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海燕
熱愛并傳承經典傳統文化是每位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隨著大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經典傳統文化成了各大校園和課堂的文化大餐。作為語文教師,更應努力探索,將傳統文化植根年輕一代。在最近的網絡直播課程中,何思依老師執教的這堂古詩教學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恢宏大氣,一念成詩
《迢迢牽牛星》是一首五言詩,為《古詩十九首》之一。這首詩借經典神話傳說中的牛郎、織女被銀河阻隔而不得相會的悲劇,抒發了女子的離別相思之情,寫出了人間夫妻不得團聚的悲哀。
在教學過程中,何老師緊抓新課程的三維目標,通過深厚的語文功底,將自己對古詩的熱愛巧妙地藏于教學設計中,以此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何老師因材施教,采用分層分步的教學模式,使整個課堂張弛有度,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了解古詩詞之美。隨著教學進度不斷推進,不同基礎、個性的學生在課堂的每個環節都能學有所獲。
二、亮點紛呈,妙趣成詩
1.尋常蘊匠心,見微已知著
在課堂教學中,何老師圍繞古詩學習的四個步驟“初讀、細讀、品讀、誦讀”,逐一展開教學。層層遞進,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和方法的培養。同時,何老師以“平等、對話、互動”的方式推進課堂,積極轉変自己的觀念和角色,從金字塔頂部的傳道者過渡到和學生對話互動的主持者,與學生共建對話、積極互動,讓學生結合詩文充分想象,形成了良好的教學氛圍。
新冠肺炎疫情下,網絡教學無疑是最便捷的教學模式,但由于師生無法面對面交流,稍不留神就會變成教師的獨角戲。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何老師巧妙設置了“學習小能手”互動環節,熟悉的教學模式一下子加強了學生的代入感。從“字詞句段篇”到“聽說讀寫想”,從“提筆即練字”到“筆記巧記錄”,整個教學活動無不滲透著對常規知識的重視和對學生習慣的養成。
2.品詩情畫意,享視聽盛宴
詩歌是藝術創作的結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讓學生領略到古詩中妙不可言的意境美,需要教師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立足古詩詞,何老師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創設故事情境,激發學生與古詩中蘊藏的情感產生共鳴,進一步體會詩文中的情感與哲學。
課堂上,何老師以四大民間傳說導入新課,生動有趣的畫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更好地吸引了學生參與課堂學習,實現了新課程標準倡導的“多學科間的互相滲透”。
古詩教學特別注重朗讀指導,何老師引導學生通過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品味蘊含在景物中的情感,使學生理解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點。在品讀深化理解的基礎上,何老師指導學生進行誦讀,帶領學生一同感受詩中的節奏、韻律,用語氣語調把詩歌蘊含的情感傳達出來,重現詩歌的形象和意蘊。品讀相聯的教學手法使學生的品讀感悟更進一層,獲得更豐富的審美享受,從而提高誦讀能力,進一步了解詩歌之美。
3.深度備課養詩性,文化浸潤傳經典
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展課程資源的整合,是新課改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何老師以教材為本,進行深度備課,從而更好地在實際教學中引導學生走進詩歌世界。課堂上,何老師通過引入大量背景資料,還原當時的社會背景,讓學生產生代入感。何老師還引導學生借助舊知,暢談自己的見解,通過“以詩解詩”去感受古詩的獨特魅力,營造了一個詩趣盎然的課堂。
何老師的深度備課還體現在對詩歌藝術手法的探究上。疊詞和互文是本詩最具特色的藝術手法,通過“同詩類比”進行拓展閱讀,為學生打開課外閱讀的新視窗。當學生有了一定數量的詩詞積累后,便可跳出教材進行組詩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詩性。
三、博采眾長,取法論詩
網絡直播課程成為課堂教學的新模式。何老師執教的《迢迢牽牛星》古詩課,教學過程緊湊連貫,富有美感。為教師教古詩、學生學古詩提供了很好的典范。
些許遺憾便是在云課教學中,教師無法第一時間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師生間缺乏情感的碰撞和交流,教師只能通過自己的預設生成課堂,課堂評價和反饋也只能簡單帶過。另外由于本次網絡直播課程面向全市學子,為了呈現效果,教學設計上更注重理念及模式的呈現,對后進生的學情考慮較少,難以在課堂上落實“聽說讀寫想”等基礎知識的檢測,無法像傳統課堂一樣真實地反饋教學效果。
縱觀整堂課,雖有些許遺憾,但瑕不掩瑜。作為當代語文教師,我們更應努力探索新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中體悟古詩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