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小麗
近年來,媒體融合在新聞傳媒界的推進可謂是如火如荼、各有千秋。隨著融媒體時代的來臨,新聞行業對傳統媒體記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如今年6月30日中央深改委第十四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那樣: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大全媒體人才培養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
作為全媒體人才的新聞記者應該如何轉型,以適應媒體融合的要求?以山西省級融媒體平臺——山西云媒體為例,記者首先要認清融合形勢,提高政治站位;其次要轉變思想觀念,重新定位角色;再次要創新思維模式,豐富報道形式;最后要強化專業學習,培養綜合能力。
一、認清融合形勢,提高政治站位
媒體融合是大勢所趨,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記者只有認清媒體融合的發展趨勢,深入了解這一形勢呈現的幾大特點,才能不被新時代淘汰。
第一,多元性。當前新聞傳播不再是過去簡單的采寫、單一的傳播,新聞內容生產模式發生了重大變革,呈現出以“互聯網+大數據”為基礎、以多元化信息傳播為關鍵、以互動分享為目標的傳播新方式。比如隨著“兩微一端”等社交媒體的廣泛應用,如今人人都有麥克風,個個都是自媒體。第二,聚合化。在融媒體時代,新聞的傳播形式、主體、內容和手段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多種媒介形態融合并存,通過各自不同的表達方式,生產出角度各異、形式新穎的新聞產品。第三,個性化。時效性、點擊率成為當今受眾選擇傳媒機構的重要指標,新聞內容生產要符合受眾個性化需求,持續提升了新型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力。
二、轉變思想觀念,重新定位角色
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正加速重構,理念創新引領媒體融合發展,新聞記者在職能定位、固有工作模式、專業水平等層面都受到了巨大挑戰。基于此,記者必須主動面對新的傳媒局勢,重新定位職業定位和角色,盡快轉變“我說、你聽”的傳統理念,結合用戶多樣化的需求,基于算法推送個性化的新聞內容。
對于融媒體時代記者來說,角色轉變之一,是從新聞生產者轉變為新聞服務者,將受眾作為服務對象提供優質新聞信息;角色轉變之二,是從新聞生產者轉變為新聞創意員,通過新穎的新聞報道策劃和表達方式,滿足受眾多樣化、個性化需求;角色轉變之三,是從新聞生產者轉變為新聞把關者,從魚龍混雜的信息中,運用理性的判斷能力、清醒的新聞意識,發揮職業意識和新聞價值標準,對新聞內容進行嚴格把關,輿論漩渦中保持定力,為用戶提供內容真實、事實準確的新聞產品。
三、創新思維模式,豐富報道形式
媒體融合如何實現從形式到實質的飛躍,亟需記者進行思維方式的轉變,突破傳統的工作慣性和認知障礙,充分借鑒用戶至上、體驗為王、開放協作、平等分享等互聯網思維,進一步豐富報道內容和形式。
記者要充分重視新聞策劃,遇到突發性、重大主題新聞報道時,融媒體時代的記者要有創新思維,結合所在媒體和自身實際,提升業務創新能力,以創新推動融合,通過融合實現轉型。比如,山西云媒體每逢省委省政府發布重大政策,或者省兩會、全國兩會開幕前,都會提前策劃,成立專題報道組。三年來,山西云媒體制作了大批精彩紛呈的融媒體產品在微博、微信發布,如兩會期間,山西云媒體結合政府工作報告制作圖解、海報、動漫、短視頻、H5、VR等,被各大主流媒體、門戶網站、客戶端等轉載,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
四、強化專業學習,培養綜合能力
在媒體融合時代,不同媒體終端及新聞生產流程經過重新整合,對新聞記者的需求趨向于多元化、個性化、高標準。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要求新聞更具即時性、更具專業性、更適合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傳播趨勢,與此同時要求新聞記者具備全媒體素質,特別是駕馭新媒體技術的能力,成功轉型為融合時代綜合型的傳媒人才。
記者要在深度融合轉型過程中,強化新媒體融合技術學習,掌握數字化技術、計算機技術,適應新媒體傳播環境;記者要主動融入社交媒體中,納入工作的常規之中,了解最新網絡動態,熟悉各種活躍的論壇,尋找受眾關注度高的熱點話題,精準捕捉熱點,嘗試挖掘內涵;記者要有意識地熟練駕馭多種體裁、題材,生產出有厚度、有廣度的新聞產品,最大限度吸引用戶。山西云媒體承擔著聚合省市縣三級新聞媒體,建設運維省級媒體智慧云平臺、培育傳媒產業新動能的重任,要求采編人才可以身兼數職,除了掌握圖、文、視頻等媒體產品的采編技能,還要能夠適應全媒體采編流程,特別是對新媒體技術的靈活運用,這也確定了記者成為一專多能的新聞采編人員的可能行,也為融合時代的記者轉型邁出了很好的一步。
總而言之,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中,新聞記者要想獲得更理想的發展前景,就要充分把握發展契機,正確認識自身在新媒體時代的角色定位,擺脫傳統媒體思維模式,不斷增強創新意識,完善知識結構體系,特別要加強對新媒體理論、技能的學習,努力成為集采、寫、編、錄和網絡技能運用于一身的全媒體人才,盡其所能為媒體融合貢獻應有的力量。
(作者單位:山西云媒體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