》的上映,為人們帶來了一片奇幻而美麗的空間,使人們的感官受到了巨大沖擊,同時也使廣大觀眾真正感受到了電影的華麗,使得這部影片創造了新的票房奇跡。對于《 阿凡達 》的成功,電影行業應進行深入研究與分析,盡管該部影片在劇情方面遭人詬病,但電影行業也應看到影片背后的技術力量,要對這種影片制作方式進行積極學習與借鑒,并在電影制作過程中對相關技術進行不斷探索與創新,以此提升電影的視聽效果。
參考文獻:
[1]高漢威.技術發展對于電影媒體的影響[J].魅力中國,2016(11):88-89.
[2]王甜甜.論數字技術對電影創作的影響[J].電影評介,2012(22):77-78.
[3]王立峰.CG電影技術漫談之《海底總動員》[J].互聯網周刊,2005(8):69-70.
[4]葉山嶺.3D電影中技術與人文的契合與分野——從電影《阿凡達》所包含的技術異化悖論談起[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0(3):62-65.
[5]陸俊志.國產電影特效技術的邁進與蛻變——與《捉妖記》導演許誠毅及特效團隊訪談[J].電影藝術,2015(5):112-118.
[6]江承超.《阿凡達》的價值觀表達[J].視聽,2020(4):90-91.
[7]雨農.淺析3D技術在電影制作中的應用[J].視聽,2017(11):63-64.
[8]雷英.跨文化視域下美國電影的傳播效果與策略[J].視聽,2017(7):61-62.
[9]程子瑞.好萊塢電影中中國元素的呈現與反思[J].視聽,2019(6):54-55.
(作者單位 西安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