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課改的持續推動下,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出現了改變,學生作為課堂的中心,教師則起著引導的作用。因此,在授課過程中,教師也要依照學生的情況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積極性,使其更好地參與課堂活動中,進而提高教學質量以及學習效率。教師的教學模式應該滿足新課標的要求,課堂學習是學生學習最重要的一個部分,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充分利用好一切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更高效地學習,學習到更多數學知識。由此,教師一定要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問題設計要有層次,循序漸進。在教育心理學中,相關理論都證實了課堂提問一定要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給出。在小學的學習階段中,學生的思維聯想能力不夠,在面對教師給出的難題時,常常會因為探索不出答案而放棄對問題的探究。因此,教師可以將難度較高的問題進行分解,由簡單的開始提問,逐步深入,使學生對各個部分都能進行準確的思考,最終達到探究問題的目的。在探究中,學生慢慢理清思路,清楚問題的真正含義,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比如,在講“年、月、日”這個問題時,可以先由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大家今年幾歲了?過了幾次生日?”在這個問題后,一定會有大部分同學說出“幾歲就過了幾次生日”。那么教師就可以引出中心問題:“有一名同學今年10 歲了,但是只過了3 次生日,這是為什么呢?”由易到難,讓學生自然地進行思考,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熱情。
把握課堂提問的時機。在小學數學的授課中,問題的提出時間是不一定的,教師要主動掌握提問機會,只有這樣才能帶來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清楚地了解課本知識的本質,根據重點問題的類型,結合課堂的實際逐漸加深知識的難度,使學生可以慢慢地逐步理解有一定難度的難題。在對重點問題進行提問時,讓學生在思考中加深對知識點的記憶,在與老師的交談中和同學之間的交流中,不斷加深對數學知識的記憶,使學生更容易掌握較難的知識。教師要清楚學生的思維障礙,及時對其提問和幫助其解決。小學生年齡小,抽象思維能力還不夠成熟,因此在學習數學知識時可能會出現思維障礙的情況。當面對此類問題時,直接對學生進行講解,不會產生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師要學會適當地把握提問時間和技巧,帶動學生的思維,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學生理解難題。教師在數學的授課過程中,要掌握好數學問題的提問機會,只有切實有效地提問,才能夠大大提高教學質量。
因材施教,提問要有針對性。部分小學生接觸數學學科的時間不長,對于數學知識的認識水平較低。教師在課堂提問時,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面對一年級學生,要運用貼近其思維方式的例子去解釋課本中的內容,較難懂的實例會使學生將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影響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熱情。此外,還要清楚地了解學生的差異性,面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要提出更有深度的問題,使其具有啟發性、拓展性和挑戰性。教師在提問中也要多加注意,清楚地了解班級學生的學習狀態,最終以學生能理解的方式提出問題。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掌握合適的提問機會,增添課堂提問環節的趣味性,問題需針對全班學生整體情況,以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教師要不斷對自身的教學方法進行完善,通過歡快有趣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熱情,使學生具備較好的課堂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其之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