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飛
摘 要:近些年來,我國出現了一些未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的未成年人引起的重大刑事責任案件,這引發了社會公眾包括法律學者的激烈爭論。其中最大的爭論點是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是否可以降低。筆者以近期發生的大連13歲男孩殺害10歲女孩案件為例,認為可以在嚴格遵守中國實際的情況下,可以參考外國的惡意補足年齡制度,從而可以適當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本來將對大連案情以及爭論點進行簡單闡述,再論述借鑒國外惡意補足年齡制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在我國適當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
一、案情簡介
2019年10月20日,大連市沙河口區有一名10歲女孩被一名13歲男孩殺害。
根據大連市公安局發布的警情通報,依據《刑法》規定,涉嫌殺害小琪的嫌疑人蔡某某(13歲)未滿14周歲,未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依法不予追究刑事責任。同時,警方依法對蔡某某收容教養三年。
二、案件引發的爭議點
1.是否應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青少年犯罪教研室主任皮藝軍認為,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不是首選。
皮教授表示,在刑法上,刑事責任年齡的降低與否要從三個方面去考慮:第一個方面是從生理情況下考慮,即未滿14周歲的兒童身體發育情況是不是比以前更早了;第二個方面是從心理方面去考慮,青少年兒童的身心發展狀況是不是比以前成熟了;第三個方面是從社會層面上來看,就是看未成年人的思想是不是普遍早熟。按照通常的經驗來看,未成年人與普通成年人在生理層面的差距是最小的,然后是心理層面,最后是社會經驗層面的差距是最大的。
最高法近日發布的報告顯示,我國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已連續10年曾減少態勢。筆者認為我們不能以少數案件來代替整體,從而影響對整個局勢的綜合的分析。也許,未成年犯罪嚴重化更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重視。
2.是否可引入“惡意補足年齡”原則?
針對未成年人的惡性犯罪,英美法系中有部分國家通過運用“惡意補足年齡”原則來處理一些嚴重的未成年人犯罪問題。比如有些國家規定,如果一個未成年人犯了比較嚴重的罪行,他要是滿了十周歲但是不滿十四周歲,如果手段極其殘忍、主觀惡性極其嚴重,要是沒有其他相反證據證明其不具有惡意,就依據主觀惡性證明其具有刑事責任年齡,從而應當負刑事責任。
“如果他們知道惡性而實施危害行為,則追究刑事責任。例如殺人后的藏尸行為、賄賂證人行為、嫁禍于人行為等,具有惡意補足年齡的效力。”華東理工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秦濤認為,“惡意補足年齡”原則打破了刑事責任年齡的僵化規定,它要求從行為人的主觀惡性判斷行為人實際的行為責任能力,從而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實現定罪量刑的公平正義。
那么,該做法是否適合引入中國?對此,有專家認為,針對一些嚴重危害公民人身、財產安全的重大犯罪,我們國家可以適當考慮惡意補足年林制度,但是要嚴格規定適用條件。此外,最低年齡應該規定在12周歲,對于12周歲以下的,即使罪行極其嚴重,也不能適用惡意不足年齡制度。
不過,秦濤教授也提醒,“惡意補足年齡”原則在現實中實行困難。一方面現代科學發展水平還不能使司法機關利用測量儀器便能認定一個處于成長過渡期的未成年人的辨認和控制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司法機關進行認定時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可操作性,可能產生徇私舞弊現象。
三、針對大連10歲女孩被13歲男孩殺害案件的一些個人觀點:
關于大連13周歲男孩殺死10歲女孩的案件,民眾激情憤慨,大多數呼吁降低責任年齡。筆者個人認為:
1.一刀切地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不是有效解決問題的辦法。
第一,我國14周歲的責任年齡在全世界范圍內不算高。德國、日本、意大利、俄羅斯等國家也是14周歲。有些國家還高于14周歲。
第二,即使刑事責任年齡降到了13周歲,也會有12周歲犯罪的問題。
2.關鍵問題在于對未成年人犯罪處分不完善,應該從這方面予以完善。
第一,強制性問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規定:(1)對未成年人送工讀學校進行矯治和接受教育,應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或者原所在學校提出申請,經教育行政部門批準。(2)未成年人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嚴加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依法收容教養。可以看出,工讀學校需要“申請”,收容教養限于“必要的時候”,二者都不是強制性的。
第二,期限問題。工讀學校不超過兩年。收容教養不超過三年。期限太短,難以起到矯正效果。大連案件的蔡某某就是被頂格判了三年收容教養。
所以當務之急,是解決上述這兩個問題,也即,強制收容教養,并相應地延長期限。
在這里,筆者個人支持上述提到的惡意補足年齡制度,這是英美法的一項制度,是指雖然某個兒童未達責任年齡,但是能夠證明在實施嚴重不法行為時具有“惡意”,則推定其達到責任年齡, 應承擔刑事責任。
筆者贊成我國借鑒該制度,但必須謹慎嚴格地本土化。理由如下:
責任能力實際是能夠接受刑法譴責的資格。責任年齡實際是責任能力的一種情形。未達責任年齡,被認為不具有責任能力,能夠阻卻責任(可譴責性),是因為兒童不具有法規范意識,不能認識到自己行為的法律性質和后果,用刑法譴責他沒有意義,而且一般國民不會因為不處罰兒童的違法行為而對法規范的有效性產生懷疑。因此,刑法設立責任年齡制度,用來阻卻責任。
但是,我國的責任年齡制度采取的是不可反駁的推定,也即,即使證明某個兒童具有法規范意識,也不能認為其具有責任能力。
這種不可反駁的推定過度地、機械地、形式主義地保護了兒童權益,過分強調了一般正義,過度忽略了個案正義。而惡意補足年齡制度將責任年齡制度調整為可以反駁的推定,值得借鑒。
雖然可以借鑒,但執行必須非常謹慎嚴格。具體可以做如下參考:
第一,罪名上的限制。在14至16周歲要負責任的八種重罪中只選擇侵犯生命法益的犯罪,也即故意殺人罪,可包括搶劫罪、強奸罪、放火罪等中的故意殺人。
第二,年齡限制:年滿12周歲至14周歲。如果未滿12周歲,不適用惡意補足年齡制度。也即,即使證明該兒童有責任能力,也推定沒有責任能力。至于選擇12周歲,需要心理學測試和大數據統計,這里只是一個初步方案。
第三,證明事項:證明該兒童具有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證明辨認能力,是證明該兒童具有法規范意識,能夠認識到自己行為的實質違法性(社會危害性或法益侵害性)和形式違法性(刑法的禁止性或處罰性)。證明控制能力,是證明該兒童能夠控制自己的犯罪行為。
只要根據確實、充分的證據證明,該兒童具有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即使其處在12-14周歲的年齡段,也可認定其具有責任能力,應負刑事責任。
第四,程序保障。由于該制度是例外措施,并賦予司法人員自由裁量權,為了防止徇私舞弊,該事項應設計嚴格的特別程序加以保障。
若依據該制度,以后類似大連蔡某某這樣的的兒童,根據證據,可以認定其具有責任能力,應當負相應的刑事責任。
參考文獻:
[1]張明楷.刑法學[M],北京:法制出版社,2016:311.
[2][意]切薩雷.貝卡利亞.論犯罪與刑罰[M].黃風,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62
[3]林清紅.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起點不宜降低[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6(01):28-29
[4]崔志偉.保護與懲治之間:未成年人犯罪刑事策略的爭議焦點與類型的區分[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8(01)3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