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鳳
智慧教育是現當代教育信息化的新訴求,其發展奠定了智慧課堂的生成。智慧課堂是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變革教學方式、方法,使信息技術融入課堂教學中,構建個性化、智能化、數字化的課堂學習環境,從而有效培養學生智慧能力的新型課堂。
本文根據筆者對智慧課堂的理解,結合化學學科特點,以“還人類潔凈的空氣”一課為例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并依托我校焦點智慧教室系統,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和五個環節,談一談如何打造初中化學智慧課堂。
一、課前微視頻,助力課堂
教師活動:教師推送有關環境問題的自制微視頻發送到本班家校微信群。教師根據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及時修改教學設計,并上傳到焦點智慧教室系統的云平臺。
學生活動:學生積極主動完成預習任務,師生在線互動反饋。
設計意圖:“還人類潔凈的空氣”選自滬教版九年級化學下冊第9章第3節“環境污染的防治”第一課時。教材中對當今環境問題的表述為:“在當今十大環境問題中,酸雨、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等全球性環境問題都與空氣污染有關。”教師可根據此段表述搜集資料,對農村學生來說,教師課前的準備工作可以拓展學生的課外知識。教師依據學情分析、預習檢測反饋以及師生的在線互動,可以及時將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整合,從而制訂出最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教學設計方案。
二、課中真實情境,引入課堂
教師活動:教師運用焦點智慧教室系統的iPad端點擊“網絡資源”功能,右側頁面顯示已上傳的網絡鏈接,打開網絡鏈接——揚州當日空氣質量指數報告。
學生活動:認識空氣質量指數AQI、可吸入顆粒物、有害氣體。
教師活動:教師在iPad端利用“隨機點名”或“搶答”功能,引發課堂討論——如何防治這些空氣主要污染物?
學生活動:每位學生做好準備。
設計意圖: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正如課堂導入環節,直觀、真實、接地氣而又富有啟迪性的學習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化學知識。智慧課堂上,利用iPad端的“隨機點名”或“搶答”功能,能夠改變傳統課堂的點名方式,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讓學生感到公平、公正,實現快樂學習。
三、課中實驗探究,點亮課堂
本課主要圍繞探究認識酸雨這個主題,其中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理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教師活動:1.教師演示實驗,檢驗SO2、檢測酸雨等。2.著重分析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理。3.引發課堂討論——如何防治酸雨?
學生活動:1.學生分組實驗,觀察酸雨對金屬和植物(花瓣)的危害。2.能夠分步完成對硫酸型酸雨形成原理的分析。3.分組角色扮演。如“如果我是一名市長(環保局局長、空氣質量監測人員、學生),我該……”
設計意圖:本節課的演示實驗借助焦點智慧教室系統iPad端“實物投影”中將演示實驗放大的功能,使每一位學生能夠真切地感受實驗的整個過程,在完成實驗的同時增加了學生對實驗的理解,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本節課的分組實驗除了幫助學生加深對酸雨危害嚴重性的理解,還幫助學生樹立了保護環境的意識。通過分組角色扮演,每個學生都能發現自己在課堂中的作用,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四、課中練習鞏固,小結課堂
教師活動:教師在iPad端點擊“課堂練習”功能,右側頁面顯示已上傳的課堂練習,打開課堂練習,掌握學生做題時間,教師點擊“答題狀況”,實時了解學生錯題情況。
學生活動:運用點讀筆點擊學生墊板回答問題。
教師活動:運用思維導圖,小結所學內容。
學生活動:復習思維導圖,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
設計意圖:習題有助于鞏固已學知識,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通過點讀筆、iPad移動終端的即時交互功能,教師能觀察到每位學生的思維實況。每位學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參與情況,提高自我效能感,且能看到他人思維的過程,這就讓每位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本節課采用思維導圖對所學內容進行小結,能夠使抽象的知識更加具象,可以將分解開來的知識形成相互關聯的知識點,讓學生以點帶面地學習,構建起完整的知識體系。
五、課后作業設置,提升課堂
教師活動:教師設置批量作業及個性化作業管理,發送到本班的家校微信群,并將錄制的視頻上傳到校園網站。
學生活動:完成習題,還可通過錄制的課堂視頻查漏補缺。
設計意圖:教師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給掌握比較好的學生再推送相對難一點的學習資料和習題,讓學生進入深層次學習;而掌握不太好的學生則只需完成相對基礎的習題,通過回看錄制的課堂視頻,查漏補缺,加深理解和記憶。這樣不僅可以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也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
智慧課堂旨在借助信息化技術手段,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智能化的課堂教學,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和智力的提升。本節課教學設計包含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通過五個環節的創設,如用自制的微視頻助力課堂、用真實的情境引入課堂、用有趣的實驗探究點亮課堂、用新穎的方式小結課堂、用恰當的作業設置提升課堂,真正體現了智慧課堂的本質,推進了互聯網信息技術與初中化學智慧課堂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