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士
現代教育技術是在現代教育思想、理論的指導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系統方法促進教育效果優化的實踐活動方式。“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在自然學科中的創新能力”是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整合課程資源,著力構建多維互動的課堂教學體系,實現學生主動發展,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一、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助力課堂教學多維互動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主渠道。將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有效地整合,能夠促進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的互動方式的變革,為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創造環境,從而使信息技術成為學生認知、探究和解決問題的有力抓手。學校課題組全體教師不斷深入研究,探索出能充分體現多維互動思想的情境探究的課堂教學模式:創設情境—問題探究—交流驗證—總結深化。
1.創設情境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特定的情境。這特定的情境可以是問題情境,可以是社會、文化、自然情境,也可以是虛擬實驗情境,但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自然而然地把學生置身于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之中,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問題探究
此階段包含以下要素:一是對提出的問題進行猜測或聯想,進而提出假設;二是搜集支持假設的資料,并適當進行歸納整理;三是獨立或合作進行探究;四是形成自己或小組的認識或結論。在問題探究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工具和幫助。教師應鼓勵學生從資料的搜集與分析、假設的提出與驗證等方面發揚協作精神,倡導小組成員之間通過會話商討如何完成探究任務,實現資源共享。
3.交流驗證
一是匯報個人或小組探究的結果,進行小組或班級交流,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通過電子演示文稿、網頁或實物投影等;二是運用多媒體課件驗證探究結果,辨析正誤。
4.總結深化
一是對所探究的問題進行小結;二是運用所掌握的知識解決新的問題。教師要幫助學生對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達到較深刻的理解,同時應用多媒體網絡,設計多樣化交互式的變式練習,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興趣和水平,選擇練習內容和進度。
二、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效果明顯
實施結果表明,通過以上方法,學生各方面的素質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1.學習興趣普遍增強,學習方式明顯轉變
學生的學習興趣明顯提高了,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變被動學為主動學。雖說他們在課堂上也常常出現一些假想,但他們能為自己的假想做進一步探索,這充分說明,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課堂中得到了充分的培養。
2.豐富了信息素養
信息素養包括利用信息系統主動獲取、分析、評價、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及信息倫理道德等方面的修養。未來的社會是信息社會,需要大量的高素質人才,而這些人才首先必須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
3.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得到明顯提高
在實驗過程中,學校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堅持以普及為主,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特征,組織成立了網頁制作小組、電腦打字小組、網上閱讀小組等。學生不僅提高了信息技術掌握和應用水平,并形成善于創新、敢于嘗試、不怕失敗等優秀品質。
學校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改善了教育管理手段,成立了一套切實可行的現代教學管理體系,實現了教學管理系統化、科學化,學籍管理自動化,提高了辦學效益。同時通過課題研究,學校一大批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和學生的信息素養得到明顯提高,全面帶動了學校教育教學信息化和學校辦學水平的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