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堂”是相對于傳統的“課堂教學”而言的一個新概念,是指在規定的課堂教學時間之外所進行的教學活動。“第二課堂”能夠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之外,作為新的教育陣地,助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事業。學生能夠在“第二課堂”的非傳統教學模式中培養個性、提升創新能力。
早在1983年,我國教育學家朱九思在其著作中首次提出了“第二課堂”這一概念,其最初的提出主要是針對大學生的。在“第二課堂”概念提出之前,國內教育界人士及家長在教育方面的關注重心往往只局限于課堂之內,而對于課堂之外的教育,很多人不知道該如何面對。例如,很多家長往往選擇在子女放學后對其實行“放任自流”的對策,任其在課堂時間之外自由“飛翔”而不管不顧;也有家長選擇給孩子布置系統化的任務,使其能夠在課外也不脫離“學習”——而彼時“第二課堂”的概念尚未在全社會范圍內被大規模普及。
近年來,國家在新時期對于教育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其中一大重點便是大力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早在2010年,我國已通過制定教育規劃綱要的方式,提及了對于“第二課堂”所開展的要求,共青團中央和教育部更是在2018年要求高校進一步推行“第二課堂”活動,加大活動力度、完善活動規程。
因此,大力推行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是與國家層面的教育戰略相契合的,而“第二課堂”本身,同樣也是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原本針對大學生的“第二課堂”概念早已被擴大至所有學生,上至大學生,下至小學生,均涵蓋在“第二課堂”的開展對象之中成了受眾。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這就要求在教育層面不能僅僅關注學業成績,而忽視了“德、智、體、美、勞”中的“德、體、美、勞”。“第二課堂”的存在,便能夠作為開辟教育新視角的一大陣地。
新時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學生們,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不能只關注課堂內的學習任務,而忽視了課堂外的事物,不關心國家大事。學生們需要更開闊的視野去認識世界,也需要更強大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去改造世界,利用“第二課堂”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提升綜合能力。
例如,作為學生活動的模擬聯合國、模擬政協等政治學術性社團,可以作為拓寬學生視野、鍛煉學生口才的平臺;足球隊、籃球隊、田徑隊等運動類社團可以作為幫助學生鍛煉體魄、培養合作能力的平臺;航模社、機器人社等科技創新類社團,可以作為提升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科研興趣的平臺……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由此可見,“第二課堂”這一重要的教育途徑需要廣大教師、家長重視起來。“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等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下的理念需要被逐步修正,素質教育是與“第二課堂”密不可分的。
(責編 ?林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