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皓淵

他是一名醫生,專業技術過硬,從事骨科臨床診療26年,是朔州市醫學會、醫師協會骨科創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他又是一名科室發展的帶頭人,帶領科室團隊砥礪前行,25年科室建設,他把骨科打造成醫院乃至山陰縣骨科領域的行業先進。他就是山陰縣人民醫院骨科主任、副主任醫師——王國利。
11月4日,《科學導報》記者來到山陰縣人民醫院,見到剛剛做完手術的王國利,他說剛剛完成的是一臺骨盆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這些通常都是三甲醫院的骨科高精技術,現在山陰縣人民醫院骨科也能做了。
1、潛心發展新型技術
“我小時候就對醫生職業比較向往……”談起為什么會選擇醫生這個職業,王國利這樣說。對于自己的選擇,父母也都非常支持,“當醫生就要當好,不要后悔,要給我們爭臉面。”對于母親樸實話語中透出的殷殷囑托,這么多年來,王國利一直牢記著。
1994年,畢業于長治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的王國利被分配到山陰縣人民醫院工作。1995年,正是醫院骨科創立初期,設備陳舊,技術力量薄弱。年僅24歲的王國利在醫院的綜合考慮下,被選任為科主任。王國利知道,打鐵還需自身硬,當醫生就要當個名副其實的好醫生。
骨科在哪級醫院學科中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王國利心中深諳這一點。他牢記院領導囑托,瞄準技術前沿,敢想敢闖敢干,帶領骨科團隊17名醫護人員積極開展新技術、新業務,先后成功開展了閉合髓內釘治療四肢骨折、股骨頭置換術、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等新技術,當年骨科業務就翻了兩番。“以前需要轉到上級醫院接受治療的患者,現在在山陰當地就能得到很好的治療。”王國利說。
在王國利的引領下,骨科全科人員不折不扣地高質量完成醫院交給的每一項任務。注重內部管理的他還為科室制定了嚴格的工作計劃,要求每一位科室成員嚴格按照工作計劃進行管理。同時,還組織開展了定期培訓學習,提高診治能力、服務質量。
2、用心服務每位患者
2019年1月2日下午,王國利收治了一位不慎摔倒導致左髖部骨折的93歲高齡老人。老人參加過解放戰爭和著名的抗美援朝金城反擊戰役,是經歷浴血奮戰后的幸存者。半年前,在該院心內科植入了心臟永久性起搏器,術后恢復得很好。
經X線檢查顯示,王國利看到患者左股骨粗隆間骨折,左髖部及左大腿上段腫脹明顯,局部壓痛(+),可觸及骨擦音和骨擦感。骨科專家組經詳細討論和評估,最終提出了用PFNA手術方案。因為該手術具有創傷小、操作簡便、出血少、固定牢靠及骨量丟失少的優點,更適用于骨質疏松的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
2019年1月5日,科室成功為該患者實施了手術。術后,王國利帶領科室醫護人員為這位抗戰老兵送上了最誠摯的祝福:“我們全體醫護人員向您致敬,祝愿您身體健康、長命百歲。老英雄是為國家流過血、立過功的革命老兵,我們有責任和義務讓英雄度過幸福晚年。”
“2019年是骨科發展最關鍵的一年,其間,醫院圍繞骨科創建朔州市重點專科做了大量工作。僅11月2日~11月19日,我們骨科就成功完成膝關節、髖關節、脊柱類大型手術8例。據統計,1~11月共計完成該類手術近100例。這100例,不僅僅是一個數字,更代表著醫院日臻成熟的醫療水平,反映了醫院不斷提升的綜合實力。”王國利說。
3、給患者“家”的溫暖
事實上,王國利不僅是骨科醫生,還是一位靈魂工程師,他總是要求團隊每一位成員在救治過程中,時刻關注患者的心理變化,因為身心健康對于身體恢復也是至關重要的。
文化建設是科室發展的靈魂。王國利在科內每日晨會上,認真了解每位同事的工作狀態,幫助大家提高業務能力,提倡科主任、護士長之間互相監督、互相鼓勵、坦誠相待、互相尊重、團結一致做好科內的每一項工作。
王國利說,每年中秋節、春節等重大節日,科室都會組織醫務人員帶著節日禮品和美好祝福送給每一位在院患者,讓每一名患者感受到“家”的溫暖。
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王國利還大力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廣泛開展遵守職業道德、遵守社會公德活動,帶領科室人員參加一些醫院組織的下鄉義診活動及義務勞動。
“我很開心擁有這樣一支奮發有力、富有朝氣、敢于創新、勇于拼搏的青年醫護團隊。更希望這支團隊不懼歲月永遠年輕,以不忘初心的本色認真服務好每一位患者,繼續為醫院健康有序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王國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