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偉

近年來,隨著我國的經濟體質不斷改革,經濟發展非常迅速。民營企業正逐步成為我國重要的經濟支柱,民營企業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幫助民營企業降低融資難度和風險,提高融資資金的金額,能夠一定程度的改善我國現有的經濟體系,提高經濟發展速度,并且能夠增加實體業的占比,維持經濟平衡。文章擬從民營企業發展現狀、問題入手,提出改善民營企業融資困境的相關對策,以期改善我國民營企業長期困擾的融資問題。
一、民營企業融資發展現狀
(一)民營企業融資方式呈多樣化
由于傳統方法無法滿足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因此在一些私營經濟發達的城市中,民間融資的提供是一個客觀事實,從現有發展情況來看,內部融資是我國民營和小企業發展的主要融資來源,企業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的內部融資,另一方面,在中小企業的外部融資領域它們主要依靠銀行貸款和民間貸款,公司債券和外部股權融資等間接融資形式,但是這種類型的直接融資較少。
(二)民營企業融資不穩定
大量調查結果顯示,在多家民間企業中,具有相對穩定融資方式的民營企業在總民間企業數量中所占的比重約50%,然而其中有將近一半企業,它們的融資來源不可持續。 因此,民營企業幾乎一半的融資渠道在穩定性方面都是不穩定的,這使其無法適應少量,頻繁和隨機的融資需求,也無助于民營企業的穩定性,健康和動態發展。
(三)已有條件的融資方式效果不佳
雖然現在擁有的融資方式為民營企業籌集了一定的資金,但還是有一半的民營企業對現存融資方式的融資效果存在著不高的評價,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現有的融資機制只會增加企業融資的難度,而動員的資金不能滿足中小企業在第二次業務和技術迭代以及高科技發展方面的財務需求,以及企業長期健康發展的要求。
(四)商業銀行融資難度大
就我國目前國內銀行的發展形勢來看,多數銀行目前也處于瓶頸期,吸引用戶存儲能力在不斷減弱、發展成本較高同時風險較大,不能向所有非大型公司提供充足的資金。銀行本身發展也是存在一定風險的,發展的目標自然是得到利益,壯大自身,而給非大型公司提供較大資金本身是存在較大風險的,所以銀行更愿意為大型企業提供資金,盡管這樣能獲得的利益較低,風險較小。
二、民營企業融資困境分析
我們了解到,盡管中國私營企業正在崛起,但它們在融資方面也有很大的難題,制約著非大型企業正常運行和成長。除了大型高效的民營企業外,大多數民營企業的發展情況總結為以下情況,具體表現如下:
(一)渠道狹窄,融資方式單一
民營企業的融資方式主要是自有資金的國內融資。企業做出決策財務的關鍵是確定其資本結構,以使融資的風險,成本和最終收益處于平衡狀態。但是,在中國,民營中小企業缺乏政府和其他金融機構的大力支持,它們更多地依靠企業的國內融資,并形成了比更專業和穩定的結構。
由上表我們可以看到:(1)盡管中國民營中小企業不斷發展,但自籌資金的比例卻在下降,但仍有超過90%的企業更傾向于自籌資金。(2)數據顯示,私營企業在初期也處于資金短缺階段。非金融組織的融資份額不低于銀行貸款的份額。這表明對非大型民營企業的融資幫助不足。(3)除銀行貸款和內部融資外,其他方式規模較小,占總額的份額基本小于3%。
(二)內源融資不足
1.自我完善能力不足
在目前情況下,大多數企業在內部利潤的分配中,多數存在著短期化的趨勢,缺乏培養長期經營思想,導致自身資本積累少,在進行利潤分配時,將利潤將要近于“分光”,同時,從公司自身視角的角度來看,考慮得很少,大部分自費持有的資金都用于補充開展業務的資金短缺。而且有些企業自身經營一直處于虧損的狀態,沒有利潤可以進行分配,所以也就沒有資金積累。
2.民營企業不再擁有稅負優勢
隨著稅制改革,絕大多數非大型企業逐漸失去了稅收優勢,而確保內部穩定的融資來源也就失去了根源。從稅收政策的角度來看,國企主要具有明顯的支付優勢,而私營企業缺沒有這種優勢。此外,絕大多數私營私營企業都是小型納稅人,他們難以使用增值稅發票來預扣稅款并實際提高稅收。
(三)外源融資難度大
私營中小企業最重要的外部融資渠道是間接融資,但不能同時吸引大量資金,中小民企企業融資的金額和規模以及成功率都完全無法和大企業相比較,中小民企貸款成功率非常的低,平均比大型企業低30%,而且中大部分民企貸款失敗的原因多為達不到銀行貸款要求基本條件,抵押資本不足,沒有成體系的財務管理,故此貸款成功率極低。
三、優化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對策
(一)優化民營企業內部融資環境的對策
1.強化信用理念,提高信譽等級
誠實守信,規范經營;增加得到大型上市企業的信任,借助上市企業的信用為其提高可信度,獲得銀行的信任。增加和金融機構的溝通,并隨時向其通報其活動,以便銀行可以維持公司資金的流動并獲得金融機構的信任; 及時清理債務鏈并優化財務狀況。 企業一方面及時償還債務,另一方面建立合理的償還制度,組織團體籌集資金,用于收債和免除債務鏈。
2.健全、完善企業財務機制
具體包括:(1)嚴格會計核算,促進外部審計,向投資者介紹公司財務并建立對企業的信心。(2)建立和完善基本的財務管理制度,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的整體水平。(3)建立和完善企業自我發展和自我調節機制,確保企業持續,穩定,和諧發展。(5)按照企業管理的生產特點和客觀要求,嚴格遵守企業內部財務控制和會計監督。
(二)改善民營企業外部融資環境的對策
1.社會金融環境方面
加強金融中介機構建設,完善信用擔保體系。為大多數非大型企業創建非大型金融中介機構,簡化決策流程,降低維護成本并與服務目標緊密聯系可以幫助為私營企業籌集資金,能夠增加為非大型企業提供貸款資金的經驗并增加非大型民營企業的融資水平。并且,提高信用在審核非大型企業貸款資質中的占比,發展貸款公司相互監督的體系,以確保非大型企業再貸款時能獲得與自身實力想匹配的貸款資金。
2.政府方面
政府應加強規章制度,優化資金條件。實現民營經濟的更大發展,關鍵在于政府為獨立民營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自由的生存環境,因此改善民營經濟的有關法律是刻不容緩的事情。政府應當從政策層面給予非大型民營企業主一定的社會地位,全面放開民營企業的經營范圍,給予各個層面的支持,增加非大型民營企業的發展空間和領域。同時充分發揮政府職能,為民營經濟發展保駕護航。鼓勵銀行與非大型民營企業合作,共同發展。
四、結論
從對中小型民營企業融資環境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從表面上看非大型民營企業在融資方面的難題是因為獲取資金方式過少,門檻過高,民企實力不足等。但實際更多的問題在于我國目前的經濟環境和體系結構需要做出適應時代的改變。想要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民營企業在融資問題上還須全力以赴,迎接每一個挑戰。
參考文獻:
[1]廖石云.金融歧視下的民營企業融資行為及策略選擇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18):98-99
[2]姬新龍,賀姝.供應鏈金融、商業銀行與民營企業融資困境緩解[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8(04):8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