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皓然 高云龍


摘 要:目的:對處方分析在中藥藥學服務中的應用進行簡要分析。方法:從我院收治的中藥治療患者當中隨機抽取80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并將他們分成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當中包括40例患者,對照組采取常規中藥調劑法,試驗組采取處方分析調劑法,然后對兩組患者的不合理用藥發生率和不良反應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結果:對照組的不合理用藥發生率為25.0%,而試驗組只有5.0%,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2.5%,試驗組為2.5%,可見試驗組各項結果都明顯優于對照組。結論:將處方分析法運用到中藥藥學服務過程中,可以取得非常不錯的效果,大大降低了不合理用藥和各種不良反應的發生幾率,值得在臨床上進行大力推廣。
關鍵詞:處方分析;中藥;藥學服務;應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我院收治的中藥治療患者當中隨機抽取80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并將他們分成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當中包括40例患者。其中對照組包含有16例女性患者和24例男性患者,他們的疾病所涉及科室有內科13例,兒科5例,外科12例,婦產科10例,所有人年齡均在35歲到6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5.23±1.45)歲。試驗組當中包含有17例女性患者和23例男性患者,涉及科室有內科12例,兒科6例,外科11例,婦產科11例,年齡均在36歲到6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5.28±1.49)歲。由此可以看出,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沒有明顯差異,可以進行統計對比分析[1]。
納入標準:所有參與研究的患者在經過檢查之后都嚴格符合中藥適應癥,并且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中藥調劑治療方式,嚴格遵照中藥處方要求對藥物的品種和劑量進行調整,如果存在處方書寫不清楚現象,還應該及時和臨床醫師做好交流和溝通,只有在確認之后方可進行調劑。并且還需要事先告知患者服藥之后可能會出現的各種不良反應。
試驗組采取處方分析中藥調劑治療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①對臨床診斷結果做出詳細分析,對患者病情做出正確評估,在對診斷結果做出全方位仔細分析之后進行中藥的合理調配。需要注意,即使是同一種疾病,不同體質的患者在藥物劑量方面也存在較大差異,所以要求充分結合患者自身情況對藥物劑量做出合理調整,在確認藥方無誤之后方可開始調配藥物。
②事先給患者講解清楚各種藥物服用之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對治療醫師的中藥用藥目的做出全面詳細分析。根據以往經驗,很多中藥處方經常出現藥物炮制方式不明確現象,此時就需要我們根據中藥應用功能特征和診斷結果,探索最為科學合理的炮制方式,特別需要引起重視的是含有半夏的中藥配方,一定要對功能和其他相關知識進行全面掌握。
③對中藥處方內容進行認真分析,不同劑量會導致同一種藥物出現不同的不良反應,可見合理的調劑方式尤為關鍵,相關工作人員必須要結合藥物性能和特點,對各種藥物之間是否會發生反應進行準確判斷,進一步作出合理調配,保證用藥的安全性[2]。
④了解中藥調劑各方面有關事宜,包括處方的腳注部分,藥方處理方式以及一些特殊用藥要求等。給患者和家屬講清楚各類中藥煎煮時候的投放順序和熬制時間,特別是那些具有一定毒性的藥材,要求必須單獨存放,避免小孩和老人誤食。中藥煎藥工具嚴禁采用金屬類制品,明確告知患者和家屬各方面煎藥和服藥的禁忌和注意事項。
2 結果
2.1 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不合理用藥發生率對比。
試驗組不合理用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具體數據詳見下表1。
2.2 對照組和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分析。
3 討論
中藥治療其實主要是通過內調最終達到一個治療的效果,目前人們所發現的中藥品種多種多樣,每一種藥物的功能和形狀都各不相同,在實際用藥過程中,如果藥劑師不能做好嚴格的調劑和管理工作,很容易誘發中藥用藥安全事件,給患者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都造成了巨大的威脅。這就要求藥劑師必須要充分結合患者具體情況和中藥的性能以及特點,對中藥進行合理調劑,將藥物的應用功效發揮至最佳,為患者提供更好的藥學服務[3]。
該文就中藥藥學服務過程中對中藥處方分析的應用進行簡要論述,從上文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對照組患者的不合理用藥發生幾率為25.5%,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2.5%,可是試驗組患者卻分別只有5.0%和2.5%,很明顯,試驗組的用藥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而且兩組之間的差異具有一定的統計學意義(P<0.05)。在臨床治療過程中,中藥處方可以說是用藥的主要憑證和依據,同時也是中醫辨證用藥的具體體現,在此過程中藥劑師應該通過對中藥處方分析技術的合理運用,結合經典處方研究結論,找到最為科學合理的藥物加減治療方案,這樣也可以更容易發現中藥適應癥 和功效方面存在的問題,對中藥方劑做出更加精準的配置處理,確定最終的處方診斷方式,了解主要癥狀與中藥處方的確立方式,然后結合患者各方面臨床癥狀表現對中藥方劑做出合理調配,最大程度避免醫療安全事件的發生。除此之外,還要不斷規范中藥處方的書寫,防止重復用藥現象的發生,并加強對文字和各類信息的檢查,尤其需要重點關注中藥處方當中的藥物使用方式、使用劑量以及配伍禁忌等,以上這幾個方面的內容都需要進行仔細檢查,不斷提高中藥藥學服務水平和用藥成效。中藥藥劑師在日常工作中也應該積極主動學習,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知識水平和綜合素養,熟練掌握各類藥材的配伍禁忌和適用方式,不但要保證用藥過程的安全性,同時還要將各類副作用降至最小。醫院應該定期為藥劑師組織一定的專業知識培訓和教育活動,對藥劑師需要掌握的理論知識進行考核,與臨床醫師之間做好相互合作,懂得怎樣結合診斷結果去合理調劑中藥用藥,保證用藥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另外,控制好中藥用藥劑量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否則很容易由于用藥劑量過大而引發相應的醫療安全事故。中藥煎煮器具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不可采用金屬類器具對中藥進行煎煮,否則容易導致藥物煎煮過程中藥性發生改變。和西藥用藥相比較而言,中藥沒有包含藥物應用的具體頻率和各種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所以醫務人員還應該事先給患者和家屬進行仔細講解,明確告知其藥物的具體煎煮方式和服用方式以及服用頻次,并告訴患者在服藥期間需要注意的一些禁忌,保證用藥的安全性,將藥物功效發揮至最佳,為患者提供最好的藥學服務。
綜上所述,將處方分析技術合理運用到中藥藥學服務過程中,可以大大降低不合理用藥現象和各類不良反應的發生幾率,同時還能夠提升用藥安全性,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繆昌文.臨床中藥師在合理用藥中的作用分析[J].北方藥學,2018,15(08):188-189.
[2]張燕.處方分析在中藥調劑中的意義分析[J].現代養生,2018(14):147-149.
[3]王景洋,劉大明.中藥處方點評對中成藥臨床合理應用的促進作用分析[J].中國處方藥,2018,16(06):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