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頁妮
摘 要:海派,是清代后期以上海為中心的一個地方性畫派,以雅俗共賞的形態影響了20世紀以來的中國畫的發展,任伯年是最著名的海派畫家之一。作者通過對任伯年畫作的賞析,從“詩情畫意”到“匠心營造”,尋跡匠心之道,責在“守破離”。結合自身實際,基于美術教育核心素養的培養,將從學習任伯年的寫意花鳥技法入手,潛心學習,精益求精,不忘初心,做一個有情懷、有溫度的教書匠。
關鍵詞:任伯年;雅俗共賞;守破離;匠人精神
初識任伯年大師還是在小學時候,家鄉的博物館展覽了任伯年的作品,當時被他的花鳥畫深深吸引,也得知蕭山畫壇有馳名中外的“海上三任”(任熊、任薰、任頤),其中任頤即任伯年,是海派畫家的佼佼者。
一、任伯年畫作賞析
任伯年從小喜愛民間繪畫和西方的水彩還有素描的技法,他加強了中國畫中的寫實成分,主要把文人畫與民間繪畫結合起來。他的主要成就在人物畫和花鳥畫。徐悲鴻在評傳及信札手卷中為他作了評傳,說他是“仇十洲之后中國畫家第一人”。他的代表作有:《群仙祝壽圖》、《鐘馗》、《關河一望蕭索》和《蘇武牧羊》等。
1.群仙祝壽圖
任伯年是個匠心獨運的藝術家,雖然從小天賦超凡卻始終對作畫抱著嚴謹的態度,在繪畫藝術方面也十分刻苦用功。由于自幼跟隨父親學畫人物肖像,故對肖像畫有極高的要求。不僅要求畫得像,更加追求人物的精神面貌與心理特征。任伯年早年以畫人物為主。其工筆人物,線條勁挺有質感,高古游絲描,色彩明艷俏麗;又運用剪裁的方法,使作品極富裝飾性和趣味性。
2.紫藤小鳥
紫藤是很多畫家在畫寫意花鳥的首選,特別是任伯年先生為此畫了一個系列。《紫藤小鳥圖》。①構圖這一系列作品總體均為倒三角形構圖。但此幅《紫藤小鳥》與其他同類作品不同的是,只在畫面上畫了一枝兩束藤花,以曲尺形狀安排花束。受到八大山人畫風的影響,畫家在畫面中留出大量空白,使畫面錯落有致,獨具匠心,不拘一格。②畫法畫家先用淡墨加入一些赭石色,側鋒用筆畫出兩枝向右出勢的粗藤蔓,枝干與枝丫之間的穿插關系,加上留白枝干與枝丫又形成了一個個小的倒三角形。接著用流暢的線條向左延伸,中鋒用筆畫出較細的藤條形成逆勢。最后用花青色加曙紅色再用紫豬色點在花青上,以示未開的花瓣,形成多層次的花束結構,畫出一束紫藤花向右下伸展,與起首的藤蔓相呼應;而另一束藤花則由畫面上方順風右下,凸顯了畫家十分了解紫藤花生長結構和對寫意花鳥畫十分嫻熟的技法。③題款右下的款識分為四行題寫,有意識的設計成高低錯落的形式,為的是可以與主藤蔓的位置形成互補,巧妙地避免了構圖中太多空白。
3.山雨欲來風滿樓
任伯年山水畫別有一番風味,早年的山水師法唐宋青綠山水,曾經模仿唐代李昭道的青綠山水筆意。后學習石濤筆意,如1871年作的《山雨欲來風滿樓》。①構圖構圖上層出不窮,變化萬千,不被時代所淘汰,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②內容前景山石以淡墨為主,只有山石后面樹葉是一片黑色,屋舍被右邊的樹叢遮蓋起來。整個畫面氣勢宏大,馬上要下大雨的即視感,故名《山雨欲來風滿樓》。③畫法在畫法上,受到文人畫的影響,雖然寥寥數筆卻韻味無窮。任伯年將工筆與寫意融會貫通,創造出一種兼工帶寫的畫法,成為雅俗共賞風格的典范,正是“山水氣韻生動,皴擦多逸致,絕無煙火氣”。
二、任伯年生平趣事
1.童年環境
任伯年從小也是天賦異稟,很早就掌握了“鉤勒取神,不假渲染”的寫真術技巧;學會了揣摩對象的特點;繼承了寫真畫中依靠視覺記憶力,具備了一個“畫匠”的謀生方法。在十來歲時,任伯年雖叫不出來訪客人的名字,但將訪客的特點畫下來,父親一看便知。
2.青年求學
①蘇州求學任伯年在28歲時跟隨任薰來到蘇州,在蘇州待了前后約七個月,以賣畫為主,所作肖像畫為最多,代表作《橫云山民行乞圖》、《淞云先生像》等。
