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松華
新時代教育公平的新形勢新特征
一、教育公平的發展歷程及當前所處的歷史階段
從國際上看,1990年,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及世界銀行主辦的世界全民教育大會在泰國宗滴恩召開,正式提出“全民教育思想”,其目的是滿足人的基本學習需要。2000年,世界教育論壇在塞內加爾達喀爾舉行,通過了《達喀爾綱領》,提出了“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提供高質量的基礎教育”等相關目標。2015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在美國紐約總部召開,聯合國193個成員國在峰會上正式通過“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其中目標4“優質教育”中指出,要“確保包容、公平的優質教育,促進全民享有終身學習機會”。
從國內來講,教育公平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是相當長時間內我國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體之一。經過40多年的改革和努力,我國教育公平取得了明顯進展和成效,如:全面實現了九年免費義務教育,初步實現了基礎教育的入學機會均等;大力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縮小了城鄉教育差距,城鄉之間的教育公平有了明顯進展;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即將實現普及化,為教育機會公平層級提升創造了條件。但是,盡管我們為實現教育公平做了很多努力,教育不充分、不均衡的問題仍然存在,教育公平仍然是教育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和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
二、解決教育公平問題面臨的新的時代背景
一方面,新科技革命和新產業革命將加速經濟社會的變革,產業結構、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將發生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這種結構性的變化,必然會影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包括貧富差距,這也必然會對教育公平產生影響。另一方面,國際關系的急劇變化,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導致世界經濟衰退,增加了發展前景和路徑的不確定性。“黑天鵝”“灰犀牛”事件出現的概率增加,必然會影響教育公平政策的實施,產生難以預測的變化。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有以下兩個方面的情況必須高度關注。
一方面,社會財富的積聚變化,可能對教育公平與社會公平的互動關系帶來不可預測的影響,增加實現教育公平的復雜性和艱巨性。
按照經濟學的觀點,社會公平的指標是以基尼系數來衡量的。一般認為,基尼系數的變化是倒U形規律,基尼系數低于0.2是公平的,高于0.4是不公平的。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等組織對基尼系數做出如下規定:低于0.2表示指數等級極低(高度平均);0.2—0.29表示指數等級低(比較平均);0.3—0.39表示指數等級中(相對合理);0.4—0.56表示指數等級高(差距較大);0.6以上表示指數等級極高(差距懸殊)。例如在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時,基尼系數比較低;而在經濟起飛和迅速增長的階段,會出現基尼系數上升的過程;而在經濟高水平發展階段,基尼系數又可能下降。這一系數下降的重要原因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中產階級將會迅速增長,社會結構將會由金字塔形變為菱形。
但在現實發展中,經濟發展的情況并非如此。以中國為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并沒有縮小社會貧富差距,基尼系數也沒有隨之下降,在2000年就突破了0.4,且一直處于較高的指數。1998年,借北京大學百年華誕之機,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發起并主辦了“北京大學百年校慶經濟學系列講座”,與會專家提到兩個“沒有想到”:一是沒有想到中國經濟增長會這么快,二是沒有想到社會不公平會發展這么快。社會財富分配不均會對教育公平產生影響,我國當前的教育結構及受教育水平仍舊是城市遠遠優于鄉鎮,如果繼續提高受教育程度而不改變教育結構的培養模式,那么可能不僅不會促進教育公平,還會使這一問題的解決面臨更加復雜的局面。
另一方面,智能化帶來的人機關系變化,對就業結構、就業方式將產生前所未有的影響,教育的結構性變革將成為實現教育公平的重要條件。
未來,很多產業、很多就業崗位將會被淘汰,而新的產業、新的崗位將會產生。這就必然對教育結構提出新的變革要求,勢必影響未來的教育模式,教育公平將面臨新的難題。
當前,高新技術的發展正在改變生產方式和就業結構,智能化的生產和工作方式不僅將排擠低技能和無專業訓練的勞動者,甚至將排擠受過一般專業訓練的高技能勞動者。有研究分析,人工智能對體力勞動和認知勞動崗位變化的影響,根據挑戰情況的不同,分為危險區、安全區、結合區和慢變區。所以,在兩類勞動中都應該是有尋找安全區、擴大結合區的機會,教育的結構調整和模式創新應該在這兩個方面向上著力。
