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依托“互聯網+教育”背景,根據教育大數據的特點,立足區域特色,構建區域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區域教學評價平臺,通過增值性評價提升區域教學評價效益。基于大數據評價分析與診斷,促進區域教學決策、教學行為改進。
關鍵詞:教育大數據;教學評價;教學決策;教學行為
中圖分類號:G40-05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11B-0004-05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1]。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不斷提高、促進課程不斷優化的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對教學質量實施全面的評價,是全面提高基礎教育辦學水平的基礎性工程,能夠有效推進區域教學質量高位優質均衡發展。
一、立足區域特色,構建區域教學評價指標體系
區域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是教師發展中心與區域各學校通過合作研究,經過充分研討并廣泛征求意見找出影響學生學業水平的因素,在此基礎上構建的以關注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提升為核心的評價指標體系。區域教學評價最主要的特征是體現全面性,為了研制符合區域特色的評價指標,鎮江市丹徒區教師發展中心與有關高校、教研機構合作,面向區域學生及教師開展問卷調查。經過幾年不斷的實踐和探索,基于區域特色的教學評價的指標體系逐步形成。如表1所示,區域教學評價指標共有四類,涵蓋學業水平、學習背景、教師背景、學校環境等因素。
區域教學質量建立在全面的教學質量觀的基礎之上,區域教學評價指標不限于學生的學業成績,而是以全面的視角來描述與評價區域整體的教育教學水平。區教師發展中心及各學校以評價指標為基礎,完善學科評價制度,通過區域教學評價平臺積累大數據,并進行科學的分析與反饋,指導區域及學校學科教學的改進與實施,有效發揮教學評價的導向作用,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
二、基于教育大數據,建立區域教學評價平臺
區域教育大數據包括學業數據、評價數據、背景數據及個性數據等。以區域教育大數據為基礎整合學業監測平臺、學業評價平臺、背景因素調查平臺、深度學習平臺,形成區域教學評價平臺,為區域教學改進服務(如圖1)。區域教學評價平臺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根據區域教學評價指標積累教學數據,并對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分類形成評價報告,推動基于大數據的教學評價,實現信息技術與教學評價管理的深度融合。教育行政部門及學校教師通過平臺及時獲取學科教學數據,了解學生成長信息,在評價報告的幫助下進行教育教學決策,促進教師從關注評價結果轉變為注重學習過程,推動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區域教學評價平臺為教育行政部門、教師發展中心及學校提供數據分析、教學研究、教學指導服務。服務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一是建立區、片、校三位一體的教學評價體系,合理規劃教學評價要求,優化區域教學評價平臺;二是強化教學評價的常態培訓,通過分析學科及學校的教學評價報告,提升對區域學科及學校的教學分析評價能力;三是注重發揮基于大數據平臺的反饋作用,通過對平臺累積的大數據的跟蹤分析,發現區域及學校的教學問題,以便于教育教學管理人員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指導改進。
三、開展增值性評價,提升區域教學評價效益
長期以來,區域教學評價多數以分數為主要指標,沒有考慮家庭、城鄉、學校等因素,造成評價結果不公正,導致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學生擇校等問題。區域在教學評價實踐中進行評價方式的變革,將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結合起來,對區域內學校的教學質量進行科學客觀的增值性評價,通過區域各類評價和問卷調查逐步生成反映區域教學發展現狀的大數據,為區域教育行政部門科學決策提供數據支撐,促使區域和學校構建“教—學—評—改”的內部循環,建立區域教學質量增值性評價體系(如圖2)。
1.厘清評價思路,明確評價方法
區域根據大數據的大量、高速、多樣、有價值的特征,厘清和明確了區域基于大數據的教學評價思路與方法。一是顯性分析,即通過平臺簡單分析得到的學科的平均分、優秀率、成績分布、成績相對位置等。二是聚類分析,即將區域數據根據評價對象的個性化特征進行大數據集中分析,呈現區域某一學科的發展態勢比較,比較常用的是四分位圖、雷達圖等展現方式。三是關聯分析,即通過大數據分析,反映教師、學生、學校、家庭等諸多變量間的相關程度及影響方向,幫助教師找出影響學科教學的關聯因素,改進教學組織形式,促進學習目標的達成。四是預測分析,即在大數據評價中,通過分析算法,跟蹤發現數據的變化規律,對學校及個體的發展狀況進行預測,針對學生個體情況因材施教,為區域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提供決策服務。
