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
摘 要:共享經濟是利用多種新技術和平臺,在資源生產過剩和閑置資源利用率不足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一種新型商業模式。共享經濟商業模式對比于傳統商業模式有很多優勢,符合當下消費者個性化、即時化等需求,但是共享經濟發展過程中也存著盈利難、缺乏有效的政府監管和法律規制等一系列難題。不同于國外發展較為成熟的共享民宿平臺Airbnb,目前國內尚沒有一家共享民宿能相媲美,甚至絕大多數還無法實現盈虧平衡。因此,以共享民宿的發展為著眼點,進一步探究該領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對應措施,并可窺見共享經濟整體發展中所需借鑒的經驗和建議。
關鍵詞:共享民宿; 商業模式 ;監管體系
一、共享經濟概述
(一)共享經濟的特征與現狀
共享經濟起源于美國,出現得比國內早些,且美國本土的經濟環境和消費理念更適于共享經濟的發展。以美國共享經濟平臺為例,Uber和Airbnb分別為共享出行行業與共享民宿行業的代表,它們不斷發展壯大甚至影響著世界共享經濟的發展方向。2008年以來,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的快速發展,國內滴滴打車、快的打車、小豬短租等一系列實物共享平臺陸續開始出現,共享經濟由概念變成現實終于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2017年我國共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約為49205億元,同比增長47.2%。
國外民宿業經過較長時期的發展已相當成熟,以共享住宿企業Airbnb為例,全稱為“Airbedandbreakfast”,即空中食宿,主要業務是幫助用戶通過互聯網客戶端預訂民宿。Airbnb的經營模式呈現以下幾個特點:第一,降低成本。有效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了用戶使用成本。第二,搭建平臺。Airbnb平臺在互聯網上開發出PC客戶端的同時也在移動設備上推出客戶端,便于用戶消費。第三,建立規則。平臺通過制定一系列規則并且給予房東動態價格建議,更好地平衡供需,滿足市場要求的同時也為房東帶來了最大化收益。Airbnb建立的互評機制有助于督促服務進一步改善。第四,角色可切換。Airbnb中房東和游客的角色是可以切換的。第五,資源共享。Airbnb中房主與租客將物品進行共享,不涉及所有權交換。第六,情感價值。Airbnb為房東和租客提供社交機會,雙方互動有利于共享平臺的良性發展。
中國民宿行業于2011年開始萌芽。民宿不僅緩解了傳統酒店業的供給壓力,已成為人們實現自我夢想和追尋另類生活方式的一種載體。盡管民宿業未來會有不可估量的潛力,但相比于國外已有成熟發展經驗的Airbnb,我國的共享民宿在發展中仍有許多阻力,消費者對民宿仍有疑慮使得普通民宿對比傳統型酒店暴露出競爭力不足的缺陷。
二、我國共享經濟存在的問題
(一)國內消費環境與居民傳統思維慣性的阻礙
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發展提高了世界居民的生活與消費水平,加上互聯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走出家門去看看更廣闊的世界,旅游業的發展與生活多樣化的需求,促進了共享經濟發展,而國內90后新生代群體雖然作為接納這種新型消費理念的主體,卻大部分仍然受制于自身的經濟實力,其父輩則受傳統思維的限制,不能較好的改變消費觀。目前國內消費者對共享經濟理念尤其是共享民宿消費理念的接受程度還有待提高,市場需求與供給基本集中在大中型城市。可見,共享經濟還需要一個較長的培育期才能讓這一消費方式深入人心。
(二)共享經濟企業自身的發展模式有待創新和改善
我國共享經濟企業日漸發展,甚至在國外也開拓了市場,但其參與者范圍廣、背景雜,任何嚴重的安全或信任問題都有可能影響到整個共享經濟領域。就房源來說,國外特色化別墅和民宅更多,人口密集度低、安全和私密性較好;國內則多為城鎮居民樓,人口密、合租多,房源相似度高、多樣性不足,潛在安全問題嚴重,而且難以保證房客租用民宿的用途與預訂用途一致,很可能會造成房屋、家具、家電的損傷而出現索賠難題。不僅是屋主權益保障難,用戶權益保護難題也同樣阻礙著共享經濟的滲透和普及。信息安全、人身安全、押金風險、財產安全等問題使用戶的合理權益面臨挑戰。
