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菊紅
摘要:微項目活動指的是幼兒圍繞一日生活中某個感興趣的小話題或小問題,在教師的陪伴、支持和無痕引導下,以項目學習的方式開展的微型系列探究活動。微項目課程建構解放教師,給教師課程自主權,讓教師成為追隨幼兒的課程規劃師;解放幼兒,讓幼兒的學習真實地發生,讓幼兒成為生活和學習的主人;解放課程,體現幼兒本位,使課程真正服務于幼兒的成長。
關鍵詞:微項目課程;課程建構;以幼兒為本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11B-0073-03
隨著《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的頒布和江蘇省課程游戲化項目的實施,教師的課程建構能力迫切需要得到提高,這也是目前大多數幼兒園遇到的共性問題。幼兒園的課程建構需要教師追隨幼兒的興趣和需求,生成幼兒需要的、有價值的課程。基于此,我們提出“以幼兒為本”的課程主張,大膽嘗試讓教師建構班本化的微項目課程,通過微項目課程的實施進一步貫徹落實《指南》精神,促進師幼共同成長。
一、傳承與思考:微項目課程背景
(一)基于園所文化與課程建設的傳承
自20世紀90年代起,蘇州市吳江區實驗幼兒園就致力于園本課程的建構和研發,經過二十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園本課程從1.0走向3.0。3.0版的“愛德·求真”課程將課程改革的重點聚焦于價值觀引領和文化傳承,在“五育并舉”的基礎上致力于培養“三有四好”的陽光兒童。
愛德,是幼兒園百年歷史文化的傳承和積淀,意在促進幼兒與社會的和諧,培養幼兒樂于關愛他人、親近社會的品質,使幼兒在“愛”的教育中獲得全面發展。我們旨在用“愛”呵護幼兒健康成長,培養“有愛(有愛心、會感恩)、有禮(有禮貌、知禮儀)、有信(有自信、講誠信)”的“三有”兒童。
求真,是幼兒園與時俱進的變革和創新,意在促進幼兒與自然的和諧,培養幼兒樂于探究、親近自然的品質,使幼兒在“真”的教育中獲得個性發展。我們旨在遵循幼兒發展規律,營造務實求真的課程文化,培養“好奇(敢于創新)、好問(勇于質疑)、好動(樂于探究)、好學(善于思考)”的“四好”兒童。
(二)基于目前幼兒園課程建設的困境
1.教師是課程的執行者,依賴教材,忽略幼兒。在實踐中,教師形成了慣性思維,面對現成的園本課程,拿來就用,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常常被忽略。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充當執行者,依賴教材,缺乏思考,忽視本班幼兒的興趣、需求和能力發展,課程開發意識薄弱,這對教師的成長是不利的。
2.課程以預設為主,幼兒學習的主體性難以體現。在園本課程體系中,課程內容以預設為主,幼兒被排斥在課程建構之外,是被動的學習者。課程內容大多是集體化的統一,教師更多關注的是“教”而非“學”,沒有考慮幼兒個體差異與需求,這對幼兒的成長是不利的。
(三)基于師幼共同成長的考量
近五年來,隨著《指南》的頒布和課程游戲項目的推進,我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幼兒園課程應該凸顯“以幼兒為本”的理念,更多地關注幼兒的經驗、興趣和需求,倡導讓幼兒在生活和游戲中學習。為此,我們提出 “以幼兒為本”的課程主張,倡導教師根據本班幼兒的經驗、興趣和需求,圍繞某個小話題或小問題,以項目學習的方式組織開展班本化的“微項目活動”,把它作為園本課程的完善和補充。借助“微項目課程”的建構,解放教師,給教師課程自主權,讓教師成為追隨幼兒的課程規劃師;解放幼兒,讓幼兒的學習真實地發生,讓幼兒成為生活和學習的主人;解放課程,體現幼兒本位,使課程真正服務于幼兒的成長。
二、實踐與探索:微項目課程實施
微項目活動指的是幼兒圍繞一日生活中某個感興趣的小話題或小問題,在教師的陪伴、支持和無痕引導下,以項目學習的方式開展的微型系列探究活動。它強調“以幼兒為本”,關注生活、自然和社會,將學習滲透于幼兒的一日活動中,通過集體活動、小組活動、親子活動等多種途徑,以項目的形式,讓幼兒在游戲和生活中探究學習,保證課程的系統化、深入化和生活化。微項目活動可以始于雨、雪等自然現象,或者散步時幼兒一個不經意的發現,但每一個項目的研究從何開始、怎樣進行、何時結束,都依靠幼兒和教師的互動交流與智慧碰撞,由幼兒和教師共同決定。相較于其他教育活動,它的獨特之處在于:從“微”處著手研究,以小見大,以微見著,留下幼兒成長的痕跡。它沒有預設的主題,而是跟隨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發現和拓展主題;它不局限于預設的目標,而是隨著活動的深入不斷地生成和豐富目標;它沒有固定的程序、模式,而是按“幼兒的需要”生發各類活動;它不關注學習的結果,而是更多關注學習的過程。“不在乎旅游的目的地,而在乎沿途的風景”才是微項目課程真正的價值取舍。
(一)源于生活,體現生活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教育活動內容應密切聯系幼兒實際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微項目活動的實施要源于生活,通過生活,回到生活,服務于生活。