2.尊重個體差異,注重過程性評價
學校教學質量的提升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對教學質量進行評價時要充分考慮學校及學生的差異性。對學校及學生采用增值性評價,即在評價過程中關注學校差異,體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區域內開展增值評價時,通過區域教學質量增值性評價體系跟蹤區域內學校教學發展變化情況,形成學校教學增值性評價報告,以此推動區域各校改進教學質量。通過增值性評價,區域能夠看到學校在教學及教學管理上的亮點,教師能夠關注每一位學生的進步情況,以此促進區域教育的均衡發展。區域通過教學質量增值性評價體系,實現對學校教學和學生學習的跟蹤評價,便于學校或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反思、診斷與改進。
3.強化結果應用,注重評價反饋
關注學生和學校發展過程的增值性評價是學校質量提升和均衡發展的重要舉措,應該強化評價結果的應用,讓評價結果服務于課堂教學及每一位學生;加強試題命制研究、調查問卷設計、評價方法使用,保證每一次測試的信度和效度。區域進行評價反饋時,應淡化校際比較,重視學校內部的跟蹤比較,發現學校教學的亮點與不足,進行教學診斷改進。區域教學質量增值性評價體系給出的評價報告包括基于標準分的常模比較及基于問卷調查的背景因素分析。每次區域評價后,區教師發展中心以多種形式呈現增值性評價報告,便于學校、教師、學生進行相應的診斷與改進,達到改進區域教學質量的目的。
四、依據大數據評價分析,促進區域教學決策改進
隨著“互聯網+教育”的生根發芽,在大數據的支持下,教學的數據化特征越來越明顯。在大數據的評價驅動下,教師教學決策發生較大變化,區域學校通過區域教學評價平臺收集學生學業數據,定制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案,教學決策實現從關注學生群體到關注學生個體的轉變,讓教學從粗放走向精準,有效提高了教學的科學性。
1.立足“互聯網+教育”,提高教師數據素養
教育部2018年印發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到2022年要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即:教學應用覆蓋全體教師、學習應用覆蓋全體適齡學生、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體學校,信息化應用水平和師生信息素養普遍提高,建成“互聯網+教育”大平臺[2]。在“互聯網+教育”環境下,教師教學決策依賴于通過平臺收集的大數據,因此提高教師的數據素養至關重要。區域在實踐過程中,一是著重鍛造重視數據的校長及研訓員隊伍,讓校長重視數據,基于大數據評價結果開展學校教育教學改革;讓學科研訓員能夠依據評價報告發現本學科的共性和個性問題,為區域學科教師教學決策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引領。二是強化教師的評價結果應用能力,讓教師能夠充分運用大數據平臺的分析,發現教學決策中存在的問題;能夠通過大數據分析歸納與教學相關的背景因素,并依此改進教學決策。
2.開展問題研究,推進教學精準決策
區域通過教學評價得到某個階段的數據不是教學研究的終點,而是教學研究的新起點。每次評價反饋時,學校及教研組都深度研讀評價報告,探討報告中出現的教學問題,修正教師的教學決策和行為,推進基于大數據的精準教學決策。教師通過學業監測平臺、學業評價平臺、背景因素調查平臺、深度學習平臺獲取各類與教學直接或間接相關的數據,通過挖掘分析,找出真實的教學問題,作為精準教學決策的基礎性依據。區域通過開展多維度研究,推進綜合評價,改進區域的教學決策和行為。一方面,區域定期開展教學評價,通過評價結果來驗證教學行為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區域通過對比評價,找出區域各校的優勢與不足,為薄弱學校教學改革提供思路,也讓優質學校發現自身在教學上的不足。比如,區域基于對幾年評價大數據的分析,將區域學校分成四大片區,讓城區學校與農村學校結對。從學生學業水平指數和背景因素兩個方面進行片區的教學質量發展性對比分析和比較,讓片區內的學校能夠取長補短,共同發展。區域學校以教學評價大數據分析為抓手,發現隱藏在學業成績背后的教學問題,改變教學決策,實現基于大數據分析的學校教學改進。
3.制訂改進計劃,優化教學決策方案
區教師發展中心通過大數據評價,從執行國家課程計劃情況、學生學業背景、教師教學背景等多個方面,列出區域教育的問題串,并將問題分門別類歸口到相關學科。學科研訓員結合本學科的數據與報告,集中學科專家團隊認真研討,尋找針對具體學校及學科問題的最優決策方案。在教學決策改進過程中,學科研訓員、專家團隊與學校教研組配合進行跟蹤調研,檢驗教學改進是否有效。如通過幾次學科跟蹤調研,發現區域的數學學科相對于其他縣市比較薄弱。區域在大數據平臺的幫助下,分析了數學學科的學業數據,并從學生學習基礎、教師學歷背景、城鄉教學差別等方面開展了數學學科背景因素調查。在對數據進行挖掘分析后,學科研訓員發現部分學校數學學科教研組建設偏弱,學科教師年齡偏大、學習意識缺乏、解題能力不強。根據分析結果,區域數學學科研訓員及專家團隊提出教學改進決策方案:一是加強城鄉交流、片區交流,抓實教研組導學案研制及集體備課,培養區域數學骨干力量;二是加強跟蹤調研,以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為抓手,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提升區域數學教師的教學能力,引領區域學生數學素養的全面發展。