(三)缺乏有效規范的政府監管和合理的法律規制
目前共享民宿業態的監管仍處于灰色地帶,存在諸多安全隱患。在如何約束平臺使用者雙方實施惡意行為和犯罪行為上缺乏相關條例。政府對平臺企業設置的準入門檻較低且監管不合理、不規范,加上一些平臺對用戶的信息認證把關不嚴,致使交易中存在著許多潛在的安全問題,資源提供者和使用者的利益難以得到保障。共享經濟通過網絡平臺整合線上和線下的資源,但線下的法律條文很難直接適用于線上業務,當前對共享經濟平臺尚未形成有效的法律約束和行業監管,如何有效保護用戶權益成為未來共享經濟健康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四)我國信用體系建設滯后
我國的信用體系建設雖然已取得一些進展,但仍與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發展階段不協調,給共享經濟的發展帶來許多不便。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采集和評估不規范、信息管理體系構建的落后、用戶失信成本較低難以形成有效約束、個人信用信息多局限于金融信息且較少涉及其他日常行為信息、金融信息被金融業壟斷使平臺難以對接使用等問題都會對共享經濟造成阻礙。
三、促進共享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建議與措施
(一)共享平臺企業應當積極探索創新其發展模式
合理配置閑置資源的根本在于按需分配,通過精準匹配共享平臺釋放出隱藏在閑置資源中價值,包括資產、時間、專業知識以及創造力。企業應當充分應用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信息技術,掌握數據優勢、技術優勢、用戶資源,通過與用戶、金融機構、政府、高校及其他企業等不同主體的協同互動,精準匹配需求,積極推動橫向業務拓展以及跨領域合作并優化產品服務、保障交易安全以及推動智能化輔助決策。
(二)探索建立適應性法律規制,平衡傳統與新興行業的利益
如何把握好法律規制的強度和靈活性是決定共享經濟走向的關鍵,因此,及時建立適應性規制是相關機構和部門刻不容緩的責任。針對共享經濟的不同領域和所處的不同發展階段,相關部門還應當實施分類監管與動態監管模式。相關法律規制應在創新監管與降低風險間保持平衡,還應在傳統經濟企業與共享經濟企業的利益保護上保持平衡。一方面,可以利用試錯機制鼓勵一些地區和行業先行先試,再根據市場需要進行調整,給共享經濟行業留出足夠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可以保護傳統行業的穩定發展,形成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
(三)完善和創新共享經濟行業監管方式
共享經濟平臺是供給方和需求方的“新中介”,從行業自律、明確監管主體、納入監測體系、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主動信息披露制度等方面加強對共享經濟平臺監管。首先,要創新監管模式,營造有序健康的市場環境。根據平臺企業的發展狀況和市場信息反饋完善立法和監管。其次,要引導設立行業協會自律管理機制。嚴格把控行業準入門檻,厘清各方責任。再次,要促進利益保障機制的建立。切實保證出現問題時各方利益得到保障,減少消費者損失。最后,加強共享平臺信息安全管理。盡快引導成立網絡信息安全管理行業協會,抓緊制定和完善互聯網規范。
(四)加快完善全國信用體系建設,促進建立多方信息共享平臺
第一,政府應當引導和帶動社會信息的開放共享,倡導構建金融機構與線上線下的各個企業、政府管理機構等的相關消費信息、金融信息、學歷及其他個人資料的信息共享平臺。第二,加快培育信用市場主體。政府為評級機構和征信機構的發展提供條件,并對接相關部門的信用信息和其他個人資料。第三,完善我國信用體系相關的法律法規,設置征信評級機構的準入標準,建立起市場主體失信懲戒機制。
參考文獻:
[1]鄭聯盛.共享經濟:本質、機制、模式與風險[J]國際經濟評論,2017(6):45-69+5.
[2]蔡旭海.共享經濟下民宿建筑設計理念的探討[J]福建建材,2017(8):51-5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