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農村地域面積廣大,農產品特色鮮明,商品的特色也決定了產品的獨特性,本文討論了原產地的人、產地、產品的電子商務發展模式,提出了原產地的人、產品、產地的電子商務網絡銷售模式的構成、存在問題等,最后針對原產地的人、產品、產地的電子商務模式發展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原產地;電子商務模式;農產品
21世紀,“要么電子商務,要么無商可務”。
目前,農產品電子商務要滿足城市剛性需求,同時必須解決農產品物流成本過高的痛點,農產品成為網貨,前提是降低成本、滿足差異化、保障安全性。在經濟全球化、網絡化的當今社會,對于帶有特定地域標簽的食品和相關農產品,社會期望值和消費者需求不斷增長,這些和原產地、人文傳統以及特定地理資源相關的農產品,由于其特殊的地方特色和地方風味受到當今消費者的追捧,保護和推廣這些和原產地相關的風味農產品,可以極大的促進農村、農民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可以提供更多的消費者選擇和食品的多樣性,特別在網絡時代,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對身在外地的游子可以作為思鄉的味道,對一般游客可以提供一種新的差異化食品體驗。
因此,電子商務模式作為一種新的網絡營銷渠道,可以起到保護和推廣原產地、地理、自然、文化和社會資源的目的,值得大力提倡和發展。
一、人、產地、農產品和網絡銷售
2020年,我國農產品電商將從“成長期”進入“發展期”。電商企業積極開拓農村市常京東開出了通往三、四線城市和農村的“大篷車”,阿里啟動了“千縣萬村”計劃。“下鄉”,成為電商們的共同目標,也成了新的重要增長點,電商們的“鄉下”業務正日益繁忙起來。
農產品自然資源的獨特性、生產的專門技能和消費體驗,在經過一定時間結合到產品的名稱之中,因而形成的產品質量聲譽變成一種珍貴的無形資產。當這種資產與特定地理原產地相聯系,通常使用地理標志產品來代指這種產品而使之得到識別。通過當地眾多生產者的積極參與,一些地理標志農產品長期以來贏得了與產地密不可分的聲譽,地理標志能夠使得特定產品與特定地理區域聯系起來,從而使一個地區的所有生產者都受益。
人類社會發展了5000千年,伴隨人類發展的食品選擇也呈現多樣性,在世界不同地區,不論歐洲、非洲、美洲,人們世代積累形成了一些有地方特色典型食品,反應了原產地自然資源和食品系統之間的互動關系,例如中國的烤鴨、法國的紅酒、意大利的通心粉、德國的紅腸、日本的壽司等,今天,這些產品凸顯了特定產品、原產地和人之間的聯系,農產品的加工方式和獨特風味已經代表了一種市場價值取向,是一種必須需要加以保護的文化遺產。
在網絡時代,消費者對與地理原產地、傳統和獨特品質表現出的興趣越來越大,在加強人、產地、農產品和食品之間的聯系,是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原產地農產品表現出特定的質量屬性,這種屬性與其產地密切相聯系,經過長時間穩定的質量帶來的名氣,使得有別于其它產品,因為這種與眾不同的產品能夠滿足特定的需求而獲得額外的回報,消費者日益關注與文化、地理相關聯的農產品及食品的特殊屬性。
二、地理標志農產品促進了可持續發展
原產地農產品有著獨特的食品屬性,可以保證農民有一定的穩定收入來源,因此,推廣地理標志農產品電子商務網絡銷售,可以擴大影響力和收入,幫助當地利益相關方獲得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原產地農產品的品質,取決于三個方面的前提條件:產品,體現地理原產地相關聯的獨特性,自然賦予產品特殊的品質和市場聲譽,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產地,與眾不同的農產品特色來源于原產地的自然和人文環境。人,當地生產者繼承了傳統的技藝,推動生產者、銷售者、當地政府管理部門三方整合資源,齊心協力參與價值創造和保護。
農產品持續發展包含了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性,在經濟層面,再生主要與分配聯系在一起,通過地理標志產品推廣產生的回報,理當在整個價值鏈上進行公平的分配,包括在生產體系和銷售渠道之間,根據每個參與者對價值創造活動的貢獻給予回報。在環境層面,意味著在保持生物多樣性的同時,保證開發與發展之間的長期平衡,從而確保對自然資源進行保護甚至改善。在社會文化層面,再生意味著弘揚當地傳統和宣傳文化遺產,加強原產地農民對傳統生活方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解決農村人口外流、貧困、信息匱乏、市場渠道缺乏等問題,吸引城市人口到農村進行農產品開發。
三、原產地農產品電子商務模式存在的問題
1、體系隊伍尚不夠健全
全國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工作已經開展多年了,農村人才能力有待進一步增強,在工作機構方面,有將近一半的省級工作機構分散在不同行業,地區發展協調成本高、難度大。
2、農產品產地認定與產品認證結合不夠緊密
工作效率有待全面提升。目前的認證程序還比較繁瑣,特別是產地認定與產品認證的結合不夠緊密,存在著明顯的重復和脫節現象。非常可惜的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做了產地認定,卻未后續進行產品認證,結果是半途而廢,無法實現工作推動的真正目的。
3、農產品品牌宣傳推廣不夠
消費認知度有待迅速擴大,總體上看,無公害農產品現在的知名度與其市場定位以及總量規模是不相適應的,標志加貼率不到15%,市場貼標產品少,消費者對無公害農產品的選擇空間非常小,出現這種情況雖然與無公害農產品工作起步時間不長有關,但主要是因為宣傳以及品牌打造工作滯后。
4、參與主體素質待提高
目前我國農產品的生產者大部分是單個農戶,他們之中接受過系統農業職業技術教育的不足5%,而應用電子商務必須掌握網絡信息技術和電子技術,如電子數據交換、電子郵件、電子公告系統、條碼、圖像處理、智能卡等。
5、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不健全
我國農業生產仍然是一家一戶的生產經營模式,農民的組織程度分散、生產加工能力低、效率不高、產業的集約化程度低,難以形成嚴格的質量標準體系,產品之間有明顯的差異,許多農產品的安全性不高,農藥殘留、激素殘留等不安全因素還大量存在,“三品一標”產品數量及其比例較低。
四、原產地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路徑
1、強化政府部門在農產品電商的參與力度
在“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中,支持電商、物流、商貿、金融等企業參與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建設。這就需要政府部門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從政策、法律高度上扶持農業和農產品電商的發展,在具體操作上,政府可以運用宏觀調控、稅收等手段鼓勵企業更多地運用電子商務;加強電子商務政策法規的制定與執行、網上交易用戶的身份認證等方面工作。
2、大力發展農產品物流
建立農產品綠色通道,發展農產品電商配送是關鍵。應積極在農民中培育物流主體,這一主體的主要形態包括:供銷合作社、農業公司、農產品配送中心、農產品物流經紀人隊伍,發揮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村經紀人在農產品電商中的作用,降低農產品物流成本。
3、促進從事傳統農產品貿易的企業向電子商務轉型
對于直接或間接從事農產品生產和貿易的傳統企業,要加強企業內部信息化建設,使用互聯網技術建立企業內部網,在此基礎上,建立通向國際互聯網的外部網絡。企業可以在互聯網上先建立自己的網頁,利用互聯網直播媒介,在企業自身的網站上開展產品宣傳,推銷自己的產品。
總之,我們必須促進人、產地和產品的網絡聯結,發揮電子商務的優勢,培養農村電子商務人才,使得原產地的人、產地、農產品的電子商務發展起來。
作者簡介:
陳聯剛,教授,湖北安陸人,武漢晴川學院商學院電子商務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