②上海求學本打算為人畫肖像賺錢糊口,但是由于山水花鳥畫方面毫無造詣,不能適應上海的書畫市場需要,導致上海之旅以失敗告終。幾經波折后任伯年拜二叔任薰為師,開始從頭學習花鳥畫法,以待將來再戰。
3.中年師承
傳統中國繪畫,與西方繪畫不同,尤其講究“師承”。拜師學藝的第一件事是練習基本功,畫畫就像讀書寫字一樣首先必須要戒掉浮躁,其次要耐得住性子和寂寞,最后才能達到“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領悟① 。就像這樣“十年磨一劍”根基扎實,才能繼續學習。這樣不僅修煉了功力,更培養了匠心。
三、匠心之道“守破離”
有人說任伯年的花鳥畫構圖具有音樂的節奏感,是因為它內在意義和外部結構上近乎完美,好像誰也不能將他畫面上的形象位置作少許的移動,不然就會破壞它那種節奏和諧的調子② 。在欣賞任伯年的花鳥畫時發現每幅畫的禽鳥都不同,且用了不同的畫法,還特意學習了西方的藝術風格,嘗試突破創新,造型生動活潑設色清新濃艷。如《桃柏雙燕》中兩只飛翔的燕子用寫意簡筆,濃墨淡彩畫成,神情惟妙惟肖;如《任伯年仿八大山人畫》中寥寥數筆就將鳥的外形畫出來,墨色濃淡搭配得當。這讓我想起任伯年第一次去上海的時候,沒有帶家眷,獨自一人居住,房子并不大,他的床下竟然是雞窩,上面睡著人,下邊養著雞。就這樣人和雞同住一間房,目的只是為了可以觀察群雞的生活習慣。于是雞的啄食、啼叫、打斗、理羽的各種姿態都熟記于心,畫起雞來更得心應手,看到的人都以為是真雞。
四、實踐運用與啟發
由于對海派大師任伯年的執扇畫比較感興趣,尤其是大師的寫意花鳥的畫法,經過一段時間的臨摹,有作品《拾憶》。由六張執扇圖組成,既是六個獨立的個體,又可以合起來成一幅畫,從寫意花鳥入手注入自己的思想,體現了一種田園野趣,和諧共處的畫面。但也發現,與原作還有很大的距離,我將從“守”開始。
在教學中,三年級的《奇石》的教學,讓我漸漸的融入匠人精神。這節課時,第一次備課,設計的教學實踐環節為教師示范學生臨摹。在第一次上課時,發現學生并不能一下子學會老師上課教的方法,導致實踐環節部分同學無從著手胡亂創作,偏離教學目標。意識到問題后,進行了二次備課,進行了調整,教師先演示了局部步驟,展示教師完整的繪畫作品,學生根據完整的繪畫作品進行模仿,發現大部分學生只是機械的模仿老師示范的畫作,沒有達到三年級課標要求的童趣和活力,缺少靈動。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教師再次調整,在教師示范并講解局部的畫石步驟后,欣賞引導學生欣賞大師的畫作,再要求學生根據大師的畫作,進行了直接模仿的嘗試,教師巡視指導。發現學生的畫作明顯優于前面兩個班。我有八個平行班的教學,在不斷的反思不斷的改進教學方法后,后面班的學生,對書本上《奇石》的欣賞能力越來越高,畫作也漸漸的充滿童趣的,既有名畫《奇石》的影子,也有這天馬行空思維,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不管在自身的專業發展上,還是在今后的教學教育中,首先要打好最堅實的基礎,學習執著、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才能成為一個有情懷、有溫度的美術教育工作者。
參考文獻:
[1]龔產興.任伯年及其藝術研究[Ml.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1.
[2]蔣明君.閑話任伯年[M].江蘇,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5.
[3]孫淑芹.任伯年人物畫藝術論[M].上海,上海東方出版社.2010.
注:
劉瓊,《新華網》,第1版,時政新聞,2015年10月15日稿。
張曉,《至俗于生活,至雅于藝術》,大眾文藝,2009年1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