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燕
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推進,學生的核心素養逐步提升,在此基礎上,整本書閱讀的研究就顯得更有價值。整本書閱讀指向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和發展,思辨是其中最重要的操作要義。思辨,就是批判性地閱讀。如何在整本書閱讀指導的過程中更好地引導學生精準、理性地思考,深入、有目的地閱讀,培養他們良好的思維品質呢?
一、構建適切的思辨教學目標,提升學生的思維張力
我們都知道,閱讀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言運用規律”。而這種“內涵”和“規律”要建立在對文本內容深層次的把握上,所以,學生充分的原生態閱讀是至關重要的,思辨閱讀尤其是這樣。余黨緒教授說過:“無論讀什么,‘讀始終是頭等大事。”所以,思辨讀寫就要求教師轉換教學理念,堅持以生為本,把學生放在首位,在其通讀、深讀的基礎上構建適切的思辨教學目標。
在《小鯉魚跳龍門》整本書閱讀指導一課中,教師將課堂教學的目標設立為:“再讀故事,理解人物語言,分析小鯉魚的應對行為,思辨:如何對待別人的支持與反對?”這是在深入研究文本的基礎之上,找到這本書的研究價值所在,依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的具有教學價值的目標。
本課教學環節的設計也是精心圍繞這一目標展開的。在學生熟讀故事后,教師提出了兩個問題:1.把故事從前到后再翻一翻,找一找,小鯉魚先后遇到了哪些大人?2.從四個大人中選擇一個,找到相關的內容再讀一讀,議一議:誰反對?誰支持?這樣的思辨問題更好地關注了學生思維的過程,引導學生聯系整本書的閱讀去積極思考,培養了學生的思維張力。
二、構建多元的思辨教學途徑,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
構建多元化的教學途徑,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讓深入思考伴隨閱讀左右,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
1.思辨激趣巧引入
思辨閱讀的激趣不同于初讀激趣,如何在學生已經讀過的基礎上再次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呢?《小鯉魚跳龍門》一課中,教師提問:“讀完這本書,你最喜歡故事中的哪一部分呢?”這樣的設計既尊重了學生已有的閱讀體驗,又拉近了他們與文本的距離,是思辨的前提。接著教師話鋒一轉:“想不想知道故事中的大人是如何看待小鯉魚跳龍門的呢?”又將學生的思維從擴散引入明確,引向思辨。
2.情境創設引思考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了各種新奇有趣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生發探索的動機,激活他們探究的欲望。在學習不同大人的觀點時,教師設計了一個環節,讓學生戴上頭飾接受采訪:“鯉魚奶奶,您支持小孫孫跳龍門嗎?您為什么不讓他跳呢?”學生一下子從閱讀者的角色轉換至故事中的人物,身份發生了變化,體驗也就來得更為真實。角色互換的方法找準了與學生閱讀共鳴的碰撞點,引發他們更為深入的思考。將這種情境貫穿于文本的學習之中,營造了較為完整的情境,輕松地將文本與學生勾連。
三、構建豐富的思辨讀寫契機,培養學生的思維定力
思辨讀寫指向學生表達的訓練,要求教師找準課堂中從“讀”到“說”的契機和從“說”到“寫”的契機,提升學生的思維定力。
1.緊扣文本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契合點
在教學中,教師緊扣書中的內容,讓學生思考:如果在生活中你的想法與大人不一致時,你會怎么做?學生侃侃而談:“爸爸媽媽總是擔心這個擔心那個,在他們的眼里我還是個孩子。我想用自己的行動證明,我的想法也是對的?!薄叭绻职謰寢屨f得對,我就聽他們的建議,不過我也很想自己去嘗試嘗試,我會委婉地表達我的意思?!睆臅局行□庺~的經歷到自己生活中的實際案例,由此及彼,內化了文本中的內容,將閱讀體驗轉化為實際運用。對二年級學生來說,能夠模仿小鯉魚的態度解決實際問題,清楚有序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教師這一讀寫契機的運用,無痕地激活了學生表達的欲望。
2.展開想象填補文本空白點
文本主要對小鯉魚及其他人物形象的語言、動作進行了詳細描寫,但是鮮少有心理描寫。教師抓住這個特點,引導學生想象:螃蟹大叔這么支持我們,我們要? ?。老奶奶這么反對我們,我們要? ?。大魚媽媽這么反對我們,我們要? ?。
讓學生展開想象,嘗試將自己的觀點書寫下來,讓他們在交流碰撞中知道:有夢想就要為之付出努力,我們要不怕困難,勸阻和支持都能夠化作前進的動力。學生的思維力在“一讀一說一寫”中不斷沉淀、不斷穩固、不斷發展。
基于“思辨讀寫”的整本書閱讀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各種素養——信息提取、整合分析、闡釋說明、推理判斷、反思評價、創造應用等,學生的思維品質也在這樣的課外閱讀中得以提升。將思辨讀寫由課內延伸至課外,與語文學習有機結合,將教學行為內化為學生閱讀的內驅力,才能不斷提升學生的文化底蘊和探索精神,更好地為其終身學習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