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利亞·普里高津是比利時物理化學家,布魯塞爾學派的首領,以研究非平衡態的不可逆過程熱力學、提出“耗散結構”理論而聞名于世,并因而榮獲1977年諾貝爾化學獎,非平衡態統計物理與耗散結構理論奠基人。他把將近一世紀前由克勞修斯創立的熱力學第二定律擴大應用于研究非平衡態的熱力學現象,開拓了一個過去很少受人注意的嶄新領域,被認為是近二十多年來理論物理、理論化學和理論生物學方面取得的最重大進展之一。普里高津在長期而廣泛的研究工作中形成了自己的哲學觀點,他的許多科學理論觀點極富有辯證法思想。
公元1977年,當被科學界譽為現代熱力學的奠基人、比利時布魯塞爾學派著名的統計物理學家普里高津,以其創立的耗散結構理論把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的桂冠舉過頭頂的時候,這一偉大的時刻終于到來了。人們清楚地知道:普里高津所創立的耗散結構理論對于整個自然以至社會科學產生的劃時代的重大影響,遠遠超出了一次諾貝爾獎的價值。
普里高津于1969年在國際“理論物理與生物學會議”上發表了《結構、耗散和生命》一文,提出了耗散結構理論,把理論熱力學的研究推向了當代的最高峰。普里高津由于這一重大貢獻,榮獲1977年諾貝爾化學獎。這是普里高津學派20多年從事非平衡熱力學和非平衡統計物理學研究的成果。
普里高津和他的同事在建立“耗散結構”理論時準確地抓住了如貝納爾流、B-Z化學波和化學振蕩反應以及生物學演化周期等自發出現有序結構的本質,使用了“自組織”的概念,并且用該概念描述了那些自發出現或形成有序結構的過程,從而在“存在”和“演化”的兩種科學之間,在兩種文化之間構架了一座科學的橋梁。
據科技世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