三、新時代教育公平新特征
由此可知,新時代教育公平的重點,不僅要從機會公平走向質量公平,同時還要適應新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需求,提高教育質量,實行教育的結構性變革,推進終身學習,從而實現有質量的教育公平。
新時代教育公平的目標指向
我認為,教育公平的總體目標是從機會公平轉向質量公平和終身學習。以下,我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方面進行目標分解。
宏觀上——實現各級各類教育的協調發展
我們要堅持把基礎教育機會公平和質量公平作為有質量教育公平目標的基礎和重點,切實解決城市擇校問題、農村教育薄弱問題和弱勢群體受教育不公的問題,確保人人享有有質量的教育;堅持完善現代教育體系,把教育公平的目標擴展到終身學習,為人的一生提供多種多次選擇的機會,為具有不同興趣、志向和能力的學生提供多種多次選擇機會。
中觀上——實現城鄉和區域教育的均衡發展
城鄉之間與區域之間的均衡是空間布局上的教育公平。首先要堅持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時代按照內循環的發展思路,繼續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調整各級各類學校的空間布局。其次要堅持以城帶鄉。在區域的城鎮化布局上,要加快城市群建設,促進教育資源的流動,實現城市圈范圍內的互通互享。最后要繼續加強農村教育。將農村教育納入鄉村振興的總體戰略,使農村學校成為社區的學習中心和文化中心。
微觀上——實現具有不同需求和潛能的學生有差異的公平發展
人人接受有質量的公平教育是教育公平的最終落腳點,而學校之間的標準化建設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條件。首先,要保證每個學生都享有達到基本標準質量的教育,不讓一個學生掉隊。其次,學校教育和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消除各種形式的教育歧視,真正做到有教無類、一視同仁。在此基礎上,提供多樣性教育,實行因材施教,實現有差異的教育質量公平。
新時代教育公平的路徑選擇
一、制度建設
完善且合理的制度體系是實現教育公平的根本保證,也是不斷提升教育公平水平的推進器。制度體系主要指教育制度、勞動人事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其中教育制度包括學校制度、入學制度、培養制度、評價制度、學歷學位制度、工學交替制度等,勞動人事制度包括就業制度、職業資格制度、培訓制度、薪酬制度、選人用人制度等,社會保障制度包括醫療制度、住房制度、失業保障制度、退休養老制度等。只有這些制度相互配套,逐步完善起來,才能使不同愛好和才能的人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才能保證不同教育經歷的人享有公平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待遇,真正使教育公平和社會公平統一起來。
二、政策調節
政策是調整不同人群利益關系的重要手段,在政策選擇中公平和效率的關系是基本。在現實條件下,公平優先兼顧效率是政策選擇的基本原則,而具體政策的選擇,又要權衡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目前企業、政府對應屆畢業生錄用的標準一般是學歷本位,而不是能力本位,我們經常在街道、基層看到一些高精尖專業的畢業生,如計算機專業、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等,這是不符合專業發展要求的,這就需要政府的政策調節發揮作用。又如,考試招生制度是國家基本教育制度。總體上看,我國考試招生制度符合國情,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必須通過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公平、提高人才選拔水平,適應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要求,這同樣需要政策的引導。
三、技術創新
技術對促進教育公平是有特殊作用的。首先,要加大薄弱地區和弱勢群體的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包括數字信息、數字教育資源、人力資源的跨區域服務(包括教師培訓和為學生提供針對性輔導)。其次,要推行個性化學習和個別化教學,發揮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優勢,增強教育的針對性。當前在教育領域,教師可以通過人臉識別系統分析學生情緒,同時通過大數據分析出學生的錯誤率,通過不同案例的分析找到不同學生的輔導辦法。這種個性化學習和個別化教學有利于促進教育公平。最后,要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應變能力。通過掌握網絡學習方法,幫助學生學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開闊視野,尋找新的學習資源和學習領域,養成獨立自主和終身學習的習慣。
我認為,教育公平最終是要實現所有的學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發展,因此,我們既要關心弱勢群體的教育公平問題,同時也要關注學有所長、有特殊才能的學生,使他們能夠得到充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