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金元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近兩個月的線上教學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體驗和思考,反思網課教學得失可為日后教學提供諸多經驗。
一、對家校合作有了更深切的認識
線上學習的過程中,家長發揮了積極作用:精通電腦的家長為我們尋找“小管家”這樣有效的統計工具,大大節省了我們統計的時間;在醫院工作的家長為我們介紹防疫知識;精通教育的家長為我們尋找跟課文相匹配的資料……真正實現了我們所倡導的家校合作。
同樣,家長也需要教師的指導。線上教學初期,智能手機是許多學生上網課的唯一工具,而這部分學生中又有一些家長白天要上班,勢必要把手機帶走。如何開展線上學習?教師幫家長合理規劃時間,解決了學生上網與家長不在家的矛盾,實現家長在家學生上網,家長不在家學生不必上網,只需先做其他不需要網絡的作業。教師會提前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和家長知道最近要學什么,等家長空閑的時候再陪孩子一起觀看相關內容。
二、充分利用網絡開展教學
借助網絡,借助平臺,為學習注入新的活力。比如“清弦閱讀”可以用來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考試服務網”“統編小學語文”等網站的內容較豐富,可以和線下學習相結合;“小管家”大大提高了作業的批改和統計效率……口語交際內容的學習通過發送視頻實現了人人參與,顯現出線上教學的優點,作文教學也呈現出居家學習的優勢,能夠一對一地指導。網絡讓教學更具拓展性,能打破時空限制。
網課召喚教學更簡潔高效:網課必須考慮學科要素、學生的學習工具以及用眼衛生。有些網課發給學生的資料太多,導致學生埋頭苦抄甚至還要家長代抄。各科教學不能統籌協調,QQ、微信、釘釘、網站縱橫交錯,難以應對。網課既要考慮家長的實際情況,如輔導能力、陪伴時間等,也要考慮學生的差異,所呈現的內容既要方便學生學習,也要便于家長操作。可以設計一份學習清單,用簡潔的語言把最近的學習內容及要求告知家長,一些學習材料可以讓家長提前下載好。
網課召喚教師因材施教: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教師應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及時調整授課內容,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一對一的私下交流,答疑解惑,使其慢慢進步。如習作練習,有的學生作文內容枯燥,錯別字較多,我就把習作步驟一點一點地講解,采用范文引導,往框架里填充內容,提供優美句段等供參考,反復點評修改,彰顯進步痕跡。對優等生,則鼓勵他們自主創新,寫出自己的風格。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
網課召喚教師因情施教:疫情下的教學應滲透德育教育、生命及心理健康教育。如語文學科,可以讓學生結合疫情,基于社會及自身進行寫作訓練,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雖然特殊時期只能在家進行線上學習,但我們要讓學生覺得自己并不孤單,網絡讓小組合作學習充滿人情味,視頻相見、網絡搶答、互評互閱等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友情的可貴和學習的快樂。教師用電話、微信等工具和學生進行交流,師生互聽其音、互觀其容,雖遠猶近,倍感親切。
從學生每天的作業反饋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對線上學習的熱情度很高,作業完成得也不錯,印象最深的是有很多平時在學校里學習表現并不突出的學生,在整個居家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卻非常出色:視頻中的朗讀繪聲繪色,上傳的作業書寫端正美觀,遇到有疑問之處能積極主動向教師咨詢。但是,不自覺、不自律的情況也依然存在。發現不良苗頭,教師應及時提醒,如有的學生自己不思考,直接抄答案,此時教師要告訴學生并提醒家長,學習即思考,思考則練腦,要先認真做完題再對照答案思考,思考為什么是這個答案,答案是怎么想到的。
疫情之下,網絡之上,對我們教師來說,線上教學是一個不斷嘗試、不斷學習、不斷完善的過程,網課教會我們和學生面對逆境如何更好地教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