五、聚焦大數據評價診斷,推動區域教學行為改進
教學評價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大數據平臺的增值性評價,發現真問題,開展真研究,進行真改進,切實為教學行為改進服務。學校依據區域教學評價平臺,找出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真問題,開展行動研究,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與診斷功能,推動教師更精準地進行教學行為改進。
1.基于大數據評價,發現教學真問題
區域結合區域教學評價指標體系,開展學科素養調研,積累數據并適時展開關聯分析,找出影響教師教學、學生學習與教學環境等的相關因素,發現教學真問題。區域注重過程數據與學生發展的結合,分析評價主要看學生和學校的發展值,將評價對象的量化數據與背景因素相關聯,注重對學生的個性化診斷。如:多次教學評價發現,某一鄉鎮學生到高年級后成績分化比較嚴重。通過調研發現,該鄉鎮學生父母在外打工的較多,多數是由爺爺奶奶照顧,課余時間基本處于“放養”狀態。發現問題后,學校采取課后一小時行動,讓學生在學校完成家庭作業及課外閱讀,每天指定教師對學生進行學業和心理輔導。經過長期堅持,解決了學生到高年級后成績分化的問題。
2.基于大數據評價,開展教學真研究
隨著新一輪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的推進,教育評價從傳統的單一性評價逐步轉向為多元評價。區域及學校依據大數據開展教學評價,目的是基于數據找出教學的優勢與不足,并為學校提高教學質量提供方法和策略。同時,學校及教師利用大數據開展教學真研究,關注學生的學業及身心發展,提升評價的效益。如:教師發展中心在進行六年級語文發展性測試時,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學生在語文學科上參與討論的次數與學生的語文成績呈正相關。通過大數據分析發現,課任教師的教學風格、學校提倡的教學模式、學生的閱讀習慣、教師討論環節的設置等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由此,教師發展中心組織研訓員與學科專家團隊經過認真研討,提出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前提下,備課時精心設計討論環節,課堂中多用表現性評價鼓勵學生,推動學生參與討論,進而提升學業成績。
3.基于大數據評價,進行教學真改進
基于大數據的區域教學評價在關注學生學業發展的同時,也從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態度、教師的教學方法與教學風格等背景因素進行多維度的調研與評價。通過多維度調研與評價,研訓員及學校教研組進行教學的真改進,在學校課程建設、教師教學方法、學生個性化學習等方面有針對性地開展研討,以推動教學改進。區域及學校教師利用大數據進行學科評價時,從關注終結性評價逐步過渡到關注課堂中學生的學習表現、知識掌握等過程性評價。依據評價結果,研訓員、學校教研組在研討后制訂操作性強的教學改進計劃,學校教研部門做好跟蹤調研,將教學改進落到實處。
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等在教育領域的使用越來越普遍。教育行政部門及各學校依托區域教學評價平臺,對數據進行充分挖掘,發現影響教學的背景因素,幫助教師進行精準決策。區域教師發展中心加強考試評價改革研究,提高命題質量,推動建立以學生全面發展為導向的科學評價體系。在教學過程中,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教師基于增值性評價報告,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學習現狀,加強團隊協作,動態調整教學內容,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推進學生個性化學習。教師通過大數據評價驅動教學改進時不能唯數據論,在評價時對各方面數據要進行有效甄別和處理,確保大數據評價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切實為區域課堂變革提供堅實的理論指導和實踐依據[3]。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20-03-19].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EB/OL].(2018-04-18)[2020-03-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3]熊善軍.大數據可以為教師改進教學提供什么?[J].基礎教育課程, 2019(6):33.
責任編輯:楊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