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剛
數學教學中,經常會出現“學優生吃不飽、后進生吃不了”的現象,究其根源,就是傳統數學教學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忽視了學生的差異。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必須在教學中實施差異教學,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本文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以及練習設計三個維度探討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差異教學的策略,以期為一線教師的教學實踐提供參考借鑒。
一、制訂差異化教學目標,注重差異教學的前提
課堂教學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最重要的是要有明確、科學的教學目標。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差異,根據課程標準、數學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差異化的學生制訂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
對潛力生來說,要打好基礎,達成課標基本要求,理解基本概念及基本規律,并能簡單應用;對中等生來說,除了掌握基礎知識外,要側重于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優生來說,要側重于培養拓展知識、自主學習、創新思維的能力。當然,教學目標的制訂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當潛力生和中等生已經達到相應層次目標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朝著更高的目標前進。
二、采用差異化教學方法,凸顯差異教學的核心
差異化的教學方法是差異教學的核心,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根本途徑。學生的能力、習慣各不相同,如果采用統一的教學方法,很多學生就難以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因此,必須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激發其學習興趣,促進其學習能力的提升。
1.差異提問,增強自信
在課堂教學中,提問是引導學生思考、反饋學習情況的重要手段。每個學生的基礎和智力發展程度不同,因此教師的提問方式和提問內容要因人而異。差異化的提問方式可以讓每個學生都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提高學習效率。
2.幫帶互助,真誠合作
在實施差異教學時,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當然,在小組人員的安排上必須遵從“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即在每個4人小組中,都要有一位組織能力強且成績優秀的學優生,再安排兩位學習能力一般的中等生,最后安排一位學習能力較為薄弱的潛力生,形成1強2中1弱的局面。這樣的安排一方面有利于組內成員互幫互助、以強帶弱,培養“弱向強看齊”的良好氛圍,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組與組之間能力不平衡的問題,形成組間相對公平的局面。
例如,在蘇教版二年級上冊“有趣的七巧板”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按輪廓拼圖的游戲。出示圖形輪廓圖,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與探究。接著適時提出小組合作學習,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在小組中表達自己的想法,交流自己的思考過程,這時的思考是真正的思考。
陶行知先生主張“小先生制”,在合作學習中,我們要充分運用這種教學法。所謂“教會別人,自己才算真會”,教就是一種學習方法。通過“小先生”的教,不僅學的人受益,“小先生”自己對問題的思考也更深入了。在這樣的合作學習中,不僅潛力生能融入數學學習中,提高數學學習能力,而且學優生和中等生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也鞏固了知識。在“教”中“學”,能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識,促進學生綜合性發展。
3.差異評價,有效激勵
有效的教學評價不僅能夠檢查教學效果,而且能夠對學生的學習起到良好的激勵作用。因此,教學評價必須關注學生之間的差異,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與評價方式。
(1)課堂評價體現差異
課堂評價主要是指對課堂教學中的某個活動或某個過程的評價。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知道學生內心渴望的評價是怎樣的,并在課堂評價中體現差異,提高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潛力生,教師要采用表揚性評價,發現其閃光點,肯定其進步,如:“雖然你沒有回答出問題,但是你已經有舉手表達的勇氣了,非常棒。”對中等生,教師要采用激勵性評價,指出不足并明確方向,如:“你的回答非常正確,如果有序些就更棒了。”對學優生,前面兩種評價方式顯然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此時要采用競爭性評價,高標準、嚴要求,引導其超越自我,精益求精,如:“你的解答過程是正確的,但是還不夠簡潔,能用簡潔的方式會更好。”這種差異性的課堂評價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與狀態,能真正起到激勵與促進作用。
(2)課后評價凸顯差異
課后評價就是對練習進行評價。傳統的練習評價以優秀、良好、及格為主,這種等級評價方式對潛力生起不到表揚作用,反而會讓潛力生自暴自棄,對學優生也起不到任何激勵作用,他們早已習以為常。因此,教師對練習的評價必須凸顯差異,對不同層次學生的練習采取不同的評價方式,呈現不同的評價結果。
教師還可以采用加星、敲章的方式,體現評價方式與結果的差異。例如:根據正確率評優秀、良好或及格,此外,字跡端正得一顆星,準時上交得一顆星,格式規范得一顆星。這樣的方式可以從多角度、多方面去評價學生的練習情況,學生也能根據評價情況及時改進,明確努力的方向。
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評價方式的選擇上也應該有所不同。教師可以從“字跡”和“速度”等方面評價潛力生,如在練習上敲個字跡端正、準時完成作業的小印章;從“正確率”及“格式規范”等角度評價中等生,如在練習上敲個有進步、格式規范的小印章;從整體練習情況評價學優生,包括練習的字跡、正確率、格式、美觀程度等,如敲值得表揚、完美、免做一次作業等小印章,鼓勵學優生繼續保持良好狀態,不斷前行。
三、設計差異化練習反饋,重視差異教學的延伸
為了更好地檢測與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必須補充適量的練習,如設計精致的、系統化的練習,反映出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
1.分層練習,各有收獲
教師在設計練習時要兼顧差異,既要滿足所有學生夯實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需要,也要滿足學優生思維拓展和能力提升的需求。潛力生的練習簡單一些,讓他們在做題時找到自信和成就感,提高學習興趣;中等生的練習要難易適中,“跳一跳”就能夠得著,鼓勵他們開動腦筋,進一步思考;學優生的練習要有一定的難度,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其在學習上取得更大的進步。
2.實踐練習,激發動力
在差異教學中,練習方式豐富多彩,如社會實踐類練習、動手操作類練習、實踐與書面匯報相結合的練習等。多種多樣的練習方式可以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學習需要,激發學習動力,促使其認真思考并靈活運用所掌握的知識。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上冊“認識平行四邊形”時,可以設計這樣的實踐與書面相結合的練習:“請大家回家后用兩塊完全一樣的三角尺拼出平行四邊形,將平行四邊形的樣子記在腦袋里。思考一下,為什么要這樣去拼?這告訴我們平行四邊形有什么特點?將你的發現制作成小報,在班級展示你的聰明才智吧!”這樣的練習既有動手操作的,又有書面的,合二為一,給學生多種選擇。同樣的動手操作,不同層次的學生有著不同的收獲,點燃了學習熱情,激發了學習動力。
總之,在“差異是一種資源”得到普遍認可的今天,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尊重學生的差異,并運用這些差異,讓課堂煥發生機與活力。在差異教學中提高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數學素養的養成,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