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熱斯江·艾木都
摘 要:在鄉村產業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下,我國農村產業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養殖經濟在農村經濟體系中的占比逐漸提升。本文主要介紹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的臨床癥狀,并從養殖環境管理和免疫接種兩個方面介紹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的防治措施,旨在降低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的不良影響。
關鍵詞: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養殖環境;免疫接種;臨床癥狀
0引言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農村經濟的發展,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工作的持續推進下,牛養殖規模呈現了明顯的擴張趨勢,考慮到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可能對牛養殖經濟產生的嚴重不良影響,各地區相關部門應切實提高對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防治工作的重視程度,引導養殖人員形成正確的養殖觀念。
1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的臨床癥狀
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2019年,全球肉牛存欄量分別為1008403.0千頭、979636.0千頭、988487.0千頭、995357.0千頭、100182.0千頭、1007263.0千頭;2018年,印度、巴西、美國的肉牛存欄量占全球肉牛存欄量的比例分別為30%、23%和9%,我國在牛養殖上仍舊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屬于二類傳染病和寄生蟲病,是由牛病毒性腹瀉病毒引起的傳染病,這種傳染病可快速感染各年齡段的牛,但幼齡牛的感染速度最快,感染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后的表現也最為明顯。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屬于毒性腹瀉,傳染來源主要是病畜,病畜分泌物、排泄物、血液和脾臟等都可攜帶病毒,因此,直接接觸或間接接觸是該病毒的傳染路徑。
研究表明,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主要包括急性型和慢性型,其中急性型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的主要感染對象是幼齡牛,感染后多表現為持續2~3天發熱,而慢性型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的持續時間多為2~6個月,感染病體多表現為持續或間歇性腹瀉,糞便帶血或粘膜。在牛的養殖過程中,養殖人員可通過觀察臨床癥狀判斷牛是否感染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對懷疑感染的個體進行隔離,并進行病毒分離試驗或血清中和試驗、補體結合試驗,根據試驗結果,確診是否感染。
2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的防治措施
2.1養殖環境管理
USDA資料表明,2014年~2019年,全球肉牛出欄率分別為28.98%、29.42%、29.17%、29.45%、29.56%和29.52%,2018年,德國、美國、新西蘭奶牛養殖場的數量分別為65782個、37468個和11590個,而中國的奶牛養殖場數量已達到661760個。基于我國牛養殖現狀以及日益提升牛養殖需求,相關養殖人員應充分認識到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對養殖經濟造成的不良影響,科學開展養殖環境管理工作。在養殖環境管理中,各地區相關管理部門應定期組織養殖戶開展防疫交流會議,在會議上強調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的傳染機理,引導養殖人員提高對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的防治積極性。同時,相關技術人員還可向養殖人員傳授養殖環境管理經驗,包括定期清潔養殖空間、做好養殖環境消毒工作、加強養殖環境巡查等,切實優化牛養殖環境,降低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的傳染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我國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升,相關現代化技術已經在牛養殖中得以廣泛應用,并已取得實質性應用成效,針對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相關養殖人員可在養殖環境管理中有效引進自動化技術,進行養殖環境監管,智能控制養殖環境的溫度和濕度,有效保證牛的機體健康。在養殖環境管理過程中有效應用的相關現代化技術,可緩解養殖人員的環境管理壓力,有助于降低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的發病風險。
近年來,我國經濟環境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肉類的需求呈現了明顯的上升趨勢,使得畜牧養殖行業具有了優良的發展空間和寬廣的發展平臺,牛養殖產業鏈的上游產業是飼料、育種、獸藥等行業,下游產業是屠宰加工行業、冷鏈運輸行業、牛肉流通等行業,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將直接影響牛養殖環境和畜牧經濟的發展[1]。公開資料顯示,2012年~2018年,我國牛存欄量分別為9137.25萬頭、8985.76萬頭、9007.28萬頭、9055.79萬頭、8834.49萬頭9038.75萬頭和8915.28萬頭,在畜牧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切實降低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的發生風險至關重要。免疫接種是預防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的主要措施之一,目前,針對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所采用的免疫接種疫苗主要為BVDV的弱毒苗以及BVDV的滅活苗和BVDV的新型疫苗,相關養殖人員應充分認識到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的危害,掌握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的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動物,并定期對各齡期養殖牛進行免疫接種(為提高接種效果,可結合實際情況進行二次接種。)目前,我國已生產的弱毒凍干疫苗,可接種不同年齡和品種的牛,接種后表現安全,14天后可產生抗體,并保持22個月的免疫力。
3結論
總而言之,基于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對養殖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各地區管理部門以及養殖人員應切實提高對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防治工作的重視程度,充分掌握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的臨床癥狀,通過養殖環境管理和免疫接種,降低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的傳染概率,優化養殖環境。
參考文獻:
[1]薛飛, 朱遠茂, 馬磊. 我國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研究進展及防控策略[J]. 中國奶牛, 2016, 319(11):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