1.微項目主題來源于幼兒生活。生活中蘊藏著無限豐富的教育資源,發現幼兒的興趣與需要,也就捕捉到了教育的契機。微項目課程強調關注幼兒日常生活和個體生活經驗,從幼兒的視角把幼兒的經驗用幼兒能夠接受的方式加以提升,引發幼兒學習的愿望,強化幼兒對生活的感知,獲得真實的體驗。微項目生成與展開的過程,既是幼兒的生活歷程,更是幼兒的成長歷程。
2.微項目實施滲透于幼兒生活。微項目課程倡導讓學習滲透于幼兒的生活,從幼兒一日生活中感興趣的小話題或遇到的小問題開始,通過幼兒的現實生活與現實社會緊密互動,拓展幼兒生活經驗,滿足幼兒發展需要。晨間、午后、散步、游戲,每一個時段、每一個環節都能成為微項目活動實施的途徑。
(二)問題導向,體現主動性
《指南》指出,要重視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幫助幼兒逐步養成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于探究和嘗試、樂于想象和創造等良好學習品質,為幼兒終身學習與發展奠定基礎。“主動性”是幼兒學習品質中對幼兒全面可持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一個方面。
1.微項目活動由幼兒主動發起。在微項目活動中,問題是幼兒學習的引子。由問題引發的學習,很好地呈現了幼兒的思維過程,使他們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中學會了學習,在親身體驗與探究中獲得了成長。
2.微項目活動進程由幼兒主導。微項目活動主要有三個階段:(1)活動的發起及準備階段。微項目主題源于幼兒的真實問題,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是確定主題的主要依據,能否促進幼兒的學習和發展是教師進行價值判斷的主要標準。(2)活動的進行與發展階段。幼兒親歷探究過程,在不斷嘗試錯誤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不斷通過同化或順應獲得新經驗,尋求一種新的認知平衡,幼兒是積極主動的學習者。(3)活動的總結與評價階段。幼兒以成果發布會、圖文展覽、探究故事分享等方式分享交流所獲得的新的知識、經驗和能力,幼兒是發展評價的主體。
(三)融會貫通,體現綜合性
幼兒園課程的基礎是生活,核心是活動,特質是全面性、關聯性、協同性和應變性 [1]。幼兒的身心發展和學習特點決定了幼兒的學習是完整的學習。
1.由點出發,滲透五大領域核心經驗。在微項目課程中,各個領域的核心經驗都得到了綜合的運用與發展。不同主題的微項目活動雖然各有側重,但各個領域始終是整合交融的。這也是微項目課程不同于以往分科教學的獨特之處,它將內在的知識和經驗以微項目的方式整合,避免了各個領域之間的斷裂與斷層。
2.資源整合,共同促進幼兒發展。我們充分挖掘幼兒、家長、教師、保育員以及各種社會資源,將他們納入課程范疇,成為課程的共同建構者。此外,幼兒的已有經驗、教師的知識儲備、家長的文化理念等都是重要的隱性資源,我們通過交流、分享、互動,挖掘其中的價值,有效整合資源,共同促進幼兒發展。
3.多種形式,保障幼兒學習持續深入。微項目課程的實施方式不局限于集體教學,它還借助于區域活動、專用室活動、小組活動、親子活動等,讓幼兒在一個有聯系的、縱深遞進的主題內,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持續地進行學習與探究,從而獲得全面的發展。此外,我們還鼓勵幼兒、教師、家長嘗試以師幼合作、親子合作等方式共同制作“成長故事書”,記錄、評價幼兒的成長。
三、收獲與憧憬:微項目課程展望
(一)我們的收獲
1.幼兒的成長。微項目課程始終堅持“以幼兒為本”的理念,把幼兒作為課程的起點,順應幼兒愛探究的天性,尊重幼兒發展的獨特性和差異性,讓幼兒回到課程的中央,真正成為生活和學習的主人。
2.教師的成長。微項目課程使教師的教育觀、兒童觀和課程觀在沖擊和挑戰中不斷得到優化,10多篇課程類論文、研究方案、研究報告發表于《幼兒教育導讀》《上海教育科研》等期刊;老師們牢固樹立了“順應幼兒天性,回歸教育本真”的理念,走近幼兒,傾聽幼兒,支持幼兒,真正成為“擁有童心、特具愛心、獨具慧心”的課程規劃師。
3.幼兒園的發展。與微項目課程相關的研究成果獲全國中小學校園影視評比金獎1項、江蘇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蘇州市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蘇州市園本特色課程評比一等獎1項,幼兒園編著的《在探究中成長——幼兒園科學項目活動精選》公開出版,幼兒園先后獲評蘇州市“園本特色課程基地”項目幼兒園、江蘇省教科研先進幼兒園、江蘇省首批省級教師發展示范基地校。
(二)未來的憧憬
在二十多年的園本課程建設過程中,針對不同時期遇到的課程問題,我們始終依據國家學前教育相關政策,持之以恒地對園本課程進行修改、完善和調整。在未來的課程建設中,我們將借助課題研究,做好微項目課程的頂層設計,確立適宜的課程目標、方向和途徑,使我們的園本課程建設更有高度、廣度和深度,能夠更好地幫助教師成為追隨幼兒的課程規劃師,幫助幼兒成為生活和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虞永平.把促進幼兒發展作為課程改革和建設的根本目標[J].幼兒教育, 2018(1):6.
責任編輯:丁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