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嶺市范家屯鐵路小學結合本校實際,以課題研究為切入點,著力提升學校的家庭教育指導能力,并通過強化家校聯系,使家校共育工作得到了有效推進。
2019年6月,學校申報的“家校合作的國際經驗與本土化實踐研究”子課題“新技術背景下家校合作研究”課題正式立項,7月,舉行了開題儀式。目前課題進展順利,已進入到實質性的實驗研究階段,并取得了階段性的實驗成果。
更新觀念,理論導航
1.加強教師理論培訓
為提升課題組教師的理論水平,課題組定期開展培訓活動。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課題組成員對加強家校聯系的方式方法有了深入了解,他們的行為和觀念影響著課題組外的教師及家長。有更多的教師要求加入課題研究中來,更多的家長開始主動聯系學校。
2.舉辦家長研討班
2019年8月25日,學校組織召開了家長會,家長學校校長高雪發言,優秀家長代表做經驗分享。會上班主任及學科教師建議家長記好學習筆記。家長利用業余時間認真自學,不斷掌握教子方法。
3.利用新媒體和平臺探索家校共育
學校還要求家長收看電視上關于教育子女的節目、上網查找教子方法,并推薦“中國家庭報家長學校”公眾號,讓家長通過學習專業、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不斷更新自身觀念,改善育兒的方式方法。
深入調查,分析成因
自學校成立課題組,研究“新技術背景下家校合作研究”課題以來,學校制訂了本課題的實施方案,確定了課題的預期目標、研究方法、具體工作進度等詳細內容。通過研究,學校發現影響學生行為、學習習慣的因素很多,歸納起來可分為主觀和客觀兩種因素。
1.學校對學生的影響
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越來越引起重視,但應試的指揮棒依舊左右著學校、教師的教學行為。教師的壓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
2.家庭環境對學生的影響
當今的小學生都擔負著“振興家庭”的重任,父母、祖輩都把自己未實現的夢寄托在孩子身上,編織著“偉大”的“圓夢”計劃。他們對子女愛得過深,照顧過度,期望過高。一方面相當一部分家長缺乏“施愛”的技巧,導致學生們無法體會“被愛”的溫暖。另一方面,家長在孩子的學業上又加大了砝碼:星期六令其上輔導班,星期日為其請家教,教輔用書、過關練習一大套資料,做完課內做課外。家長在生活上百般呵護,在學業上高度關注,加之現在的家庭,幾乎是三代組合,“隔代親”現象比比皆是。家長的溺愛和過高期盼這一矛盾體,滋生了孩子諸多的行為與心理問題。另外,少數學生父母離異,家庭破碎,使孩子心靈受到傷害,這是造成學生出現問題的直接原因。
3.教師素質對學生的影響
教師是學生人生路上的“燈”,教師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在小學生的眼里都是模仿、借鑒的榜樣。教師個人的素質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提升教師素質也十分重要。
4.周圍環境對學生的影響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之間的結合不夠,難以形成合力,學生在校接受的教育與家庭輿論、社會氛圍不一致,這更是小學生易出現問題的重要原因。
針對問題,實驗研究
1.建立“家校聯系簿”
學校建立了“家校聯系簿”,讓學生和家長通過與老師溝通,解決一些困惑。
2.提高教師的育人觀
學校定期組織教師參加“我的教育故事”經驗交流會,在交流中分享經驗,提升教師的育人素質。
3.提高家長素質
學校通過多種方式積極引導家長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水準和文化修養,使其在孩子的成長中起到示范作用;向家長們講解青少年時期學生的心理特點,傳授育人教子的藝術;做好家訪工作,定期召開家委會、家長會,與家長交流孩子在家、在校的表現,及時發現學生的不良心理現象并給予引導。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施,學校家校共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今后,學校將依托“家校共育”數字化平臺,不斷提升家長參與意識,積極組織教師參與社會活動方案的設計與編寫,認真完成課題的研究工作,進一步扎實有效地推進“家校共育”工作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